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中国企业要产品升级要走出去

来源:财经网 2020-11-26 09:48:50

财经网讯 “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之间不是两个循环系统,是互为循环的。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下,要注重产品向中高端升级、借助数字化进行转型等方面;在国际大循环中,则要注重‘走出去’。”11月25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上表示。

在会上,宋志平表示,目前,国内A股上市公司有4097家,总市值大概是77万亿元,占到整个GDP的77%。在“双循环”战略下,这些上市公司大多在考虑未来该怎么布局?对此,宋志平从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宋志平600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

宋志平认为,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下,企业要从五方面来布局。第一,在产业结构上,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来进行升级;第二,如果企业确确实实做不下去,就向着战略新兴产业或新经济方向转移;第三,借助数字化进行转型;第四,与资本市场对接;第五,在整个产业布局和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业的整合,包括混合所有制。

在宋志平看来,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机会条件下,企业也不能放弃国际大循环。因为我国有庞大的制造业系统,如果不重视国际循环的话,就会出现严重的过剩。

因而,宋志平提出,首先要巩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只不过制造业不要再像过去一样做中低端、两头在外的方式,而是要迈向中高端。其次,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要重视让企业“走出去”,打造更多的跨国公司,实现本土化进行经营。最后,要重视“一带一路”,在这方面要更加重视效益以及风险防范。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宋志平认为要从过去的市场换技术、市场换资本转换成以市场换市场,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双向的互利互惠的开放格局。同时,技术也应该用全球集成创新的方式去做,把全世界的技术要素集成起来。此外,要注重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我国现在基本还依赖于美元、欧元等结算工具,但是如果能够用人民币结算,或者一部分业务用人民币结算的话,就会为我国企业参加国际大循环创造非常好的条件。

宋志平称,在这个新格局、新时代之下,企业到底怎么去抢占先机、怎么发挥自身优势、怎么减少劣势,是每一位企业家要思考的事情。

以下为宋志平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给大家就“双循环”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跟大家进行交流。我想跟大家交流几点。

首先,大家知道我是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上市公司现在国内的A股公司有4097家,总市值大概是77万亿,占到整个GDP的77%。现在在上市公司里面千亿级市值以上的,我们现在已经有125家,刚才永好讲了我们有不少公司都是千亿级以上的。2018年的时候千亿级上市公司只有六七十家,所以你会看到这两年资本市场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最近,我也到几十家的上市公司跟大家进行交流,我发现我们的上市公司大家都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在“双循环”的情况下,大家该怎么布局,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所以我想有三段话。

第一段话,在“双循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情况下,我们中国企业的布局。我觉得我们还是围绕着几个方面:

第一点,从产业结构上我们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来进行升级。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在一个行业里面,不是说这个行业遇到困难了我们就立即离开这个行业,而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怎么能够去细分行业、细分产品,向着中高端来进行升级,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向着战略新兴产业或新经济这方面进行转移,确确实实有些企业做不下去,我们怎么办?我觉得我们的转移方向就是向着这些新经济方面,像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健康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半导体、线上教育、智慧农业、智慧养殖等等这些方面,其实这里面的市场机会还是挺多的。

第三点,就是借助数字化进行转型,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互联网,或者都要互联网+,用数字化来支持我们的转型。

第四点,也很重要,就是能够和资本市场对接。如果是小企业,我们就可以用股权基金来支持我们。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成了独角兽,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资本市场来发展。所以现在无论是创新也好、企业成长也好,其实要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离不开资本市场对我们的支持,所以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我们在整个产业布局和发展过程中,我们重视产业的整合,包括混合所有制。也就是说我们任何一个产业现在都在过剩,所以就需要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也大力提倡用混合所有制,就是国企和民企大家高度的进行混合、充分的混合,这样的话既发挥国企的优势,也发挥民企的优势,把两个优势进行互补,取长补短。

所以我们在整个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机会条件下,我们企业可能要这些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第二段话,国际循环。我们讲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我们也不放弃国际大循环。因为国际大循环对我们来讲也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国家的企业是个天文数字,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市场主体有1.3亿还要多一些,光公司就有4000多万家,这真的是个天文数字。我们有庞大的制造业系统。所以如果我们不重视国际循环的话,我们就会出现严重的过剩。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在做好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大循环工作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国际循环。我觉得这里面对我们企业来讲有几点:

