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事件|一周新闻热点汇总(7.27-7.31)

来源:新地产 2020-08-01 09:17:51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房住不炒”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自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内容一直被提及;而对比2019年,2020年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未提“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有分析人士指出,2020年两次会议对房地产方面的表述较为“中性”,但并不意味对房地产放松管理。

小编点评:通过7月24日国务院房地产座谈会可看出,中央对房地产政策定力较强,不会因为经济形势严峻而放松调控,因此下半年调控放松可能性不大,“房住不炒”将持续“紧箍”市场。

7月67城新房均价环比微涨0.04% 惠州苏州涨幅最高

7月30日,58同城安居客报告显示,7月全国67城新房在线均价16458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04%;二手房挂牌均价1559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54%。新房价格中,惠州、苏州两城涨幅最高,均为3.7%;二手房则以临沂涨幅最高,为6.1%。值得一提的是,4个一线城市新房、二手房均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其中北京“倒挂”最为严重,新房均价48862元/平方米、二手房均价58100元/平方米,差距达9238元/平方米;此外,深圳、上海差价也均超4000元/平方米。

小编点评:受疫情影响,各地新房市场承压,销售萎缩;而受学区等市场因素影响,二手房销量走俏,或成为推动其价格上涨的原因。政府部门还应继续对房价过热区域实行管控。

深圳房地产调控细则正式出台

7月29日晚,深圳房地产调控“新八条”细则正式落地,新政从购房资格认定、离异人士购房套数计算、上线房屋抵押合同网签等8个方面作出详细规定。细则明确,对于2020年7月15日之前购买住房的,可继续完成交易,不受新政影响,购买时间以网签录入时间为准。购房之日前3年内出现社保断缴但不超过3个月的,如在购房之日前5年半内累计在深圳市缴纳社保满60个月且符合其他购房条件的,可以购买商品住房。据央视财经报道,自7月15日新政首次发布后,7月20日-26日,深圳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分别为747套、2010套,环比分别降低39%、35%。

小编点评:深圳调控“新八条”以保护合理的刚性购房需求为出发点,抑制了投机行为,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深圳停止全市范围内商务公寓项目规划审批

7月31日晚,深圳市规自局、住建局联合下发《关于停止商务公寓审批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圳全市范围停止新的商务公寓项目的规划审批和用地出让方案审批。同时,对于已批规划尚未签订合同的商务公寓项目,在满足学校等公共配套要求、开发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鼓励转为可售型人才住房。深圳两部门表示,此举旨在加大住宅用地供应,保障市民安居需求。

小编点评:目前深圳地区商品房市场供需关系紧张,进而产生炒房等违规现象推动房价上升。此举的出台,限制了非住宅项目的规划审批,并将满足条件的转化为人才住房,有利于增加住宅房源供应,保障刚需,一定程度上为楼市“降温”。

人才购房政策密集出台优购、补贴、公积金贷款提额交相辉映

本周多地出台人才购房政策,其中,发放补贴依然是此类政策的“重头戏”。其中,南京出台购房摇号新规,支持人才优先选房及刚性购房需求;沈阳对高新企业人才一次性给予最高6万元购房补贴;东莞则规定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新入户人才可申请入住公租房或给予3年共计1.8万元租房补贴;南宁放宽了部分人才购首套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达240万元;上海则修订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持居住证在沪工作的海外人才可以缴纳、提取公积金,并能申请公积金贷款。

小编点评:安居才能乐业,各地出台人才购房政策,利好各类贤能人才“扎根”。近期人才政策“井喷”,但城市不能只靠优惠放量等单方面的政策利好,加强自身竞争力、提升城市综合水平,才是引才“奥义”。

广东省发文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7月28日,广东省住建厅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共有产权住房建筑面积不超120平方米,实施全装修成品交房,面向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城镇无房家庭(含单身居民)供应,且每户家庭只能购买一套。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要求,结合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需求分布进行选址,优先安排在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住房需求较为集中的区域。

小编点评: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发展,保障了“暂时买不起商品房,同时又不符合城市保障房申请要求”的“夹心层”人群的刚性住房需求,有利于缓解城市住房供需紧张现象、进而稳定房价。

