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发展数字经济的难点在于数字工业

来源:《财经》新媒体 2020-01-11 13:01:44

“现在都谈5G,但很少谈“四基”,这是不对的,这些基础要高度重视。”1月11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2020中国制造论坛”上指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四基”依靠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紧密相连,组成了工业技术能力的基础,只有夯实了工业基础能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才能顺利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才能成为可能。

1

他进一步表示,一方面,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业内亦总结了不少经验,其中便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李毅中认为,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数字产业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把3G、4G、5G技术产业化,使电信产业飞速发展,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手段,这个手段使‘产业数字化’,这两句话本末不要倒置。”

另一方面,目前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李毅中建议,要从“四基”做起,补欠账、强基础。新兴企业、先进制造企业也要扎扎实实做好“四基”,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在管理层面的基础能力,如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和员工基本素质等。

同时他认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难点在于数字工业,对此,要从企业做起,不断推动进步。

具体来说,要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首先要重视构建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建立并完善企业内网、外网。内网是指用物联网将各物理单元、通信控制系统联结起来,形成人、机、料、法、环一体化,构成完整的数据采集、传输、计算、分析、指令系统;外网是指与供应商、销售商、研发设计者、投资人以及顾客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互联互通。

其次,企业要打造智能工厂,从生产线、车间、工厂到企业,有步骤、分层次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我国行业、地区和企业间发展水平差异大,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补短板、强弱项,搞好技术改造,阶梯循序渐进,防止千企一律、一拥而上。”李毅中提醒。

以下为发言实录:

发展数字工业  推进转型升级

李毅中

(二〇二〇年一月十一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

祝贺“2020中国制造论坛”在佛山成功举办。论坛要我就数字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做个发言。我从数字经济说起,准备了三个问题与大家做个交流。

一、发展数字经济是世界潮流、国家战略,要统筹谋划、积极推进

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阐述了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大意义。在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号召“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开发利用数据资源”。学习总书记的指示,深刻体会到发展数字经济既是全球发展趋势,更是国家战略,必须把握机遇、统筹推进。发展的目的是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抓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关键是要自主创新、矢志不移地开展科技攻关,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方式是国家加强规划指导,行业制定方案细则,地方结合实际落实推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协同推动。

“数字中国”起步良好、成效明显。首先在商贸、物流、交通、金融、社会管理等服务消费领域如电子商务、智能物流、车联网、支付宝等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着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们把迅速发展的电信产业和由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那部分合起来叫做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不是划分行业的标准,而是新时代、新经济的显著特征。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使更多领域、更多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是目的。海量数据中蕴含着规律和逻辑,关键是要挖掘、整理,深入分析、科学应用。大数据首先要与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结合,并使用相应智能终端,形成数据库、计算中心等为载体的数据产业,继而在各领域行业实际应用,才能创造新价值,资源才能变成财富。我国近十几年从2G到5G通信技术提升了数据产业应用水平,提高了互联网服务能力。我国在5G的专利、标准、频谱许可、网络部署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专利数占全球的30.3%。5G商用首先要实现5G的产业化,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发展5G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据统计,仅在2019年下半年全国建成了18万个5G基站,十几款5G手机上市。今年全国将力争5G网络覆盖全国地级市城区。更重要的是数字产业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制造业的应用服务。要制定行动方案,开展重点行业应用试验,由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互联网企业和工业应用企业跨界合作,推进“5G+工业互联网”,协同开发应用场景,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二、数字经济重点难点在数字工业,要从企业做起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体量巨大、技术复杂,增加了数字化转型难度。企业要抓好构建工业互联网和打造智能工厂这两件事。加快建立并完善企业内网、外网,形成内部一体化,外部社会化。内网是指用物联网将各物理单元、通信控制系统联结起来,形成人、机、料、法、环一体化,构成完整的数据采集、传输、计算、分析、指令系统;外网是指与供应商、销售商、研发设计者、投资人以及顾客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互联互通。打造智能工厂,要从生产线、车间、工厂到企业,有步骤、分层次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我国行业、地区和企业间发展水平差异大,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补短板、强弱项,搞好技术改造,阶梯循序渐进,防止千企一律、一拥而上。

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制造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平台。大量中小企业缺乏人力、财力,这就需要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直接“上云”,由云平台为企业传递技术和市场信息,提供数字化管理,合作开发应用场景,编制数字化解决方案。一般地说,“平台”的构建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信息技术企业发展而来的,除BAT等超大型互联网企业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外,较多的是针对某几个制造业行业更具实用性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浙江中控科技集团依托浙江大学,以流程式制造业为主要对象;深圳华龙讯达与腾讯合作,面向机械、汽车等行业。另一类是由制造业企业自身实践提升转型发展而来的,一些龙头企业将自身数字化转型的成熟样板打造成对外服务的解决方案,如航天科技的“航天云网”、海尔的COSMO平台、红领的“魔幻工厂”、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沈鼓集团的设备“云医院”等。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尚在初级阶段,要积极培育发展。存在问题是,从产业组织看,业界对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和构架认识不尽一致,力量分散,各类平台同水平重复;从技术层面看,现有平台智能设备、自动控制、通信协议、高端工业软件等“命门”掌握在别人手中,制约了平台之间的兼容转换和设备的互联互通。针对问题应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关键软硬件的系统攻关,如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安全系统等;加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如基础共性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等。开展工业互联网实施路径研究,明确企业、行业、区域和跨行业不同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重点和路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多用市场化方式逐步建立起全国工业互联网的合理构架。

三、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是数字化的基石和前提

什么是工业基础能力?《中国制造2025》提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简称“四基”)是工业基础能力。“四基”紧密相联组合成工业基础能力。一是众多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组合形成“整机”,相关物理单元集成为生产线。二是若干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变化等合成了工艺技术路线,只有先进基础工艺才能有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三是无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还是半导体材料、化工原材料都是所有工业制成品的母体。四是产业技术基础包括试验实验设施、质量检测认证、计量标准核检传递、本质安全保障以及各类技术信息服务平台都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

大力加强工业基础能力。要看到“四基”不强,集中表现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一,大量依赖进口,如集成电器进口一年花费3200亿美元,产业技术基础支撑实力薄弱。四基”不强,难以实现精准制造智能制造,难以提升工业供给能力和水平。尤其我国行业、地区、企业情况各异,水平参差不齐,从工业1.0到4.0都有。对相当多的企业而言还不到谋求智能化的阶段,要从“四基”做起,补欠账、强基础。新兴企业、先进制造企业也要扎扎实实做好“四基”,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在管理层面的基础能力,如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和员工基本素质等。

积极开展创建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动。德国、日本的经验以及我国工业界的探索实践,都证明这是提升“四基”的有效措施。从2016年开始,“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已向社会发布了四批,累计514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从53.9%提升到65.3%,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尤其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他们的共同点,一是专注执着。长期专注核心产品,不为市场的短期诱惑而动摇,坚守主业、潜心研制、追求卓越。二是创新驱动。这些单项冠军企业平均拥有有效专利404项。在2019年底公布的第四批更加聚焦新兴产业,占37%,有14项“卡脖子”的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取得突破。三是质量为先。精准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环保适应性和寿命周期行业领先、国际领先。四是扩展市场。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序前三位。如果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单项冠军水准,我国制造业水平就会大大提升。只有夯实了工业基础能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才能顺利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