第一点,我们还是要巩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只不过这个制造业我们不要再像过去一样做中低端的两头在外的方式,我们要迈向中高端。但是制造业中心我们必须巩固,我们不能放弃中国这个全球的制造业中心的基础,这对我们企业来讲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我们过去比较重视的是产业走出去,包括我们的成套装备走出去,我觉得现在要重视企业走出去。因为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全球化的最新的变化实际上是区域化,包括我们做的RCEP,这其实也是15国的自由贸易区。那么这个全球化究竟朝什么地方发展?有的专家认为会朝着区域化发展方向,比如北美、欧洲、亚洲等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继续做国际大循环的话,我们就要走出去,企业要走出去,也就是我们要打造更多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就是要本土化,到每个国家去我们都要本土化进行经营。其实欧洲来中国的都是跨国公司,像西门子。跨国公司不是单纯的出了口就是跨国公司,而是在全球经营。所以我们很多大企业应该向跨国公司进行转化。我刚才休息的时候海信的董事长跟我讲,海信每年现在在海外创造400多亿做,他说美国有一个工厂,欧洲三个工厂,南非一个工厂,一会儿还会详细讲,这就是跨国公司。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国际大循环中,我们今后要重视的是跨国公司的营造。

第三点,我们还是要重视“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我们做了这么多天的工作,但是在“一带一路”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效益和防范风险,这就是我们下一步应该重视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作为企业来讲,国际大循环我们绝不放弃,有条件的还要继续深化。

第三段话,关于“双促进”,就是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这个双循环互相促进,这两者之间是有关系的,而不是两个循环系统。而是国内和国际之间是互为循环的。这里也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点,我们要以市场换市场,过去我们是市场换技术、市场换资本。现在我们承诺用更大的改革开放,所以进博会都是来吸引国际上的产品进入中国。同时我们也希望国际上的这些国家也应该对中国进行同样的开放,包括这次RCEP,实际上它是一个自由贸易区,是双向的、多边的合作,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讲也非常重要。不能光不能开,你不开,作为我们企业来讲我们非常希望,现在有一些产品出口到欧洲,惩罚性的关税到96%,几乎没法做了,当然我们该在欧洲旁边建一个工厂。所以下一步我们搞自贸区,或者搞双边多边的谈判,我们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双向的互利互惠的开放,这个也非常重要。

第二点,技术。我觉得我们的技术也应该是用全球的集成创新的方式去做,当然我们现在大力的提倡自主创新,不要“卡脖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其实技术本身它也是流动的,技术的要素应该是互相集成的,单纯的一个国家就全活了什么都干,这其实也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在做互相促进的时候,可能我们中国的技术国外也用,国外的技术我们也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集成创新,也就是说把全世界的技术要素我们集成起来。其实像华为,在全世界都有研发中心,在主要发达国家都有研发中心,也是把全世界的技术要素高度的集中起来,我叫集成创新。所以我觉得创新里面,我们常讲的就是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还有集成创新,我认为绝大多数的技术要集成创新。所以我希望我们在整个过程里要重视技术的集成,这个也能纳入到我们的“双循环”互相促进的进程里来。

第三点,刚才金融的同志们讲到了,就是关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双循环”互相促进也是特别重要的。刚才他说深圳这边用人民币结算的外贸业务就有52%,我听了特别高兴。因为我们现在基本还依赖于美元、欧元这些结算工具,但是如果我们要都能够用人民币结算,或者一部分用人民币结算,为我们参加国际大循环就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比如讲点简单的事,印尼出口到我们的棕榈油,我们可以给他人民币,如果人民币有离岸中心的话,他在买我们的设备的时候就可以用人民币来买,也就形成这样一对一、一对多的人民币通道,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双循环”、对我们企业来讲也是特别重要的。

所以我想国内为主体的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这真的是一个大的战略。关键是在这样的一个战略的情况下,每一家企业都要考虑在这场变化中,我们到底怎么去抢占先机,怎么能发挥我们的优势,怎么能减少我们的劣势。我觉得这要我们每一位企业家都过过脑子,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格局,这是一个新的时代。

我想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联合主办,于11月25日-27日在北京举行。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