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华:金融业对科技运用程度越深 面临技术风险越大

来源:财经网 2021-05-23 12:34:48

财经网讯 “金融业对科技技术的运用程度越深、越高,它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越大,所以现在业务连续性风险,提到了特别高的高度。每年进行业务连续性的演练,就是担心将来系统如果出了问题,很多东西是不可逆的。虽然我们现在都有备份、双备份、同城备份、异地备份,但是如果整个系统瘫了,业务短时间的恢复也会是很难很麻烦的。”5月23日,华夏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张健华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演讲时表示。

WechatIMG733

华夏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张健华

张健华认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每一项物品、每一个环节都有标签。物品的全流程,生产、交易、流通环节是可能全程监控的。以前大家只知道信息流,商业银行是处理信息的,金融机构是处理信息的,这些信息只涉及到一些财务信息,但实物的信息,比如物品的移动、生产、交付过程,以前并不掌握。现在通过物联网的技术,这些信息就可以作为金融机构在对一个企业作风险识别判断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可以应用在估值定价、风险评价当中。包括动产的抵押,原来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或许都能得到解决。

同时,他指出,从现在的技术发展的脉络来看,发展的热点和很多商业化的应用。金融机构是我科技技术最早的应用者,也是最大规模的应用者,所以金融和科技是密不可分的。金融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

在关于数据和隐私保护方面。张健华认为,现在既然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是生产资料又是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所以这个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规定包括一些规则,国内、国际的都有。在推进整个数字化进程当中,把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应放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有机会站在五道口这个讲台上跟大家一起分享关于金融科技方面的感受。

今天结合论坛主题,跟大家分享一下科技发展怎么样助力金融创新。我重点讲一下金融科技发展对创新有哪些推动作用和最主要的关键点,最后想讲一点约束,也就是说我们在实践当中发现很多事情要真正想落地,还是有很多的困难的。那么,怎么样能够有所突破?我想从实践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金融科技发展的脉络。我们从早期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互联网金融是把很多传统业务,其实就是线下向线上迁移的过程。后来又出现了移动化的趋势,大家把所有的功能都集成到了一个手机,或者一个平台上。我当初刚到华夏银行的时候,那个时候手机银行平台是非常落后的,很多业务比较拿一个PAD去做,包括自己办公系统手机上还实现不了,但是到今天为止移动金融已经是常态,所有的机构已经开始运用,第二阶段在移动金融方面也迈出了长足的一步。

刚才陈克文秘书长提到了产业金融的问题,因为上一轮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大家知道在零售金融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比如线上的快捷支付、无接触支付,包括网上的贷款申请,现在已经基本可以做到秒级的立刻办理,这个已经实现了。当然,零售金融方面还是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的。

实际上,现在我们金融科技的一个比较大的短板,其实就是对公服务。我们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说,就是面向对公客户的服务。无论是企业端还有政府部门,相对来说上一轮的金融科技发展对这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不太够,所以,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是面向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产业数字金融在创新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础的技术支持,刚才书记提到的ICT整体技术以外,我这里点一个物联网的技术。物联网技术并不是全部,但是它为什么重要?因为以前我们服务企业客户的时候有很多企业的信息,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往往是很难获取。即使到现在,我们说已经有了很多普惠金融的服务,服务到很多小企业,但是大家回忆一下,现在所有的做法基本都是围绕小微企业主个人的行为,真正意义上能做到纯线上服务的,还是针对企业主个人的。所以,普惠金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企业的金融行为。为什么我提到物联网技术?万物互联的时代,每一项物品、每一个环节都有标签。物品的全流程,生产、交易、流通环节是可能全程监控的。以前大家只知道信息流,商业银行是处理信息的,金融机构是处理信息的,但是你的这些信息只能涉及到一些财务信息,但是实物的信息,比如物品的移动、生产、交付过程,我们以前并不掌握。但是现在通过物联网的技术,这些信息就可以作为金融机构在对一个企业作风险识别判断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了,可以应用在估值定价、风险评价当中。包括动产的抵押,原来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或许都能得到解决。

我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人民银行研究局的时候,当时《物权法》还没出台,人民银行物权局做的贡献,就是把动产抵押写进了《物权法》,推动了动产抵质押技术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大难题,动产很难固定化、很难跟踪监测。我们以前有很多金融机构做了仓单质押业务,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其实仓单质押里面有很多时候质押的产品、库存的东西可能被置换,甚至被倒卖,这些金融机构都是不知道。但是如果被质押的所有产品能够被全程跟踪,其实是没有办法在质押期间被变现的。只要任何时候有全程的监控,你只要有移动、只要有交易,甚至现在大家知道还有一个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可以从所有单据一开始的跟踪监测。这个时代下,这些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金融创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服务对公客户来说。

