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度”背后|使命:致敬逆行者

来源:财经网 2020-03-06 20:13:57

柳絮 梓睿/文

民间有句俗语:“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然而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的“龙抬头”依然笼罩在疫情下,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忧虑。

不过,总有一些人,在努力给出答案:这场战斗,我们一定能赢。

他们是临危受命的人,是“基建狂魔”,是白衣天使,他们又是最普通平凡的劳动者,平凡到下一秒可能就被会遗忘。

但他们不该被忘记,“十天建成一座医院”奇迹的背后,凝结着10000余名建设者的努力,也离不开承建单位中建三局上下的通力合作。

从今天起,财经网将以系列报道的形式,记录下这些最普通、最平凡、又最可爱的人,以及“中国速度”背后的中建三局。

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知道,是为了谁。

一批批建筑工人们、暖心战士们、医护天使们、爱心志愿者等逆行而上,舍小家团圆,为大家护航。

初一的晚上,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灯火通明。现在是吃饭时间,大伙都围在一起吃盒饭。胡连江却有些没胃口,拨通了妻子张碧琳的电话。

语音电话没人接,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在胡连江的预料之中。张碧琳是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医护人员,此刻正在医院隔离病房工作。

春节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两人早早定好了回承德的车票。妻子因为工作的关系,过年过节包括周末几乎也没有自己的时间,都是随叫随到。

今年恰好拼凑出了4天假期,他们想回去看望一下老人,除去路上2天的时间,还有2天的时间可以陪陪父母、爷爷奶奶。

“疫情爆发,肯定走不了,医护人员必须在岗。而且,从这回去还可能把病毒带到家里去,咱们把票退了吧。”1月22日退票之后,张碧琳就火速赶往医院去了。

1

(胡连江妻子张碧琳)

1月24日中午,胡连江一家在准备年夜饭。择菜的时候,他听到同事说火神山要开建了。

胡连江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的员工,在看到“动员令”的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地报名请战,成为项目物资保障组的一员,负责协调建筑材料。

“受疫情限行的影响,很多外地车辆不好进来,我们就想办法找人去对接。不管是在市内,还是在市入口处。”胡连江说到。

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一侧临知音湖,工程车进出只有知音湖大道一条马路可走。为了保证工期,第一时间把材料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大车小车都往里面挤,导致道路很拥挤。

现场卡车的轰隆声、机器的操作声嘈杂且震耳欲聋,胡连江和工友们只能扯着嗓子一遍一遍地大声呼喊,指挥车辆有序进出。

2

(火神山航拍图)

在货车此起彼伏的轰鸣间歇,胡连江等来了妻子的电话。不过,他挂断了。那时候,一辆辆满载风水电安装材料的货车正源源不断地进入。

一个小时后,胡连江在间歇之余拿出手机,听到了妻子的微信语音留言。

“老公,我继续去病房了,病毒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可以把难关渡过去!”一定会的!胡连江心想,便又嘶吼着嗓子去指挥车辆了。

2月2日,火神山交付以后,胡连江选择继续待在医院,参与后期的维保工作,一直到2月15日。

那一天,正在工作的他接到了妻子的电话,“我身体不舒服,开始出现发烧、咳嗽的现象,恐怕要中招了。”

2月17日,张碧琳确诊感染了。

“后期防护已经很好了,而且妻子所在的感染科的防护措施更是优先保障,病毒实在太狡猾了,无孔不入。”胡连江感叹到。

张碧琳所穿的防护服是进入超级重度污染区正压防护服,在防护服启动以后,会鼓起来往外吹气,病毒按道理是进不去的,但仍没能防住病毒。

截至3月5日,胡连江告诉我们,张碧琳病状还没有转阴。不过,从胡连江的口中,我们得知,张碧琳的状态不错。他很乐观,相信难关总会渡过去的。

若有召唤,使命必达

“多难兴邦”一词,最早出自《左传》。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意思是说,多灾多难,能激起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使得国势兴盛起来。

杨留杰是一个有着17年党龄的退役军人,曾参加1998年抗洪救险和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而今他再一次选择南下。

他说,“只要祖国需要,随时都上。”

