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社交距离”下,全球经济复苏更需互动与合作

来源:《财经》杂志 2020-09-18 14:02:44

当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环境、公共卫生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挑战,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达成全球共识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文 | 王云峰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变化的叠加影响下,一直以来维系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框架似乎开始出现了裂痕,甚至有人开始担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下的“社交距离”会逐渐扩大,成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疏离,从而在整体上破坏全球化的长期格局。

事实上,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而言,那些促使人们合作共赢的希望与目标,始终比导致彼此隔绝的恐惧和猜忌更加强大。经历疫情考验,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良好的国际互动与协作,才有可能借助市场的互联互通,通过个体、企业乃至国家之间的合作重振全球经济。

近期以视频方式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体现出这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继续寻求合作的意愿。除了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双方还确认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在绿色和数字领域打造中欧合作伙伴关系,并承诺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及多边主义。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也一度给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成为疫情发生之后首个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信心和动能。

目前海外疫情仍处于扩散态势,在国际需求持续低迷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也面临新的挑战。相对于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明显加快的增长趋势,前期受到抑制的国内消费需求仍然有待得到充分释放。

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加速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为主转变。

有人认为,“双循环”新格局代表着中国已经将目标转为向内发展,甚至意味着“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双循环”不仅不是中国政府希望与全球经济“脱钩”的信号,反而是主动应对当前形势的明智之举:通过释放国内消费潜力,使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以实现更具韧性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中国需要保持对世界开放的态度,坚持打造更加开放的经济大国形象。这将有助于中国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发展潜力,加速填补在全要素生产力以及一些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领域里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不再是一条单行道。例如,在电子商务、数字支付、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等创新行业,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也需要并正在向中国同行学习。这种在知识、能力和技术方面的“你追我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竞争,但竞争亦可打破壁垒、推动发展,让每个参与者取得进步,令消费者从中获益。

在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货物、服务、资本和创意可以灵活地流动。这样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为更多的人创造一个繁荣、安全和稳定的生存空间,并将帮助每一个人乃至全世界尽快地从当前的公共卫生及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

当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环境、公共卫生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挑战,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达成全球共识才能得到妥善解决。相应地,大家都有责任在当下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保持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健康也更为和平繁荣的世界。

(作者为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编辑:俞燕)

王云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