从现在的技术发展的脉络来看,发展的热点现在有很多商业化的应用。其实商业银行也好,金融机构也好,是我们科技技术最早的应用者,也是最大规模的应用者,所以金融和科技应该说是密不可分的。金融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这里有很多的应用,数字人民币改变了基本交易未来和宏观的,对从货币政策到未来整个金融稳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不说数字货币的出现对于货币政策、货币发行机制、货币扩张机制有多大的影响,光说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支付清算这块。大家知道,以前我们的快捷支付实际上主要是由一些商业机构推动的,这也是技术驱动,属于企业行为的推动、边缘革命推动。但是,最后所有的边缘革命都需要有来自中心的驱动。如果没有一个中央银行的控制,货币发行如果不受控,大家知道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金融稳定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数字人民币出来以后对未来的影响可能很大,对我们的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在支付交付环节,未来会是比较大的冲击。

第二个是产业数字金融。在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过程当中,我认为产业数字金融应该是一个重点需要突破的方向,怎么做好对企业或者机构客户端的服务。现在有一些技术应用,也有一些服务模式的创新,包括在融资领域里面供应链是比较多的。其实,在未来很大的一块可能是顺着资金的交易链寻找整个供应链,这样我们的产业数字金融除了简单的融资以外,还有一些资金交付,交付环节、开放银行建设等环节可以做,最终要实现企业端、客户端和银行金融机构端的无缝衔接,能够互相渗透,把金融服务嫁接于整个企业的经济经营行为当中。而我们一些银行业的服务,也能够在交易系统当中为客户展示一些他需要做的事情、他需要对外做的事情。这个服务过程其实是双方交互的。

消费数字金融未来面临着升级的问题,因为上一轮已经做了很多了,无论是在产品创新,还是在服务扩面方面。未来消费数字金融的升级可能比较大的点就是人工智能。我们说智慧金融,那么怎么样真正做到智慧金融?资产评估定价,我们原来说被取代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环节,比如金融科技替代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人工手工操作性的。未来,除了这个以外,大量的无论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也好,还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也好,最终有一个智能化投资引擎来替代人工决策。人脑可能说是最复杂的了,完全替代不可能,但是对于有规则的事情,其实是机器处理、技术处理最方便。所以,在下一代消费领域里面的发展,智能化方面的应用会有很多,比如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识别是交易里面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环节。身份识别的问题,还有交易行为的确认、客户的意愿,这都是监管部门检查金融机构的时候最常检查的这两条,要求第一是身份的真实性,第二是业务背景的真实性、交易行为的真实性。如果一旦出了问题的话,金融机构往往容易受到处罚。

数字金融、数字经济、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变革,从创新的层面来说有很多,可以是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甚至于市场的扩大,服务面的扩大等等。但是,我认为,出现一种新的业态、出现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可能属于更高级的一些创新。

还有一个是金融普惠,这个不多讲了,因为大家谈论的比较多了。这是前面简单说一点创新发展的意义,或者技术方面未来几个比较重要的点。真正要做起来在实践当中有几个问题,我们在实践当中遇到的,首先怎么样达成内部的共识。特别是金融机构想做数字化转型,真正运用金融科技其实内部达成一致这个共识非常重要,内部如果还有一些不同观点或者两张皮,比如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我们现在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是:懂科技的人可能不太懂业务流程、产品应用,而业务部门的人又不懂技术。所以,现在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缺乏。除了人才以外,还有就是高层的认知。顶层的推动现在还缺乏,真正要想做到企业级的,不是说简单的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条线去推动这项业务。一个大的机构,一个组织要想真正转型,其实这里需要一个内部的共识。共识里面就包括开放,比如说各种技术、应用要去尝试,还要引入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因为金融业毕竟业务规模、客户数量大,如果一旦因为技术不成熟出了问题的话,风险也大。虽然我们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但是涉及技术层面的时候,相对来说还是要使用比较成熟的应用,而并不是说所有最新的系统我们就会用,我们会很慎重,在路线选择上一定选择相对成熟的技术应用。