大年初二一大早,杨留杰接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通知,没有一丝犹豫,他选择动身返汉。这一决定,立刻遭到了双亲的拒绝,“疫区多不安全,太危险了。”

“都不去,活谁干。”杨留杰反复劝说。在和他们保证一定会平安回来后,年迈的父母终于同意,一再叮嘱他,一定要小心。

那时候,病毒应该如何治疗仍没有确切的方案,他心里也很忐忑。但顾不得多想,他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终于从濮阳到武汉火神山的建设现场。

而到了现场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项目部大门一道测温关卡,食堂门口一道测温关卡。宿舍一天至少2次消毒,食堂一天至少3次消毒。工友们时刻戴着口罩,每人一瓶酒精喷雾,随时消毒。吃饭前,还要用酒精湿巾擦手。

杨留杰每晚都和父母视频,消除他们的担忧。

他所在单位是中建三局绿投公司,主要负责火神山医院土公布、防护膜及污水处理站基础施工。一到工地,杨留杰立刻加入同事们的队伍中,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半。

第二天,因后勤人手不足,没有厨师,他就和项目经理一起亲手为工友们做饭。

做饭的地方离工地还有一段距离,为了让同事们吃上温热的饭菜,他想方设法又买来30多个保温杯,想着能热一点是一点。

3

(杨留杰和同事们在方舱医院)

火神山医院交付之后,杨留杰也没有回家。

2月4日下午2点,他们接到通知,开始投入到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建设中,他被分配买插座和三角铁。

“最难的是物资采购,过年很多店都关门了,平时没有可以调货,现在有也拿不出来。”杨留杰几经打听,最终在新洲区一家仓库找到了三角铁。

于是,杨留杰先驱车100多公里购置 2000个插座后,当天又赶到80公里外的那家仓库买了三角铁。

“一天跑上500公里,都算短的。”他说。

4

(杨留杰在运输物资)

“顾不上吃饭,一分钟不敢耽误。早一分钟建好,患者就能够早一分钟接受治疗。”杨留杰感叹到,上次有这种紧迫感的时候,还是在2008年,参与汶川地震救灾。

“那时候是扒废墟,扒得越快生还的希望越大。现在是建医院,建得越快挽救的生命越多。武汉的确诊人数一直在增加,推着我们加快速度,再快一点儿。”

杨留杰说,“再有这样的事他还会参加,但我不希望再有这样的事情。”目前,他和同事们暂时在自我隔离,一旦有新的任务,他们将第一时间奔赴战场。

医者仁心,大爱无痕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句话是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的。

在我心里,我想把“最勇敢的人”称号颁给白衣天使们。

医护人员们一定比我们更清楚病毒的传染性和攻击性,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朱医生,您快帮我看看,眼睛太难受了睁不开,要耽误活儿了。”一位雷神山建设工人向朱静娟着急地说道。

朱静娟用棉签沾了点无菌盐水,轻轻地沾走了类似小飞虫的异物。工友慢慢眨了眨眼睛,开心地笑道:“没事了,多亏了您,谢谢!”

朱静娟是中建三局武汉中心医院的内科医生,从雷神山医院开始动工到竣工,她一直待在岗位上,为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们看病。

5

(中建三局供图:白衣战士朱静娟)

“抢工期、连轴转。工人们没有特别大的外伤,都是小擦小碰。”朱静娟告诉我们,雷神山的建筑工人们身体都没什么大问题。

不过,采访过程中,朱静娟一连用了两个“很辛苦,很辛苦”来描述他们的工作状态。“工人几乎没怎么休息,吃完午饭,躺在草地上打个盹,还经常通宵。”

病毒无情肆虐,雷神山顺利竣工后,方舱医院也开始急缺医护人员了,朱静娟和同事们再次一起赶赴现场。

“武汉是我第二个故乡,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做点贡献。”朱静娟对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想法时,口吻依然很坚定。

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操作考核,她们开始进入到方舱医院内部工作。每人4个小时的轮班,实际从穿衣进舱到脱衣出舱至少需要6个小时。

方舱医院内部直接接触确诊病例,这和之前在雷神山的工作俨然不同。

朱静娟告诉我们,“一旦穿上防护服,都不能乱动。刚开始闷的出不来气。不走路还好,一走路就很喘。有的时候上下楼、查房、沟通,一说话时间长,很难受。”

