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控首席运营王磊:数字经济发展须与监管同向而行

来源:财经网 2020-11-26 16:13:21

财经网讯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也是中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部分,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与监管同向而行、并肩向前”11月26日,北京金控集团首席运营官王磊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上表示。

王磊

 

王磊对数据经济进行深刻洞察发表了《线上经济创新与监管》的讲话对于数字经济时代王磊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数据。”他认为最新的技术手段,无论是区块链,还是机器学习、边缘计算,核心要依托的资源就是数据,算法的优化、系统的迭代、产品的更新,也都有赖于数据的支持。

对于数字经济面临的监管环境王磊认为“数字经济面临的监管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数字经济发展貌似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进一步阐释“实际上,这些年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相对较好的监管环境,得益于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

未来的监管会走向何方呢王磊认为“那么到今天,如果真有一个“十字路口”的话,下一步的走向应该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而是同向而行、继续向前。应该鼓励更多的金融创新发生在监管能力强的地方,让监管和社会大众都能够看得到创新、看得懂创新。”

 

王磊2

 

以下为王磊讲话实录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今年是数字经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大大加速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也重塑了我们的时空观。

几组简单的数据:疫情期间,全国14万所学校、300万个班级、1.3亿学生在线上课。春节期间,我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线上远程办公,人数超过3亿人。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超过40万人,观看人次超过500亿。

最近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因此,今天来探讨线上经济和监管,意义非同寻常。借此机会,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也是中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部分,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与监管同向而行、并肩向前。

中国信通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在GDP比重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经过这场疫情的洗礼,数字技术在经济金融领域渗透的深度和广度正在进一步加速,以线上经济、平台经济、数字金融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和创新源。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也不会有人阻挡。

与此同时,很多人感到,数字经济面临的监管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数字经济发展貌似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实际上,这些年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相对较好的监管环境,得益于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而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的体量在不断增加,广度、深度、集中度的发展变化,监管方式方法的一些变化也并非横空出世。因为无论如何创新,金融的基本逻辑没有变,金融风险的本质没有变,监管的底线和红线也没有变。换句话说,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监管一直都在场,那么到今天,如果真有一个“十字路口”的话,下一步的走向应该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而是同向而行、继续向前。应该鼓励更多的金融创新发生在监管能力强的地方,让监管和社会大众都能够看得到创新、看得懂创新。

前不久,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市相继发布了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设立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重大政策举措,要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在北京这样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金融创新,或许更能够从系统性的维度,把握好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平衡。

二、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数据,在从资源到资产的过程中,围绕数据的权属问题和垄断问题不解决,很可能会动摇数字经济的根基。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数据成为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等传统要素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要解决的难点环节是流通。当前,数据的生产方很多,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城市物体,都会持续产生大量数据。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已经被数据化了,都成为了可以价值挖掘的资源;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对数据的需求也很迫切,最新的技术手段,无论是区块链,还是机器学习、边缘计算,核心要依托的资源就是数据,算法的优化、系统的迭代、产品的更新,也都有赖于数据的支持。

但是,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有着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殊属性,比如,使用的非竞争性,一个使用者对数据的使用并不会损害其他使用者对数据的使用;比如,复制成本几乎为零,但边际收益却可能递增,数据归集的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再比如,价值的不确定性,相同的数据对不同的使用者价值是不同的。

还有个特别的属性,即数据权属的复杂性。当前数据权属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剔除了个人身份属性的数据,产权的究竟是产生数据的个人还是记录数据的企业,目前还莫衷一是。以数据产权为基础的使用权、处置权等更是难以界定。由于数据权属不清,导致数据资产无法高效、合规流通,数据非法采集、非法使用、非法交易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由于数据产权不明晰,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权责难以落实到互联网平台等经营实体。

数据要素的特殊属性,驱动了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数据生态的失衡,一些超大型机构形成了对数据的垄断,并且凭借自我增强的大数据优势不断固化垄断地位。尤其是平台型企业往往跨产品跨市场补贴经营,传统的评判垄断的标准,比如是否提升消费者面临的价格、是否提升某个产品的市场份额等不再适用。

针对这些问题,有几点建议:

一是鼓励推动地方立法,尽快明确数据治理规则,通过界定数据使用权保障数据流通,同时压实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在国家立法前,应该鼓励法治环境好、监管能力强的地方,在特定范围内以地方立法形式探索数据权属与交易规则,为数据流通创造条件。在数据所有权属复杂、界定困难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绕过所有权,先行界定数据的使用权,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挖掘数据使用价值和交易价值,构建数据使用权交易规则体系。同时,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到数字经济经营实体,做到权责利相统一。

二是加强数据技术创新,找到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开发流通的利益平衡点。加大区块链+安全多方计算或联邦学习等“可用不可见”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密文状态的计算效率,将数据的具体信息和使用价值相分离,让使用者在无法对数据进行浏览、复制、修改的前提下,得到有价值的计算结果。且全程可验证、可追溯、可解释、可监管,避免人为因素对数据流通和使用的干扰。

三是大力建设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提高数据资源分配的准确度、快捷度和公平性。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权力和影响力。当前,以大数据归集、支付、征信、数据资产交易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将是未来一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类基础设施,应该采取政企合作、公私合作的方式,由政府统筹规划,并且加大公共数据的归集力度,委托国有企业牵头建设运营,同时积极吸纳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确保能够较低成本地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让普惠金融机构和社会大众成为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的最终受益者。

三、北京金控集团的一些初步实践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作为全国5家金融控股公司模拟监管试点机构之一,自2018年底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北京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技驱动、面向未来的多层智慧金融服务体系。

在金融科技基础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构建涵盖大数据、征信、支付、数字交易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四大梁”。我们成立了国内首家普惠型金融大数据公司,授权建设运营北京金融公共数据专区。专区作为全市大数据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全市金融公共数据“统、管、用”职责,目前已经归集了税务、工商、社保、司法等十几亿条与金融机构需求匹配度高、市场机构没有的权威政务数据。

为充分发挥公共数据的价值和效用,我们着力搭建了金融普惠的应用场景,围绕首都中小微企业特点和普惠金融发展目标,打造服务企业、家庭和个人的金融普惠体系。

在服务企业方面,针对小微企业融资“信用风险大、交易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三大痛点,我们建成并上线全市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起“助贷”、“助投”、“助保”服务体系。目前已入驻银行、保险、创投、担保等金融机构300多家。

在服务家庭方面,针对中国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大关、即将迎来财富管理爆发期的重要节点,我们设立了财富管理基础设施服务公司——北京财富管理公司,对家庭实行“千人千面”的精准画像,建设全面、精准、普惠、安全、更具社会责任感的首都财富基础设施,通过提高财富管理市场的风险适配度。

在服务个人方面,我们以提升居民生活、出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便捷度为重点,正在积极推动北京“多卡合一”工程,打造汇聚社保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以及各类扩展服务市民服务统一平台,提升首都百姓生活的便利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征信、支付、数据交易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我们始终认为,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衡量创新的结果,要看是否解决了客户的痛点问题,是否给大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经济生活选择,是否能经得起伦理和道德的检验。所以,我们在一些专门从事数据服务、开发数据产品的子公司中,要建立公信力委员会,对数据来源的合法性、使用的合规性,算法的公平性和道德性进行审查,并积极接受市场和社会的监督。

    作为北京金融公共数据受托运营机构,金控集团愿意同更多的市场化机构合作,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以各种形式来合作开发数据产品,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数据价值。

这只是我们一些初步的、还不成熟的探索,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联合主办,于11月25日-27日在北京举行。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