第二个要求我们自己内部必须得是反应快的、灵敏的。这个有很多对底层技术的要求,原来是单一中心的,核心系统,庞大的商业银行都是庞大的核心系统,现在可能用一台大型机,或者至少一台中型机。以前大家知道IBM的中型机,现在要求更多是开放式的架构,底层技术不需要单一主机那么大的运算能力,但是可能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架构,这样就需要多台服务器同时工作。比如说现在大家遇到的云框架、云技术用的比较多。但是这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就是,我们的技术要快速迭代、模型要快速更新、参数要快速调整,内部的组织体系必须是敏捷型的组织体系建设。我们要打破原有的部门,现在内部经常是项目制、小组制,要求从科技到业务人员都经常针对某一项业务,或者某一个客群开发一项什么业务,要建立这么一种协同机制。

实际上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或者金融业创新来说,我们还有数据的问题。我们自身有很多的内部数据,内部数据的整理加工非常重要,更重要的其实是更多的外部数据。刚才霍书记提到的北京市政府也在推动全北京市大数据的统一管理。这个其实为我们商业银行也好、其它金融机构也好,在做金融科技服务时候,外部的数据来源提了非常好的公共数据平台,特别是这种公共数据,我始终认为应该是让它们能够发挥出作用和价值的。大家知道,未来数据是属于生产资料,它是一种资源了,它是有价值的,你怎么样让这个价值发挥出来作用?真正能够体现出来它的价值?私有的数据可以交给市场解决,公共数据需要政府来推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对于支付清算体系、跨行之间的清算,最后央行还是自己统一了,也在于这样的基本原则。

数据管理里面有很多问题,包括数据管理的机制、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应用,最终提升我们自己的算力水平,这些都是新技术的基础。当然新技术研究能力也是成为未来的竞争关键,我这上面写的,前面是新技术的融合,中间是新技术应用,底层是新技术研究。但是如果从时间顺序来说,我们恰恰应该倒过来,因为我们先要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像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一样做的工作,除了学术机构以外,我们自己内部也在跟踪观察新技术的发展,包括刚才霍书记提到很多新技术我们也在持续跟踪,也在和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它有一些新的技术需要在银行业或者金融业应用的时候,我们可以作为它的实验室、实验平台。而一些新技术出来以后,相对成熟的我们又可以最先获取,我们也是互利共赢的。有了技术研究以后,从相对成熟的开始到应用环节,最后是技术和业务怎么样能够更好地融合,真正实现释放出技术的生产力。这是关于技术方面的。

实际上,金融科技技术创新、支持金融创新,同时也有一些约束条件,为什么?金融业对科技技术的运用程度越深、越高,它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越大,所以现在业务连续性风险,提到了特别高的高度。每年进行业务连续性的演练,就是担心将来系统如果出了问题,很多东西是不可逆的。虽然我们现在都有备份、双备份、同城备份、异地备份,但是如果整个系统瘫了,业务短时间的恢复也会是很难很麻烦的。

这几大风险,技术方面的风险,包括数据、网络、算法、最后的输出。输出其实更多的还是和第三方合作机构。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合作平台出了一些问题,风险会传染。当然刚才霍书记也提到了,我们可以通过监管沙盒的方式,既推动金融创新,又能够使新技术在控制住风险的情况下加以运用。这里边想说的一个是,这种沙盒其实最终从试点走向应用,这既有技术发展的问题也有行业的公平问题,很多机构推出来一些业务以后,最终是不是其他机构也能用?同等条件、同等能力条件下,最后就有一个业务怎么样推广的问题。大家先提出来的可以先走一步,这个“先走一步”已经是你最大的一个益处或者说竞争优势了,先发优势已经具备了。那么在后续就要考虑到同业之间的公平。有一些大机构试点了一些,拿了一些项目参与这些试点,其他机构有成熟的项目也可以推广,当然其他机构也可以推出自己的试点项目。这是沙盒计划监管的问题。只有管好技术应用、控制好风险,我们讲的科技才能真正助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里边毕竟有一些风险,除此之外我们的创新最终还是要服务实体经济,我们叫回归本源。而现在恰恰是,很多机构在这里边迈的有点过了,如果按照监管的原则,现在是“穿透式监管”,要看你最终业务的本质,实际上有一些还是存在合规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说沙盒的模拟演练非常重要。

最后一个,关于数据和隐私保护。因为现在既然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是生产资料又是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所以这个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规定包括一些规则,国内、国际的都有。我们自己在推进整个数字化进程当中,把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也是放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

今天基本上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