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在疫情中火爆,很多投资却是孤注一掷

来源:《财经》杂志 2020-07-29 21:29:46

生物医药在疫情中火爆,很多投资却是孤注一掷

 

文 | 《财经》记者 金焱 孙爱民

编辑 | 王小

 

“金融媒体中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总量已有所下降。”花旗集团前全球外汇主管、深数宏观(DeepMacro)联合创始人兼CEO杰弗瑞·杨(Jeffrey Young)对《财经》记者分析,标普 500 指数随之上升。

这就是说,从净值看,社会、经济与新冠肺炎疫情两个方面之间正在出现一种平衡。市场正在或多或少的实现一种中间状况,关注的焦点则落在美国财政刺激谈判进展、疫苗研发及财报状况。

然而,也有声音认为,现在美股与互联网泡沫破灭前有相似之处。《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2020年的投资者会犯1999年投资者犯的相同错误。

过去几个月股市的走势,让管理着一个规模达1380亿美元基金的双线资本(DoubleLine Capital)的首席投资官、“新债王”冈拉克想起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尽管缺乏对金融市场的经验或了解,在线股票交易的兴起使散户投资者大量涌入市场。当时,互联网是革命性的技术。

对美国股市不那么悲观的金融分析师文斯·马丁(Vince Martin)也对《财经》记者指出,今年散户大量涌入的情况,可比肩互联网泡沫时期。2020年,零佣金免费股票交易和疫情的结合同样带来了数百万新手入场。个人投资者几乎在购买与趋势无关的任何股票,这导致许多可疑有时甚至是欺诈性的股票价格飙升,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尽管美国新冠肺炎病例在持续增加,但7月标普500指数仍上涨了4%以上,至少有两个亮点促成这片火热。

一是从券商报告中显示,由于散户投资者试图抓住股市的上涨势头,近几个月来新股票账户出现激增。即便在美股暴跌的三月,在线券商新开户数量也达到260500个。

另一个亮点和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如生物技术企业莫德纳公司(Moderna,Inc.)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在7月27日进入临床实验最后阶段,莫德纳宣布,美国政府此前宣布投入4.83亿美元进行疫苗研发后,随后将再增加4.72亿美元的拨款用于新冠病毒疫苗研究,当天莫德纳股价上涨了9.2%。

同样,中国A股市场上,自放出有新冠疫苗的消息后,复星医药(600196.SH)近三个交易日有两日涨停,27日截至收盘报52.93元/股,再创历史新高。复星医药仅7月份涨幅就达到56%,年初至今,该股累计涨幅已接近翻倍,达98.89%。尽管复星医药公告称,截至目前,该疫苗尚处于I期临床试验启动阶段。该疫苗在中国境内能否获得相关药品监管机构的上市批准、获得上市批准的时间等,存在不确定性。

 

文斯·马丁认为,并非每个开发新冠病毒疫苗的公司都会成功,很多公司甚至没有什么真正的研发应用。然而,这一领域几乎所有的股票都上涨了。很多股票的价格上涨了原来的几倍,它们中的很多——即使不是大多数,一旦失败或不能达到预期,就会崩掉。

赚钱效应

莫德纳公司与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合作设计了一款新冠病毒疫苗,初步研究结果令人鼓舞。该公司公布,这款疫苗可以引发免疫反应,并且在小型试验者组群中总体安全。

7月 27日该款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将有3万名受试者参与,其中有半数接受100微克剂量的疫苗,另外半数则接受安慰剂。三期临床试验被命名为Cove,在美国近90个地点进行,包括最近几周的感染病例激增的德州等地。

有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初以来,莫德纳的股价已飙升了274.2%,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却下跌0.4%,至0.74%。

文斯·马丁对《财经》记者分析莫德纳股价飙升背后的原因时说,尽管专家对该公司新冠病毒疫苗进展持不同意见,但确实其取得了一些实际进展;另外,和很多凑疫情热闹的公司不同,莫德纳在疫情发生前就有真实业务,也有多种努力。若其研发能力足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出疫苗,那几乎可以肯定,该公司众多的其他渠道的产品也有真正成功的机会;同时,莫德纳是散户投资者推高的股票。

