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缺水加疫情防控,深圳面临“最旱”冬天

来源:《财经》杂志 2021-12-11 22:00:59

作者 | 《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用水量突然升高或许与疫情期间市民留深过年过节有较大关系,再加上绿化浇灌用水增加、全面复工复产等诸多原因,导致了用水量增加”

深圳市地下富水性不高,水资源蕴藏量较低。此外其市内小河沟多,河流径流量小。因此虽降雨较多,但仍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图为深圳罗湖区与香港交界处一条河流。《财经》记者 焦建/摄

时至寒冬之际,在气温仍有20多摄氏度的深圳街头,仍有人穿着夏日T恤出行。在地处华南沿海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个城市里,空气湿度从秋日的70%左右降至50%左右,才是衡量冬天到来的主要标记性指标。

在每年的“回南天”返潮到来前,因降雨变得稀少,这些城市的气候会显得“相对干旱”不少。与往年相比,由于增加了部分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就地过节等因素,深圳正面临1979年建市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情:

11月17日,深圳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按照官方统计数字:今冬明春其用水量缺口平均约达100万立方米/日。

12月7日,深圳市节约用水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节水倡议书》,呼吁全市节水。

从12月8日起,作为节水措施之一,深圳开始通过精准分压供水调度以减少漏损,部分多层小区的高楼层用户用水体验将会下降。

在全省层面,广东省气象局近日表示:已经密切关注到此轮旱情,在有天气条件的情况下,将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缓解广东旱情。

沿海城市为何缺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香港出现严重干旱,广东省修建东深供水工程,向其提供东江源水。自此开始,港深以外部东江水源为主、本地水源为辅,水库调蓄的水源供应格局逐渐形成。图为香港新界地区一座水库。《财经》记者 焦建/摄

深圳现状水源主要包括市外引水和本地地表水,以及少量地下水和海水。出现用水缺口,与当地地理条件特别且快速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从自然条件看,深圳市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地下富水性不高,水资源蕴藏量较低。由于储量和开采条件的限制不宜用做城市供水水源。

在地表层面,深圳市境内河流总数为310条,分属珠江、东江、粤东沿海水系;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山脉走向从东到西,贯穿中部,成为主要河流发源地和分水岭;受地形地貌影响,深圳市小河沟多,干流短,河流径流量小。

如此一来,虽深圳降雨较多,但因地形及降水分布不均匀等一系列原因,仍属于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154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

和中国香港特区相似,调水也是深圳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手段。东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干流之一,是珠三角城市用水的重要源头。除深圳外,东江也是中国香港特区、广州东部、东莞、惠州、河源等地的主要供水源。

上世纪60年代初,因香港出现严重旱情等原因,广东省修建了向香港供水的东深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建成于1965年3月,是向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市城镇提供东江原水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工程设计供水规模为24.23亿立方米/年,其中分配给深圳8.73亿立方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建市的深圳再次积极规划境外引水线路,最终决定自东江取水兴建水源工程。1996年11月30日,东江水源工程建设启动。其东起惠州市水口街道办廉福地的东江左岸和马安镇老二山的西枝江左岸,西至深圳市宝安区,干线全长106公里,对深年总供水能力7.2亿立方米。

经多年建设,深圳城市供水水源形成了以外部东江水源为主、本地水源为辅,“水源水库调蓄、东深/东部两干引水工程、若干条支线输配”的水源供应格局。2020年,深圳供水量20.8亿立方米,境外引水量17.83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的86%。

从供给端看,深圳全市近九成的用水来源均依赖东江引入。因主要由境外引水,也使得深圳供水面临两种风险:一是境外引水河(渠)道不在本市管辖范围内,水质保护工作难以协调;二是引水量不稳定,遇到干旱年份,引水量难以保证。

由于去年和今年连续干旱,东江流域正遭受1963年以来最严峻的旱情,流域内三大水库蓄水量较往年偏少55%以上。加上未来受到拉尼娜现象影响,估计很可能形成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特枯水情。

近日,广州、东莞水务部门都发布公告称:受潮汐影响导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形成咸潮,继而影响自来水厂取水,造成供水紧张局面。

需求端的情况则令缺水情况进一步加剧。按照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张建安近日的解释:在同样程度旱情下,1963年东江流域旱情,其受灾远没有现在严重。随着人口增加、经济急速发展,深圳的用水需求剧增。

2021年,深圳的自来水供水量同比增幅为9.3%,远高于以往年均2%的增幅。按照相关部门统计:预计深圳今年自来水供水量高达19.4亿立方米,比去年增长1.5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增幅都将创深圳建市以来最高纪录。

“用水量突然升高,这或许与疫情期间市民留深过年过节有较大关系,再加上持续干旱绿化浇灌用水增加、全面复工复产等诸多原因,导致了用水量增加。”张建安称。

近期,深圳每天的平均用水量是540万立方米。在压减取水量后,境外引水量将降到440万立方米/日。如此一来,今冬明春期间,深圳的城市用水量缺口平均约100万立方米/日。

为补上这个缺口,深圳市水务局表示:可通过本地饮用水源水库应急储备水量解决50万立方米的缺口。值得提及的是:近两年来,为应对旱情影响,深圳已在供水保障薄弱片区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行部分水源应急工程。

剩余50万立方米缺口,则需要通过全民节水压减用水量来解决。根据深圳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1756万,如果每人每天节水10公升,一天就能节约17.56万立方公尺的自来水。

抗旱有何启示?

