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亿路上 绿地的焦虑与尴尬

来源:财经网 2019-08-08 23:06:37

2018年斥资917亿元拿地、提出未来三年,房地产业务确保年均销售规模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的目标,在房地产业务上,绿地未掩饰过对规模的渴望。

然而,在冲规模路上马不停蹄的绿地,正面临着房地产主业销售失势的焦虑与多元化业务利润规模难两全的尴尬。

房地产主业销售失势

7月11日,绿地控股发布公告,公布了其2019年半年度业绩数据及第二季度房地产经营情况。

2019年上半年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2016亿元,同比增长27.54%;实现利润总额165亿元,同比增长41.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亿元,同比增长45.67%。

看起来亮点颇多的业绩报告背后,绿地的房地产主业销售规模增速趋缓,达成年度销售目标难度较大,是不争的事实。

2018年10月,绿地集团发布新的战略目标:未来三年,其房地产业务确保年均销售规模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同时集团形成一批300-500亿元发展能级的重点事业部。

然而,2018年绿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874.93亿元,未达其提出的4000亿元年度销售目标。这也意味着,要想达到其提出的5000亿元年度销售目标,其2019年销售额至少需同比增加29.03%,但参考其往年销售增速,2016-2018年间,绿地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0%、20%和26.4%,均未达到此数据。

另外,根据绿地上半年的销售表现来看,达到此目标也并非易事。公告显示,2019年1-6月,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676.85亿元,比去年同期仅增长3.1%,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487.1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0.2%。也就是说,截至2019年上半年,绿地仅完成了其年度5000亿销售目标的33.5%。

同时,不容乐观的是,根据以往的销售节奏,第二季度往往是绿地销售业绩较好的时段。绿地控股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1-4季度,分别实现销售486亿元、1141.21亿元、1042亿元和1205.41亿元。但2019年,在以往的销售旺季,绿地的销售业绩却出现了同比下滑。绿地发布的半年度业绩显示,2019年二季度,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面积88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0%;实现合同销售金额 983.04亿元,同比减少13.9%。 

多元化业务陷尴尬境地

绿地集团如今已形成了以房地产为主业,大力发展多元业务的产业布局,2019年以来,其仍在不断加速布局多元化业务。

继投资城市互联网领军企业城云国际和独立第三方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涂鸦智能后,6月21日,绿地集团斥资3.56亿元入股4G/5G微基站创新企业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和视觉识别企业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两家科创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除了近期频频高调布局的科创,绿地多元化板块中还包含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大健康等产业,2018年,绿地多元化业务的营收占总营收的54%,已超其房地产主业。

但绿地大力发展的多元化业务却处于尴尬的境地之中,其多元化业务板块中,营收规模大的业务利润薄,而利润丰厚的业务所带来的营收规模却并不大。

绿地2018年年报显示,多元化业务中,建筑、商品销售、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的毛利率水平分别为3.72%、2.35%、2.54%、3.75%,而尽管绿地金融、酒店相关业务的毛利润率高达100%、84.05%,但两者仅占2018年绿地总营收的0.59%和0.12%。

同时,在营收中占比较高的多元化业务利润较低,也会对绿地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有所影响。

上海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表示,当前房企都有转型或者发展多元化的迹象,上市房企转型不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因此相对而言,投资者一般更看重企业主营业务表现,但绿地多元化业务比重使情况略有不同。“主营业务表现如果不好投资者会比较谨慎,多元化业务收入好比是主营业务外的超预期利润,多则创收,少则因业务比重不高,损失在可预期范围内。绿地近年来扩张不慢,但多元化势头增长更快,当前多元化业务收入计划有超过主营业务的苗头,业务利润表现或不及预期,投资者会谨慎些。”

债务压力沉重

同策研究院发布的《2019上半年上市房企拿地金额及面积top20》中,绿地以582.2亿元的拿地金额,位列第七名。对于2018年销售规模未达4000亿的绿地来说,未来三年年销售规模5000亿的目标,使绿地仍狂奔在规模扩张的道路上,而高负债的问题始终如影随形。

2018年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绿地的有息负债余额为2689亿元,而当年绿地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为1428.02亿元,偿还上述债务后,绿地的净负债率仍达171.83%,处于行业高位。

2019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截至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88.22%,较去年末下降 1.27 个百分点。虽然资产负债率微降,但截至2019年3月31日,绿地的流动比率为1.27,速动比率为0.48,两数据相对较低,说明此前绿地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相对不足。

沉重的债务压力和扩张带来的资金需求下,风险暗生。8月5日,绿地控股发布的对外担保进展公告显示,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公司及子公司担保余额为 1221.80 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的 174.28%,其中公司及子公司之间的担保余额为1145.59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的 163.41%。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企业超额担保比例越大,潜在财务风险越大,此现象可能与企业评估自身风险不足,财务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有关。

此前,绿地就曾因担保“遇雷”,上述对外担保进展公告显示,截至目前,绿地逾期担保金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这笔逾期担保来源于2004年中国华源和绿地控股互保,在农业银行贷款5,000万元,绿地集团按期还款,华源集团逾期未还。后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委托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接手。2015年6月,华源集团宣告破产。长城资管向华源集团申报了相关债权,同时通过法院向绿地集团主张相关权利。

2017年1月,一审法院判决绿地集团应于华源集团破产程序终结后十日内偿付长城资管在华源集团破产程序中未受清偿的相关债权。目前,华源集团破产程序尚在进行中。

2018年11月,年满62岁的张玉良再次当选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一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玉良曾表示,绿地把城市功能项目、产业项目,跟房地产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跟其他企业差异很大,“我们用城市功能项目、用产业项目跟地方政府共赢发展,而不是简单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我们百分之七八十的项目都是按照这个逻辑来做,也得到了地方的支持。”

然而究其本身,绿地独特的发展逻辑难言好坏,但其能否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用业绩说话,而不是以差异、不同做挡箭牌,则决定了此时绿地面临的焦虑与尴尬,究竟会是企业成长中的阵痛,还是会成为发展路上的沉疴。

文/丁爽 (责编:高雅)

丁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