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得到缓解

来源:财经网 2019-11-12 14:24:00

财经网讯 “中国中长期来讲,通过打造智慧城市、科技赋能结合制度改革,来突破目前城市化大城市病的障碍,还是有可能在未来十年走出一个自己的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范畴。”11月12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财经》年会2020: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微信图片_20191112122726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

邢自强表示,随着全球央行应对政策相对比较快速及时,20个国家的央行正在放松货币政策、降息,利率水平即将降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财政政策去年也小幅扩张,与年初相比,全球经济面临较大衰退风险的担心部分得到了缓解。

在他看来,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虽然连续六七个季度出现了放缓的周期,但也有一些新的迹象朝着更加正面的方向走,一是企业的库存去的比较彻底,工业品的库存水平是三年以来最低状态;二是老百姓的消费信贷,包括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明显放缓,居民的储蓄率有所反弹,这都表明了老百姓也在去杠杆。

邢自强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走完。

对此,邢自强表示,运用下一步的数字工业革命打造新型城市化,结合制度改革和科技赋能,有望缓解房价、拥堵、污染、社会安全等隐忧,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释放。

邢自强称,随着政府在都市圈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变,会给大量的企业提供三个层次的机会:一是短期未来新基建的建设,未来十年,每年有接近1万亿人民币的新基建;随着这些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可以使用他们对旧有的行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都市圈、城市群打造完成后,城市的聚集效应对新阶段的新生活会进一步释放。

以下为邢自强发言实录:

很高兴跟大家交流对来年以及更长期经济、政策的看法。今天的主题是预测与战略,我就各分成上下半场,上面讲预测,下面讲中国的战略。

黄院长提到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在年初的时候,我们是比较担心的,当时认为全球的贸易摩擦对经济的传导机制是非常广泛深远的,不管是对短期的进出口贸易,企业信心,还是中长期的企业投资,甚至最后传导到消费市场,这种广泛深远的传导效应会使得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衰退的风险。

但是现在跟年初比,这种担心部分得到了缓解。主要是两个原因:全球央行应对政策相对比较快速及时,20个国家的央行正在放松货币政策,降息,利率水平即将降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财政政策去年也小幅扩张。但更重要的一点,全球面临的衰退压力今年下半年越来越大的情况,也给贸易摩擦可能出现边界上的改善提供了一些条件,当然是不充分的条件。

为什么年初担心衰退,而现在这种衰退有所缓解?全球的贸易摩擦对直接贸易品部门,比如出口产品征了关税之后是有冲击的,间接的对产业链上的上下游都有很强的影响,更深远的是企业的信心受损以后,大家不投资了,不扩产了,这是间接传导。最终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会是最后一环,好像消费没受什么影响,如果企业不招人了,工资增长也会受到影响,而且里面最大的一个误区是,美国经济是否能独善其身,毕竟去年美国经济表现的比较坚挺,但今年以来,美国也受到影响,美国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放缓,美国企业的投资不断取消未来的扩厂的计划,美国的就业市场,特别是工作时长和工资增长开始出现了相反的迹象。

中国受到的影响也是比较明确的,过去六七个季度我们出现了经济周期性放缓的压力,由于全球的央行和财政部门都在进行一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宽松,包括20个主要央行的降息,像中国,加大了逆周期的操作。

由于面对全球衰退的风险,全球GDP增长,去年上半年还是4.1%,现在是2.9%,下降了1.2个百分点,这里面有1个百分点是来自于贸易摩擦造成的冲击,这也为美中两国都在下一步贸易谈判领域寻找一些共同的着眼点相互脱节、照顾对方的核心诉求提供了一些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可能美国要了解中国的核心诉求,对于关税取消这块,同时对美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开放领域,双方能够达成一个协议,如果达成,我们认为全球经济距离这个周期的底部不远了。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虽然连续六七个季度出现了放缓的周期,但也有一些新的迹象朝着更加正面的方向走。企业的库存去的比较彻底,工业品的库存水平是三年以来最低状态,历史上库存周期一般是三年,这反映了企业对未来判断不乐观之后,持续快速清库存的现象。如果有外部环节的改善和出口的好转,老百姓的去杠杆。

去年以来到现在,老百姓的消费信贷,包括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明显放缓,居民的储蓄率有所反弹,这都表明了老百姓也在去杠杆,从企业的去库存,到居民的去杠杆,如果外部环境好转,中美贸易摩擦略有好转,这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都是比较短期的。

中长期而言,白院长讲到了下一阶段数字化的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这里有一个落脚点,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走完,但过去我们担心大城市病,以及城市更多的聚焦于沿海城市群之后造成房价、拥堵、污染、社会安全隐忧等问题,运用下一步的数字工业革命打造新型城市化,可能能够使得城市越大现代化治理体系建的越完善,反而管的更加安全、有效、绿色,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释放。

从都市圈的角度,今年8月份以来,中央财经委在各个关于区域平衡增长的角度,潜移默化的改变了过去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小城镇化的一些策略,比如过去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计划较多,现在更多分析市场的规律,鼓励城市群的发展,结合制度改革和科技赋能,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打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养老保险等体系的一体化,使得交通网络更加合理的规划,我们现在八横八纵的交通网已经建成。

从政策改革领域,四中全会之后强调区域一体化,包含了运用政府网络的一体化,云服务,使得企业办事更便利,一张证在整个都市圈可以运用,养老、社保、户口的机制更加灵活,土地的运用更加有效,来增强城市群的聚集效应。

可能大家担心,过去的拥堵、污染、社会安全等隐忧如何解决,运用中国下一阶段新信息公路的优势,不管是物联网、人工智能还是云服务,来打造智慧城市。

今天从国贸到北京得预留一个小时,当5G网络建成之后,可以有更低的延迟性支援自动驾驶,缩短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的物联网设备会增强产业物联网的兴起和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不管是智能的物流还是智能的输电网。

我们感觉到,随着政府在都市圈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变,会给大量的企业提供三个层次的机会:一是短期。未来新基建的建设,传统的城市化主要是“铁公机”,未来十年,每年有接近1万亿人民币的新基建,当这些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可以使用他们对旧有的行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特别是交通,我们看到更多的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的出现,智能的物流,智能的电网,以及金融行业运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精准定价,当这些都市圈、城市群打造成以后,会进一步聚集城市效应,提升生产力。

比如每个城市圈出现1.2亿人,相当于整个日本目前的人口,这些城市的聚集效应对新阶段的新生活会进一步释放,需要我们通过职业培训,通过使用5G网络沉浸式的教育、医疗系统,实现远程教育、问诊,同时为下一阶段的网购平台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我想中国中长期来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要通过打造智慧城市,通过科技赋能结合制度改革,来突破目前城市化大城市病的障碍,还是有可能在未来十年走出一个自己的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范畴。

我就讲到这里,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的主要方法,就是打造城市的2.0,通过制度改革结合科技赋能。谢谢大家!

《财经》年会2020:预测与战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主办,于11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