在深圳上述这种“全民算大账”方式之外,值得提及的,还有其应对缺水及全民节水方案中的一些细节:

首先,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东江流域人口、经济集中,经过多年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逼近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但仍不能满足沿线用水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省正在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以解决珠江三角洲东部的广州南沙区、东莞市和深圳市等地长远缺水问题。

该项工程取水水源为西江,采用长距离封闭式管道结合隧洞输水,设计年引水量17.08亿立方米,其中分配给深圳8.47亿立方米。该工程目前处于施工阶段,预计2024年建成。

今年8月,深圳公布的相关消息称:通过把西江水跨越珠江水系的串联最终引入,深圳将形成东、西江双水源格局,形成“长藤结瓜、覆盖各区、分区调蓄、互联互通”的水资源调配网络,全市水源应急储量从45天提升到90天。

为求在区域内加速实现合理分配及利用水资源,今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亦在深圳举行揭牌仪式。该中心汇集旨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加快水务领域技术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

“该中心为大湾区多方合作提供了一站式平台,将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城市充分利用创新科技来管理用水需求和供应,同时在推动大湾区水安全标准国际化方面担当重要的角色,助力湾区城市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一位相关负责人指出。

外调水源增加之外,在产业发展和生活节水方面,缺水的深圳也在进行多角度挖潜:

2011年,深圳获评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节水型城市”。2015年,该市则通过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城市”建设验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实行阶梯水价。据2015年底数据,城市万元GDP耗水量为11.37立方米。

在多重手段管控下,深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用水总量呈现低速增长。据《2020年深圳市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市(未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万元GDP用水量降至7.32立方米,同比减少0.35立方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尽管如此,因深圳用水总量实际已逼近21.13亿立方米指标“红线”,所以其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严峻。2021年3月,《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节水典范城市工作方案(2020-2025年)》正式发布。以此为标志,深圳希望通过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到2025年城市用水效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建成节水典范城市。

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深圳市的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6立方米以内,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以内,公共机构人均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10%以上,并推动1亿立方米以上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

为实现上述目标,深圳正在积极推动工业和市政大用户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来置换优质自来水。此外,到2025年,深圳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小区或户数占比)将达到30%以上,节水型工业企业、单位覆盖率(水量占比)分别达到20%以上,高出国家节水型城市覆盖率指标一倍。

具有深圳产业特色的一种节水手段,是深圳正借助其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的深入融合,建立政府、供水企业、用水户互联互通的智慧用水节水系统,预计到2025年,该市的用水大户的智慧水表覆盖率达到100%,全部实现在线监管和信息共享。

但以海水利用为例,因需要解决预处理、腐蚀、污水处理及排放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并带来额外的建设成本,深圳主要将海水用于冷却水、冲厕和消防的利用仍在起步。同样淡水资源紧张的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积极引入海水冲厕。

此外,深圳在污水、雨水资源化及海水利用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挖潜空间。当地夏季雨水丰富,但这部分水如何由暴雨积水变成资源,加速建设海绵城市仅是手段之一。目前深圳的绿化浇灌几乎都是自来水,深圳近期将通过开放一些河道以及临时建设再生水取水点,制定绿地浇洒、道路及地面冲洗自来水替代方案,实现100%全替代。

住建部于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0年,全国城市节水量累计达到453亿立方米,相当于五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年调水量。其中,促进再生水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2020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46亿立方米,较2012年增加了四倍,占城市供水总量的23.2%。

该部2020年12月公布的统计年鉴也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总量为577.99亿立方米,漏损水量81.64亿立方米;2019年全国县城公共供水总量为105.37亿立方米,漏损水量13.73亿立方米。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水量仍需高度重视。

在国内各大城市中,深圳已经算是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得比较好的典型,其2019年本地供水管网漏损率已下降至8.5%,与之相比,西安自来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21%,昆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9.93%,都算是国内先进水平。

此次旱情期间,深圳采用的减少漏损手段,让人看到了节水进一步挖潜的空间:通过针对供水企业采取优化供水调度的方法减少自来水漏损,深圳力争每天节省20万立方米的用水量。

这里面的奥妙在于通过精准分压供水调度降低用水供水压力。据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介绍:在水压充足情况下,居民的用水体验相对较好,但弊端是管网漏水增加。通过压减自来水厂的自用水率,通过加大巡查力度减少漏损,优化消火栓定期排放和水池清洗频次,都可以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