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赛道洗牌加剧,小平台陪跑愈发艰难。
12月11日消息,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的生鲜电商“我厨”被曝暂停服务,经财经网测试,目前其官网和App均无法打开,官方也暂未发布相关说明。
公开资料显示,我厨App的运营主体为我厨(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14年12月,最近一笔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发生在2016年12月。我厨方面此前曾对媒体表示,目前生鲜赛道以净菜为核心业务的“尚无别家”,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外已得到用户认可。但目前来看其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
我厨疑似关停只是赛道众多小玩家现状的一个缩影,年关将至,生鲜电商平台洗牌继续。
多家平台相继陷入运营困难
11月底,今年6月份刚完成6.34亿人民币融资的呆萝卜陷入资金链断裂风波,被曝欠款2.9亿,多处门店关闭。目前呆萝卜虽恢复App下单、门店取货服务,但已进行了针对性调整,聚焦合肥地区,为此前的快速扩张步伐按下了刹车键。
12月9日,据《晚点LatePost》报道,吉及鲜CEO台璐阳在全员会上宣布公司融资失败,“三个月见了上百个投资人仍无人出手”。规模盈利不达预期,吉及鲜将开启大规模裁员、关仓,目前留下的员工工资减半,离开的员工工资发到12月20日。
呆萝卜、吉及鲜仍“断臂求生”,也有部分生鲜电商已经倒下。今年5月,估值已超10亿人民币的“鲜生有请”宣布其全部门店暂停营业,11月,社区生鲜电商平台妙生活App页面异常,目前已关闭其在上海的全部80家门店悄然离场。
频频倒下原因为何?
整体来看,上述平台扩张过快加速资金链断裂都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生鲜赛道还存在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亏损等问题。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88%亏损,7%巨额亏损,只有1%实现盈利。
“众多生鲜电商平台在产品种类、服务体验以及配送方面的特点并不突出,并且始终处于烧钱培养市场、消费习性的阶段,这种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无法持久延续。此外,生鲜电商倒下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损耗大。”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虽然生鲜商品的毛利率很高,但由于产业链太长,包括种植、选品、包装分拣、物流、损耗和营销等环节,便直接导致产品的损耗大,利润降低。因此,缩短供应链是其解决之道。通过缩短供应链,来降低损耗,节约成本,才能够提高渗透率,从而真正获利。”
生鲜电商赛道终局如何尚难定论,但作为一门“慢生意”,从资本的长期投入和供应链能力来看,互联网巨头切入垂直赛道优势更为明显。创业平台融资依赖度高,抗风险能力弱,加之生鲜业务损耗大、对供应链建设投入要求高,往往规模越大、亏损越大,小玩家离场或仍将继续。
生鲜电商赛道不会“一家通吃”
尽管频发倒闭事件,但从市场前景来看生鲜电商赛道足够大,仍有可提升空间。
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为1051.6亿元,较2017年上半年851.4亿元,同比增长23.5%。2018年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约为2158亿元,同比增长53.84%。受创业、投资、巨头的影响生鲜电商近几年的渗透率快速增长,2013到2018年的6年,渗透率分别为0.36%,0.59%,1.29%,2.02%,2.97%,3.8%。
目前生鲜电商行业仍以巨头为主导,包括京东生鲜、天猫生鲜为代表的传统B2C自营模式、平台模式;以每日优鲜、京东到家、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到家”社区模式;还有以盒马鲜生、7Fresh为代表的“到店+到家”模式。
未来小玩家发展,或应聚焦生鲜电商产业链中的具体服务而不是全平台业务包揽。互联网评论员丁道师对财经网表示,“生鲜电商作为高投入行业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验证其商业模式,但生鲜电商的市场足够巨大,完全能够同时容纳几家巨头同步竞争。小公司拿不到钱没有必要自己做品牌,应该是掌握一些好的服务能力或者货源整合能力来跟现有头部平台进行合作而不是抢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