散户的狂热涌入让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归功于免费股票交易软件Robinhood的简单易用,以及体育网红Dave Portnoy(“美国虎扑”Barstool Sports的创始人)每天进行的股票交易直播。

在Robinhood平台上,按拥有者高低排名,莫德纳排名第20位,这表明它被很多散户青睐。一个华尔街投资者对《财经》 记者表示,这只股票被高估了,背后的关键原因就是散户太多。 仅在3月,Robinhood就新增300万的注册数。

疫情对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催生了疫苗狂欢。 在莫德纳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同一天,7月 27日,辉瑞公司(Pfizer Inc., PFE)的试验性新冠病毒疫苗也进入了研究的关键阶段,首批受试者接受了疫苗接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亚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创始人何大一对《财经》记者说,“新冠疫苗研发领域非常活跃。上一次我计算时,共有17种新冠病毒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另外全球范围内大约130多种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这场疫苗竞赛的参与程度是在过去的其他疫情或大流行病中从未出现过的。”

对新冠病毒疫苗的热情催生了个别美股股价的垂直上升。2020年初至今,少数股票甚至实现了惊人的2300%或更高的涨幅。

最赚钱的三只美股,排在第一位的是口服片剂疫苗研发公司Vaxart。在旧金山的这家不大的生物技术公司股票自年初已经上涨了3400%。这个价格已经有所下降,直到几周前,Vaxart自年初实现了4700%以上的涨幅。Vaxart致力于开发口服片剂疫苗,该疫苗旨在产生粘膜和全身性免疫反应,从而针对多种传染病提供保护,并具有为诸如新冠肺炎之类的疾病提供灭菌免疫的潜力。

市场人士分析说,Vaxart的崛起有两个原因:首先,这家生物技术始于2020年,市值极低,只有约1700万美元。 受利好消息影响,小型股票往往会产生更大的涨幅。

其次,Vaxart确实有一些好消息。1月下旬,Vaxart宣布了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口服疫苗的计划,在三个月内,该公司就报告了其候选新冠病毒疫苗的临床前测试令人鼓舞的结果。Vaxart的努力也在6月得到了回报,6月底被加入了罗素3000指数。6月26日Vaxart宣布,该公司研发的一款新冠疫苗被美国政府选入加快开发新冠药品和疫苗的一个联邦计划“曲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中。Vaxart的股价顿时飙升,而公司高管数周前才得到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奖励,当即翻了6倍。一家部分控股该药企的对冲基金公司从即时利润中获得2亿美元。

 

更多后来者

 

在IPO方面,生物技术与医药公司在这几周也非常活跃。著名的硅谷银行(SVB)日前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投融资报告,指出那些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知名风投,在今年上半年的募资金额就已经接近2019年全年。

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红火吸引了更多资本蜂拥而至,那些打算上市的公司,大多集中在罕见病领域和癌症治疗领域。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Inozyme Pharma,是一家专注于罕见病治疗的生物技术公司。日前该公司拟发行650万股,募资1.04亿美元。这比该公司早期的IPO计划增加了39%。每股价格定为16美元,是此前宣布的14美元—16美元区间的上限。该公司的主要方向是修复人体的异常矿物化(Abnormal Mineralization)过程,从而治疗疾病。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阶段。

成立于2013年的细胞生物科技公司AlloVir,日前更新了招股书,股票代码为“ALVR”, 预计7月底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家公司在临床开发上走得更远,已经进入二期临床,并计划在2020年和2021年启动总共三项三期临床关键试验和三项二期试验。 如同该公司的名字所展现的那样,它旨在开发“通用型”的T细胞疗法,即开展恢复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的T细胞免疫的治疗,治疗12种不同的病毒引起的感染,包括接受过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在IPO中,AlloVir发行区间为16到18美元,计划发行1475万股,以中间价计算,此次募资2.51亿美元。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SVBleerink及Piper Sandler是该交易的联合账簿管理人。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Annexon Biosciences,是一家致力于开发创新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它的一款产品已进入一期临床,旨在治疗一种因免疫系统失调而损害周围神经系统的罕见疾病。该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 IPO )旨在帮助支付研究的费用,并推动其早期阶段和下一代药物候选人的发展。该公司最初为发行设定了1亿美元的初步目标,后来这家公司上调了目标,计划发行1250万股,募资1.94亿美元。这些资金有望推进该公司在自身免疫疾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多个在研产品。

