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滨:垃圾分类局部可加速推进不能影响公众正常生活

来源:《财经》杂志 2019-07-29 22:02:42

《财经》记者 李皙寅 特约撰稿 任旭丽/文    施智梁/编辑   本文2427字,约3分钟

垃圾分类难点是啥?是否需要立法?辛苦分类的湿垃圾为何被迫焚烧发电?《财经》记者独家对话从事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研究与规划设计30多年的专家陈海滨,解密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

7月18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的“垃圾分类•平湖论坛”上,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副会长、垃圾分类减量专委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海滨教授接受了《财经》记者的专访。

陈海滨从事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研究与规划设计30多年。他表示,虽然未来垃圾分类规则会越来越细,但不能将我国现阶段处于起步阶段分类工作及模式方法与成功实践几十年的日本垃圾分类模式方法做简单比较;垃圾分类制度必须普遍推行,局部也可以加速推进,但不应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

易腐垃圾(湿垃圾)被公认是垃圾投放中矛盾最集中的环节,但据《财经》记者了解,有些易腐垃圾经堆肥无害化处理后,并未进入田地,而是再次被焚烧发电。对此,陈海滨解释称,易腐垃圾堆肥工艺成熟,推广不力背后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其未获得公平竞争环境(如垃圾焚烧发电有上网卖电收入、焚烧发电补贴和垃圾处置费);另一方面还需要拓展其堆肥产品应用市场(如政府及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市政建设及园林绿化工程)。

《财经》:全国推行垃圾分类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陈海滨:“难点存在于前后两端,最难的是投放环节。因为只有老百姓做好分类投放,整个产业链才能有效运转。垃圾分类看起来不复杂,但绝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这需要老百姓逐步转变观念,进而改变行为。

现阶段为了落实垃圾分类,普遍采用了包括志愿者监督、行政部门处罚等措施。强制手段在初期是必要的的,但持续进行垃圾分类,还是要靠老百姓自觉,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从家庭的视角来说,培养习惯最好的宣讲员是孩子。他们不仅自己会配合垃圾分类,还会影响督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周边亲人,营造爱护环境、自觉分类的良好氛围。

《财经》:在前端投放环节,如何谋求经济、社会效益以及老百姓学习成本之间的平衡?到底居民生活垃圾到底采用几分法合适?

陈海滨:国家的现阶段推行四分类是相对科学合理的。

第一, 有害垃圾。虽然其总量不大,但让居民知晓是有意义的,总量不大、收运也容易。其实,每个社区有那么1、2个桶就够了。

第二, 可回收垃圾。主要是竖立居民的资源回收理念。而且,伴随产业链发展,现阶段由于成本太高而导致不可回收的垃圾,未来伴随规模化、产业化或许也会变成可回收物。

第三, 易腐垃圾(俗称湿垃圾)。它是造成垃圾混运危害的根源。如果只把可回收垃圾分走,而不理睬易腐垃圾,那后面的垃圾就更湿、更脏、更难处理了。易腐垃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厨余垃圾,占70%以上;二是餐饮垃圾,占10%-15%,个别城市可以达到20%(如重庆);三是果蔬垃圾,主要源于菜市场,接近10%。

第四, 其他垃圾(俗称干垃圾)。这是一个逻辑术语,除上述三类垃圾外,都属于这个类别。

我认为,应该以国家现行四分基本方案为框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逐步细化各地分类工作。对于游客来说,就要入乡随俗,参照当地规则来投放垃圾。

《财经》:有观点称,国内垃圾投放分类仍不够细致,需要向台湾、日本学习,增加更多类别;还有观点称,过于细分的投放,推高了居民的时间成本,不如专业人士去做,您怎么看?

陈海滨:把国内现阶段试点城市的做法和日本已施行了几十年的城市做垃圾分类对比没有意义。日本搞了几十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比需要以正确视角,回溯其垃圾分类的历史,选择彼此历史背景近的城市做对比。否则就难以对分类工作进行科学、客观、辩证的评价。

推进垃圾分类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有利于垃圾处理“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更是因为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是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培育环境意识/环境文化及纪律性/执行力的过程。这是其它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垃圾分类工作没有必要全国各省(区)所有城市齐步走。上海市民素质高、环境意识强,城市社会经济实力强,起分类工作速度快一点,步子大一点是正确、可行的。我们希望上海能够成功,为其他城市积累经验,做出榜样。

未来垃圾分类必然越来越细化。虽然分类垃圾很费事,但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比诸如麻将等活动能够产生更多的社会环境效益。不过要强调的是,分类活动不宜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比如,过于严苛的定时定点投放规则,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如企事业单位经常加班的青年白领)无法及时清理投放垃圾,类似问题都应有精细化对策措施。

《财经》:是否有必要立法推行垃圾分类?

陈海滨:立法推进垃圾分类制度是必要的,但要考虑现阶段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还要考虑立法与执法的均衡、适度。

《财经》:目前,居民立即分类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易腐垃圾(湿垃圾),从技术层面考虑,易腐垃圾适宜于堆肥处理。但据我所知,有些堆肥产品却被再次焚烧,没有物尽其用,这是为何?

陈海滨:堆肥是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垃圾处理方式,和焚烧、填埋相比,更为生态环保。

过去,易腐垃圾堆肥面临两大障碍。

一是品质不行,混合垃圾中有机质非常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研显示,混合垃圾中70%的是灰土,还有杂质,真正的易腐垃圾非常少,堆肥产品没有肥效,没人愿意使用。

这一点现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典型生活垃圾中50%以上是易腐有机物,水分含量高达60%,到夏秋雨季更高,又脏又臭。但从生物学角度看易腐垃圾里面有不少高营养价值的东西,分类后的易腐有机物用含量更高,其堆肥产品具有很好改良土壤效用和一定肥效,用作园林绿化、花卉培育完全能替代化肥。

二是相比垃圾焚烧发电,堆肥没有补贴政策。垃圾焚烧发电有三处获益点,分别是发电卖钱,焚烧补贴,垃圾堆肥工艺技术及其堆肥产品若能有同等待遇,也能有更大的市场活力。

《财经》:我留意到,各地参与主体多为环卫部门的改制企业,垃圾分类处理领域市场化程度不足,是否会影响效率?

陈海滨:这无可厚非,以前做垃圾收运业务的企业来做分类,更熟悉情况,更有经验。虽然新生事物总有不足的地方,可以慢慢改,但从逻辑上讲,同等条件下没经验的企业绝对不会比有经验的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