“最开始过来这边的时候,是有些担忧。不过,这些紧张情绪在看到病人的那一刻反而放松下来了。”

除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发展,发放口服治疗药物外,朱静娟时刻也把病人的精神状态牵挂在心。

6

(朱静娟在工作中)

“有的病人不能接受得了这个病,有的充满了担忧疑虑,心理上抗拒待在这里。”她不断地安抚着患者,一遍遍沟通交流,答疑解惑。

“有一次听见患者聊天,说这里的医生们是拿生命为他们看病,我一下子就泪目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朱静娟欣慰地说。

从2月5日支援方舱医院以来,朱静娟一直没有回家。劳碌一天之后,有时候她会和正在家里上网课的儿子,视频电话。

“妈妈,您要注意身体,我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儿子乖巧地说。朱静娟微笑地听着这句话,她觉得,儿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朱静娟很乐观地对我们说:“疫情结束了,就可以回去了。再坚持坚持就会过去的,已经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瑞士日内瓦表示,中国人民在为人类作贡献,他想向所有在中国被剥夺了许多正常生活的人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感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有冲锋在前的“一线人员”,也有默默无闻的“后备力量”。

疫情初始,医疗物资短缺,各大医院在网上接二连三地发布物资告急。在家待着的熊书捷坐不住了,她主动和朋友们一起成立了志愿者小分队。

熊书捷是中建三局三公司的一名员工。她对我们说:“一开始可能仅仅是因为家人也是老家几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担心他们缺物资。可能仅仅是因为男朋友去参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心里非常担心。希望自己也能为抗击疫情出点力,和身边的人一起并肩作战。”

7

(熊书捷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分工情况)

四面八方的求助信息纷至沓来。在看到很多医院医疗物资频频告急的那一刻,她觉得,“因为没有齐全的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实在太可怜了。”

也就是从当志愿者的那天算起,熊书捷的朋友圈每天都会发布2-3条物资援助消息。

1月24日,希望捐赠物资去到真正需要它们的地方;

1月28日,这是我们目前收录的接近100家需要口罩、眼镜等的医院信息,信息在不断更新中;

2月1日,目前我们主要负责对接物资捐赠方,有紫外线灯,有消毒液,有营养品等;

2月7日,关于如何组建各地区志愿者小分队。首先要感谢的是钟祥市志愿者小分队,主要成员都是女生,但各个给力。不仅收录了钟祥市区的医院而且涵盖乡镇卫生院并不断更新;

2月14日,两天两夜,孝感、随州、荆门三地117家医院,1500桶、共计30吨酒精,已分配完毕;

2月28日,感谢来自韩寒及萤火虫爱心团队的5万鞋套,5万只一次性医用帽,2400包安心裤。很多福利院老人因长期卧床缺安心裤,请予以帮助。

她对我们坦诚到,做这件事情心里压力很大。“如何对接医疗物资需求,对接后再去找捐赠人审核,之后协调志愿者负责人把物资分向各个地区,最后再到确认医院的接收函。作为医院和捐赠方之间的桥梁,我们马虎不得。”

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熊书捷的声音听起来特别疲惫,前一天晚上她又忙到了凌晨3点多。

苦吗?当然辛苦,不过她认为一切都很值得。

“看到医护人员用得上我们运过去的物资,就很开心。捐赠人持续捐赠6万支免洗洗手液后,又持续捐赠医用帽等医疗物资,也令人动容。”

8

(志愿者在搬运物资)

熊书捷告诉我们,大概在2月15日,武汉市区物资紧缺的情况得到了缓解。但是,目前县城医院、卫生院物资情况仍然紧缺。

她们现在的重点捐助对象已经转向基层单位。在此,她特别呼吁,多多关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福利院、精神病医疗机构、环卫等同样需要帮助的群体。

“若有战,召必回!”“国家需要,我们就要上!”的口号响彻这个城市的角落,但其中不为人知的艰辛,还有多少?面对疫情,他们畏惧过?退缩过吗?

敬请关注《“中国速度”背后系列报道》,来听听中建三局的故事。

柳絮 梓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