在中国亦如此,疫情给诸多行业造成冲击,但却生物制药行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资本狂欢”和“风口”。

整个2019年,中国的生物制药投资比较保守,单比投资额下降,投资阶段前移的趋势比较明显。这与美国一致。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从2013年开始大幅增加,并在2016年前后达到顶峰,从2018年开始,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便有下滑趋势。晨兴创投投资经理黄屹在7月10日举行的“第二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与政策法规大会”上分析,2018年以后,受大环境影响,中国生物医药投资整体出现下滑,资金向头部企业明显集中。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个下滑趋势。初创企业在疫情后的融资,“很明显感觉现在要比2019年还是要好了不少”。 先为达生物董事长潘海说。

在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耿科看来,疫情给生物医药行业、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口”。不少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新规)之下,寻求港股上市,但在疫情前,“估值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新冠肺炎疫情后,耿科看到,不少项目都在提速IPO,“本来很多项目可能今年底或者是明年才想上市的,现在可能就已经启动了”,而且“估值非常好”,甚至耿科所在的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开始担心“会有一些估值过高的问题”。

耿科在上述会议中坦言,对于一些项目,刚开始有些担心疫情会影响临床研究项目的进展,“实际上看来,确实是有一些影响,但是中国现在控制住了,就好很多”。

疫情推升估值,在科创板上表现明显。

“在上交所报科创板,特别是按照科创板上市标准五规定的创新药公司发行,不用多想,往前冲就好了。”一名业内专家直言。科创板上市标准五,被认为是给未盈利生物科技类企业量身定做的标准,其中,拥有至少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的医药行业企业,便可申报。

科创板对于生物医药公司的IPO,比较偏好于研发管线多的公司,有的公司是抱着20多个研发管线走进IPO大门的。而对于研发管线中只有一两个产品,并且没有进入III期临床的,投资人对其发行的估值必然不高。

然而,“最近一个月,我们看到,要说你是报科创板IPO,你正在做Pro-IPO的融资,投资人给的估值就会相对高。”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医药医疗行业组执行总经理赵冀在上述会议上直言。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认为,疫情后加速IPO的生物医药项目,正在吹起资本的泡沫。“大家其实都看见有泡沫,投资人也都知道,肯定是要跟泡沫共舞一段时间,谁也不知道泡沫什么时候破。”某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健康行业负责人认为,“各个项目在紧锣密鼓准备IPO,从他们准备IPO时间表的进度其实是可以看出来的,大家都是想在最近尽快融资。”

至7月,科创板已开市一周年,在此上市的公司达到130多家。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科创板生物产业整体营收为139.82亿元,同比增长28.84%。在新冠疫情之下的第一季度,科创板的生物产业,营收为31.97亿元,同比增长10.58%。

1月23日,泽璟制药作为首家无收入未盈利公司鸣锣登上科创板。截至7月29日,作为A股第一家亏损上市的公司,泽璟制药每股报收117.02元,比首发日的74.59元高出一半多,总市值达到281亿元。

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对生物技术企业的股价、市值,甚至未来的发展,都将影响深远。

从美国的案例中也可见不是所有这类公司都受追捧。旧金山开发靶向蛋白质调节药物的公司Nurix Therapeutics(股票代码为NRIX)日前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Nurix发行价为19美元,发行1100万股,募集资金2.09亿美元。Nurix开盘价为18.06美元,开盘破发,跌幅4.94%;Nurix收盘价为19.01美元,较发行价上涨0.05%,以收盘价计算,Nurix市值为6.62亿美元。

Nurix成立于2009年,其利用人体的天然蛋白回收系统来降解导致疾病的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抑制剂”平台,即通过抑制E3泛素连接酶,阻碍人体的天然蛋白回收系统,进而升高靶向蛋白的水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7月28日表示,在“FOMO(害怕错过)”市场的推动下看到了股票投资者的“狂热”。他说,美国未能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而一些投资者尚未完全了解新冠肺炎大流行对经济造成的损害程度。他说:“很难避免现在有狂热的感觉,这是一个FOMO(害怕错过)市场。当你看到人们涌入像赫兹这样的破产公司的股票时,显然会出现一些疯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