合肥拟规定:商办、工业厂房等非住宅项目可改建为租赁住房

7月29日,合肥市房产局等三部门拟定《关于非住宅改建为租赁住房工作的通知》。《通知》拟规定,合肥市区范围内,不动产权证或其他合法权属证明用途为商业(办公)、工业(厂房、仓储)、科研教育等非居住类型,且近期内无征收计划的已建成闲置存量房屋,可以改建为租赁住房。改建规模原则上不少于50套(间)且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

小编点评:此次合肥政策符合了目前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导向,有利于稳定租赁市场,抑制租金的不合理上涨,为外来务工人士提供了充足的可选房源。

万科24.3亿元入股泰禾 战投或成定局

7月31日早间,泰禾集团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泰禾投资拟将其持有公司的19.9%股份转让给万科子公司海南万益,转让价格为每股人民币4.9元,对应总价约为人民币24.3亿元。随即早盘,泰禾集团开盘涨停。据悉,此次交易落地需达成两项严格的前提条件,一是泰禾制定债务重组方案并与债权人达成一致,且方案需得到万科认可;二是万科对泰禾完成法律、财务、业务等尽职调查,需不存在影响公司持续经营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不利变化。据新浪财经消息,万科表示这是其向行业伙伴伸出积极援手的投资行为,其希望协助泰禾走出困境,逐步恢复其正常经营秩序。但此次股权转让能否最终达成取决于相关先决条件能否满足,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此前市场曾传出万科将成为泰禾集团的战投方,万科虽回应称一切以正式公告为准,但并未作出否认。

从此次交易可看出,万科也以“自保”为前提,毕竟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向泰禾伸出“救命稻草”。泰禾土储资源较多,万科此举无疑也是在低成本扩充土储,寻找提升规模之道,而低位股价交易也使得本次成交具有较高性价比。虽然不能以此次情况就泰禾战投结果下定论,但万科已坐实为泰禾“接盘方”的猜测对象,日后结果或“意料之中”。

蓝光发展9亿元“放下”迪康药业

7月28日,蓝光发展公告称,其及成都蓝迪共享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拟将合计持有的成都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汉商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交易价格合计为9亿元。据观点地产网报道,2008年,蓝光集团以每股6.14元、总价3.3亿元取代迪康集团,成为迪康药业的大股东。然而,迪康药业2016-2019营收及净利润虽都有所增,但医药业务对蓝光发展贡献度却不足5%。蓝光发展也称,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集中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经营和拓展,实现公司高度聚焦住宅地产开发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

小编点评:医药业务对蓝光整体贡献度低,成为蓝光将其“抛弃”的主因。对于房企而言,与其分散精力扩展规模,不如将注意力集中于主业及围绕主业所展开的其他业务上。

万达酒店发展出售芝加哥项目权益 海外投资驶入“终点站”

7月30日,万达酒店发展公告称,以代价2.7亿美元(相当于约20.925亿港元)出售芝加哥物业项目90%权益。据悉,万达此次出售的项目由其与Magellan Parcel C/DLLC共同开发,万达持有90%权益。该项目为一座101层酒店,包含192间酒店房间及393间公寓。公告当日,万达酒店发展报收0.330港元/股,涨幅高达24.53%,且盘中股价一度拉升至0.500港元/股,创下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观点地产网报道,万达此前于2016年及2018年先后出售位于英国、西班牙及澳洲的海外项目,总价超137亿港元,而此次出让的美国芝加哥项目,为其最后一个海外投资项目。

小编点评:至此,万达酒店发展海外投资“梦碎”。海外投资市场压力较大,且因为全球疫情的影响,投资环境逐渐恶化,酒店等业务营收持续下滑,加之敏感的国际关系,都使得海外投资者们步步退却。

绿地开启二次混改大幕

近日,绿地控股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50%。不过,此次公告并未透露股权接盘方身份,仅以“新实力投资者”进行表述。在转让之前,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各自持有绿地25.82%、20.55%的股份,分别为绿地第二、第三大股东。据AI财经社报道,绿地控股2015年进行首次混改,引入平安、鼎晖等5家战略投资者并引入社会资金117.3亿元,形成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金三角”的股权结构。有业内人事指出,绿地此次或大概率引入金融企业,借助新资本的注入缓解企业负债压力。

小编点评:近年来,绿地地产主业增速放缓,规模的扩张令其负债高企,混改或成为减轻当下颓势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混改,绿地可以梳理自己的业务线及管理方式。而此次混改能为绿地带来怎样的资本利好,还请时间为我们验证。

王亚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