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历史的“人链”

来源:财经网 2020-02-14 15:54:58

马伯庸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熟悉。前些日子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是改编自他的同名原著。近年来他的作品源源不断,《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等等,都属于是虚构作品。

这回,马伯庸玩了一把非虚构,就是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写的是大明王朝的故事,但没有一点虚构的成分,里面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来自史料,都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它不是小说,不可编造,它是史料的重新挖掘整理,再铺陈成故事。

这样写极受限制。史料都是古人留下案牍记录,回忆日记,你不能把A人物的故事安在B人物的身上,甚至一个场景一个对话,都有它的佐证来源。比如讲一个明代的案子,是一名锦衣尉诬告一位妇女岳氏谋杀亲夫,这是一个要判死罪的罪名。案子牵涉的四人已被屈打成招,认了罪。但即使在明朝,死刑这件事也是人命关天,要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轮覆审,最后才由皇帝来勾决。案子在移交到都察院和刑部后,都认定死刑得当,只有大理寺的主官薛瑄经仔细研究卷宗,认为供词细节都对不上,于是驳回。接下来,就是薛瑄与朝廷里的那些权贵人物的殊死争斗。有一度,薛瑄已被关进大狱,只等秋后问斩了。

这时候朝廷里的官员们对于薛瑄相当同情,他们觉得迫害他的权贵实在太过分了,纷纷上书营救,这样最后薛瑄的死刑被驳回,他被削职为民回了老家。但那宗冤案中被捕的四个普通百姓,最终冤死。史料中对他们的结局只是一笔带过。这些史料对他们并不感兴趣。

马伯庸又从史料中找到了这些人物的最终下场。薛瑄在下一任皇帝景泰上台后又得到复用,但最后,因为不愿冤枉他的老对手,他又一次告老还乡,而那个当年迫害他的人,却被皇帝冤枉处死了。

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其实极具魅力,就是因为它的真实。

我们为什么对历史这么有兴趣?就是因为我们想知道我们究竟是从何而来的。所谓历史上的明朝或者是唐代,在我们今天看来,它们只存在于史书之中,但是那些朝代中的人物,繁衍了后代,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我们今世的某某具体人。而今天有那么一瞬间,因为某人解读了一段史料,找到了一个人,这个活在数百年上千年前的人穿越时间来到了今天:原来他是活生生的,是这样谋生、这样工作、这样生儿育女……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人链”连接而成。

这或许就是我们一代一代地总是孜孜不倦地寻求历史的原因吧,因为我们总对连接我们与古人的一节节链条充满好奇。

马伯庸挖掘这些历史链条并不容易,他大量阅读史料,反复核实,找专家咨询请教,看成百上千篇的论文。他说他不是历史学者,只是“一个转述者,一个翻译者。我的职责,只是把原始史料和诸多学者的成果总结出来,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然而他干得就是那么有兴趣。“我相信,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的种种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稍时的嬗变。”

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真实的事件,竟然比虚构的还富于戏剧性,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黄艾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