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枕边书:盛宴、狗咬狗、打工女孩 | 读书会

来源:《财经》 2020-04-19 16:22:45

“新冠疫情之战”仍在全球多个战线上未见分晓,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隔离于自家居所。漫长而完整的闲暇时间让读书成了新风尚,不仅各种书单纷至沓来,不少名家也向公众推荐起自己的私人书单。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近日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畅谈了自己的“读书经”。

与许多爱书人一样,斯蒂格利茨也好藏书,并将自己爱读之书参差置于枕边床头柜上,以随读随取;书山越摞越高,颇有垮塌危殆之感。他夫人或许是忧心于此,采购来增大一号的床头柜。在访谈中,斯蒂格利茨谈起自己选书的标准,并推荐了一些他认为开卷有益的作品:

《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已故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狗咬狗》(Dog Eat Dog),南非作家尼克·穆隆戈(Niq Mhlongo) 《资本与意识形态》(Capital and Ideology),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Janesville: An American Story),美国纪实作家艾米·戈德斯坦(Amy Goldstein) 《打工女孩》(Factory Girls),华裔纪实作家张彤禾(Leslie T.Chang)

说起选书,自然每个人都有一套标准,有人追求新颖创见,有人希望文笔美备,斯蒂格利茨属于后者,喜欢展现出较高写作水准的作品——要语言考究、工于辞章。遇到令其拍案的好句子,他还会不知不觉间借用于自己的文章中。这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者颇异其趣,因为此类写作最重要的标准其实是清晰规范。

斯蒂格利茨认为,清晰规范自不待言,但如果一本书能让读者在某个时候为某段语言击节赞赏,并促成其关注乃至对该一问题展开思考,或者起而践行,这才是至高境界。

在他眼中好文笔的小说家有不少,包括狄更斯、海明威、勃朗特姐妹。而近期他正在读海明威之《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此书在老头儿海明威的作品中不能算最好的一部,但其时代意义却不容小觑,在美国文学史上牢牢占据着重要位置。

20世纪2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成了“迷惘的一代”,其旧有观念与现实世界方凿圆枘、格格不入,精神和思想上也便生出几分自轻自贱的路数。美国作家跑去巴黎朝圣的不可胜数,所谓塞纳河畔的巴黎左岸,一时间文人墨客云集。大作家们纷纷旅居巴黎,海明威、斯坦因、菲茨杰拉德扎堆在塞纳河边,各自探索写作上的新风格,这股风潮激荡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辉煌时刻。侨居生涯也促成海明威写下《流动的盛宴》。

小说结尾处,海明威说巴黎永不结束,此后余生无论身在何地,巴黎都与你同在。或许去过巴黎的人便难忘这座城市,海明威如此,斯蒂格利茨亦如此。他在访谈中谈及自己曾于巴黎任教一个学期,而《流动的盛宴》常让他记起巴黎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至今有增无减。

斯蒂格利茨读书可谓“有读无类”,并不限于本职所需的学术著作,而是无论文学、学术、社会等等领域皆有涉猎。不过细数他在访谈中提到或郑重推荐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与现实问题存在强烈呼应,即便是小说也或明或暗观照当下紧迫的时代主题。

斯蒂格利茨一家每年都会前往约翰内斯堡,对南非的变迁可以说不乏第一手观察。他在访谈中推荐了南非作家尼克·穆隆戈(Niq Mhlongo)的小说《狗咬狗》(Dog Eat Dog)。

说起这位穆隆戈,国内知道其人其书的想必不多,但他作为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杰出青年作家,其写作专注于新旧南非的社会变迁,在西方世界颇负文名。这部小说设定在南非结束种族隔离的1994年,讲述一个年轻大学生的“反英雄”式荒唐生活,其间讽喻“自由突然降临”后给年青一代带来的冲击。此书告诉我们,新旧南非社会转型带给一代南非人的冲击,显然不是“种族平等”几个字所能涵盖。

当今世界,经济学这门经世学问备受荣宠,荣膺诺奖的斯蒂格利茨,对同为研究经济学的法国同侪托马斯·皮凯蒂也不吝赞扬。在访谈中,斯蒂格利茨指出,在过去12个月中,便有多本优秀的经济学著作付梓,并特别提及皮凯蒂洋洋洒洒1000余页的新著《资本与意识形态》(Capital and Ideology)。

皮凯蒂几年前凭借讨论全球不平等问题的《21世纪资本论》一炮走红。书中“承袭制资本主义”、“对富人征收累进税”等提法引来拥趸无数。据说这本书全球销量达到二百余万册。

皮凯蒂近期推出前书之续作《资本与意识形态》,继续挑战人们习而不察的认知,引领读者重新认识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他试图探明是什么样的观念,在过去一千年中让不平等现象坚不可破,揭示当前政治议题中肤浅的“左右之争”何以让所有人失去耐心,最终勾画出了一套更为公平的经济体制之未来图景。

斯蒂格利茨认为,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社会涌现出更为明显的思潮动荡,表征之一便是涌现出众多关于不同社会群体艰难奋斗的著作,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艾米·戈德斯坦所著之《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Janesville: An American Story)。

作者戈德斯坦曾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于2002年赢得普利策奖。此书讲述2008年通用汽车旗下装配厂简斯维尔关门之后,原本围绕该厂谋生的众多人物,被失业带来的恐慌与迷茫所席卷,工厂周边的人文生态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戈德斯坦花费数年时间,采访命运被简斯维尔牵扯的各色人等,呈现了一个经历“休克”后的城市,在重新振作的道路上所面对之挑战与悲欢。

斯蒂格利茨还谈及这类书对他的意义所在。美国当下所面临的此类社会转型和结构性变化,在世界上并非孤例,且正在全球各地潜滋暗长,而《简斯维尔》这类设定在具体场景中的深度调查与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当前这个世界到底在发生着什么。

斯蒂格利茨的夫人出身出版世家,也是一位爱书之人。据说,斯蒂格利茨的许多“非常规”阅读,是直接受到这位夫人的影响。每逢想读某类书却不知去哪里找,他便会求助夫人指点迷津。长此以往,其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兼容并包”。其中就包括夫人推荐给他的关于中国当代人情百态的非虚构作品,斯蒂格利茨特别提到华裔作家张彤禾(Leslie T.Chang)的《打工女孩》(Factory Girls)。

张彤禾原为《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中国生活逾十年。这位女士的丈夫便是出版《江城》、《寻路中国》等作品的《纽约客》前驻北京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与何伟相同,张彤禾也擅长深入普通人的生活悲欢,探察中国社会细微纹理,并将其置于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考察,因此每有新见。

《打工女孩》聚焦于中国东莞这个制造业之城里的年轻打工女性,还原她们的生活与梦想,幸福与坎坷,描画这些普通的人的精神和现实世界——大多数年轻女性选择外出打工,是出于离开农村去看一看外面世界的愿望。

随着以上5本私人书单的公开,斯蒂格利茨这位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亦向外界敞开了他的鲜为人知的私人阅读偏好:与经济有关,更接近生活。我们真诚期待着他下次来中国,可以和更多读者一起分享他的阅读故事和见解。

(作者为《财经》文化编辑、《财经》读书会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