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社区“战疫”防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2-05 20:20:55

2月3日开始,在汉口一家社区工作的刘敏新增了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安排辖区内的居民,前往附近的隔离酒店自我隔离,“我们已经通知安排发热居民去入住隔离酒店,但根据社区的情况,这些酒店很快就会住满,后续怎么办?我们还不知道。另外,隔离酒店是一人一间,社区里还有一部分生活无法自理的人员,如果被隔离后,他们的生活问题还得想办法解决。”

这个新增任务源自于武汉市的一则最新公告。2月2日,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0号通告(下称10号通告),要求确诊患者集中收治,疑似患者集中隔离,发热患者、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观察。武汉市此举的目的是,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遏制疫情扩散。这是防疫紧要关头的必要之举。

如同以往一样,处于基层的社区,将在以往的科普、社区消毒以及服务居民的采买、出行、看病等工作外,新增一项排查及安排发热和疑似病人的隔离工作。

但几十个人匹配几千人的服务,已经让社区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转。刘敏说,“因为接触的人多且杂,我们身边也已经有工作人员感染,人手更不足。”

当前武汉疫情抗击已从大规模流动疫情,逐步转移到社区,“如果这条防线不守好,将十分危险,”2月4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要通过人手补充、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并配备适当的具有强制权限的力量共同介入当前的社区防疫战,才能更有质量地守好社区这道防线。

此外,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在有效渠道和组织下,应积极有效参与其中,同时,社区居民应积极配合相关政策措施,在整个社区和社会形成合力,承担起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使得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管理工作更加顺畅和有效。

负重前行的社区工作人员

根据武汉市10号通告要求,当前,重症患者必须送定点医院入院治疗,轻症患者无法全部进入定点医院治疗的,必须征用其他医院或酒店作为临时治疗区,集中收治。疑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必须实行集中隔离。为有效防止家庭聚集性传染,不得进行居家隔离。检测结果为“双阴”,但临床症状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条件的患者仍按照疑似患者进行管理。对无法明确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的发热患者,参照疑似患者进行集中隔离观察,但要与疑似患者分开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必须实行集中隔离观察。因一些病毒携带者,自己不发病但是仍具有传染性;一些病例在尚无症状的潜伏期就已具有传染性。所以,已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要参照发热病人实行集中隔离观察。

武汉市要求在2月2日中午12点前,以各区为单位,完成现有“四类人员”的集中收治和隔离工作,对新增人员要实现“日清日结”。“四类人员”的集中收治和隔离场所必须分开,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并安排好集中收治和隔离点的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工作。

这一措施是武汉市针对早期的疫情防控的人员管理的“升级”。

此前的1月24日,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的第7号通告明确,为解决发热门诊等候时间长、床位安排不及时等问题,全面实行发热市民分级分类就医服务。其中,全员排查发热病人工作,由全市各社区负责,全面排查所服务辖区发热病人(含已就医和未就医市民),并送社区医疗中心对病情进行筛选、分类。对于需要到发热门诊的病人,各区统一安排车辆送达指定发热门诊就诊,指定发热门诊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病人;对于不需要到发热门诊就诊的病人,由各社区落实在家居家观察,社区负责做好市民居家观察服务工作等。

这些分类和分级诊疗体系,让社区成为疫情防控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其执行落实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疫情继发性爆发的概率。

连续“作战”之下,当下的社区,已不堪重负。

2月3日,如同往常一样,刘敏的手机又接了上百通电话,“有反映病情的,也有代买代购服务的,每天讲话嘴巴都讲干了。”

“病了找社区,没吃的找社区,发热找社区,没病床找社区。”刘敏说,更难把控的是,无论是疑似还是恐慌,都来找社区,在这些寻找的过程中,增加了居民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当前,已有不少社区工作人员被感染,进一步加大了社区工作人力不足的缺口。

在社区的人力设置中,一般群干5-7名,专干7-10名,而每个社区大小不同,2000-3000多户不等,对应着几千人的工作。

在疫情发生后,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召回,全员上岗,至今没有休息,解决几千人的生活和治疗等需求。如今发热病人要“四个确保”,“但要摸排清楚辖区内居民的详细信息,量太大。”刘敏说,群众基础好的社区,可能处理起来难度不大,但一些新交付社区、拆迁社区、生活困难人员多的社区等,摸排存在很多难点。而社区的发热病人,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去隔离,还需要社区工作人员一对一做工作,“但未必所有人都会听。”

当前居民的需求主要聚焦到医疗和救护资源的匹配。“居民的各种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但社区工作人员也无可奈何。”刘敏说,发热病人需要确诊、确诊病人需要病床,按照当前的管理模式,第一时间都需要向社区申请,但社区将登记反馈的信息往上报,也很难得到及时的回复,自然也无法及时回复居民。而在日常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每日科普诊疗流程图,让大家线上问诊、找家庭医生、去社区分诊,登记信息、安排住院。“其实我们安排不了医生,我们也只能协助联系。”刘敏说,包括拨打120、去医院问诊等,也一样需要排号。医院的压力也不小,对社区报送的信息,也难以全面兼顾。尤其是医院病床不够的问题,“我们和居民一样,也只能等”,刘敏说。

此外,很多疑似患者需要试剂盒确诊,部分还是一些无法行动的居民,“需要医院派医护人员,来社区对他们进行取样,对他们的病情进行判定。”刘敏说,但这些特殊需求,目前的防疫体系还没有能完全覆盖到,“不过,虽然我们很忙碌,但只要能让这些问题快速解决,我们也愿意奋战在一线,希望这些问题都可尽早有效解决,同时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等政策的出台,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等特殊情况,加强政策覆盖的全面性。”

急待升级的社区防线

“武汉现在已经进入战时状态,以前是大规模流动带来的疫情,如今是社区化、集聚化爆发的第二阶段疫情,防疫的主战场应逐步转移到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但社区工作人员很多是没有编制的,且年龄偏大,人手不足,“让他们支撑这么久已经很难得。”

在马亮看来,当前,全国的城市社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武汉这种情况,即社区功能不完整,在常态运行方式下的社区机制很难适应应急需要,而且社区不同于街道,属于自治组织,在当前大城市的陌生社会下,其能力不足以承担这些职能,“此时如同风箱里的老鼠,政府体系和居民两头都不被理解。”

此外,在以往的日常工作中,社区承担的主要是一些民政工作为主,主要包括流动人口登记、福利分发等,针对防疫的专业力量薄弱,如今应急状态下,要对他们进行紧急培训,并接入更多的专业力量,增强他们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能力和意识。

当前,针对四类人员的集中,单靠社区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需要考虑把上一级的人员下沉到社区,现在需要精兵强将下沉到社区,特别是给疫情严重的社区配备更多人员。而多级政府大都没有直接决断功能,要改变信息报送和逐级上报程序,让具有决策能力的人下沉到社区,把人员集中到更需要的环节。”马亮表示。

针对社区不具备集中“四类人员”的强制权限,马亮建议,“可以把更多的警力转移到社区。”让警力充实进来是第二步,引入合法和强制的手段,第三步想办法通过志愿者或其他方式,充实社区人力。

在重大疫情防控面前,只有政府在努力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社会力量应该积极有效参与其中。这些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尤其是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历过相关培训的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辅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目前,不少社会力量已经积极参与到武汉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但是在社区疫情防控中,仍表现出一定的缺位,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畅通渠道,进行有效组织。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德福也指出,当前的社区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进行合理和专业化的分工。比如,针对“四类人员”的筛选,他们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性,需要通过专业人士指导社区和新增人员一起,用更简便的办法,加快排查的力度。

当然,作为社区的居民,也需要积极进行配合,有能力和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进行疫情防控管理。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角色,但是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对社会都有担负的责任,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社区工作人员,他们在特定工作角色外,其实也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战斗中,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担负起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采取更加周密精准、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蔓延。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杭州一高校教授认为,社区实际上是抗击疫情的最为重要和坚固的防线,但是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目前来说难以承受之重,需要全面赋权赋能。这里涉及到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问题,涉及到具体领导方式和途径问题;长期以来,《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制度化能力不足;比如公共卫生防治在社区制度体系中几乎是空白。

此外,社区赋能目前主要是通过网格化治理来实现的,但网格化治理是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点交叉领域,立法必须赋予网格员相应的权限和职责,政府需要加大编制、财政、预算的支持力度,社会需要给网格治理予以包容支持;只有充分激发党领导下的群众力量,通过网格化支点撬动社会资源,才能全面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陈红霞 姚煜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