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道儿2021丨行业下行 高管“震荡”

来源:财经网 2021-12-29 17:41:02

寒冬还在继续,房企高管再迎“离职潮”。

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的营销数据并不理想,“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失灵,“双11”卖房热情大打折扣,年终销售目标承压,加上调控政策与现金流的双重压力,房企一路跟随季节步入“寒冬”。

同时,恒大、花样年、佳兆业、当代置业等多家房企陆续出现债务违约或理财产品兑付逾期。在此背景之下,房企经营面临诸多艰难,企业高管负担加重,离职“震荡”现象频发。

诱因一:企业“爆雷”

2021年地产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大中型企业开始接连出现“爆雷”。以往每年年末以及春节前后都会涌现一波集中的高层人事变动,不过,过往房企高管的变动大部分仍属“主动选择”,但今年却更偏向于“被动调整”。

而“被动调整”也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当高管层已知企业出现危机或即将出现危机之时,为保全自己,则需要尽快脱身。

其二则是要为企业的重大判断失误埋单,而不得不选择离开。之前圈内流传一个段子说,年末销售额没完成,那就拿个营销总来“祭天”。企业拿地投资决策出现严重失误,那就从投拓总以及整个投拓团队上“动刀”。再有,当市场急速下行,明星高管的光环也不由得露出了真实的底色,而这还带火了“伪高管”一词。

此外,还有因企业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而引发的连锁裁员,这其中就有包括新力控股、花样年等在内的多家房企均出现了大区域、整个部门、管理团队的“一刀切”式裁撤。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爆雷的企业,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垮掉的企业,裁员压力较大,这也容易加快高管的离职。而没有爆雷的企业,压力相对小,但从房企高管角度来看,悬着的爆雷风险,也会形成压力和焦虑。

诱因2:内部信任危机

而高管离职浪潮的背后,除了有对于所在房企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焦虑,以及对于大势判断失误因而导致决策失误的买单,还有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深藏已久的矛盾而诱发的信任危机。

12月20日晚间,阳光城公告披露公司董事陈亦伦辞职的消息。而就在两个月前,陈奕伦、姜佳立曾对阳光城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投出反对票,要求管理层对于三季度阳光城经营恶化的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而此二人也是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提名的董事候选人,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泰康这一重要股东对于阳光城管理层的态度。

不过,直至陈亦伦辞职,泰康与阳光城的协商显然没有得到令双方满意的结果。而其转身离开,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对管理层的不满和对公司未来形势的不看好。而12月末,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又用大幅度减持给了阳光城更大的打击,将泰康系持有的阳光城股份由13.46%骤降至3.997%。

除此之外,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矛盾的还有原中原地产(内地)总裁赖国强,据悉,其11月4日发布了一封名为《关于KK离开中原的个人声明》的公开信。

赖国强表示,由于行业长效机制未成型,政策尚不明朗,加上行业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大中介的发展路径前所未有的混沌,危中带机当以变应变。因循守旧、摇摆犹豫扭转不了中原的颓势,我和股东就经营战略产生了较大分歧,30年的互信也被打破。

至此,赖国强离职的真正原因被彻底捅破 。

“离职潮”还未褪去

回望地产“黄金时代”,各大房企为求快速扩张,不惜高薪挖角,使得市场上高管跳槽频现。而随着行业急速下行,企业出现增长乏力,高管或主动或被动的出走频率亦是有增无减。

或许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高管离职”已是常态。但相较于往年来看,这种现象自下半年开始在一步步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仅11月就有超过100家房企集团层面高管职务发生变动,其中离职(包括辞职、退休、卸任等)高管50余名,涉及万科、保利、旭辉、中南等知名房企。

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高管职务的变动数量已然翻了一倍有余。去年11月超过40余名高管职务发生变动,其中离职(包括辞职、退休、免职、卸任等)高管仅有20名。此外,这也是继10月以来,今年连续第二个月房企高管职务变动数量超过100人,且离职高管数量比10月增加10人,刷新今年单月离职记录。

步入12月,房企高管的“离职潮”还在继续上演。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15位房企高管离职。其中包括,12月20日,阳光城董事陈奕伦辞去董事一职;12月6日,郭晓亭辞去佳兆业执行董事兼副主席一职。此外,原保利发展监事王全良、中交地产副总裁高慎豪、花样年执行懂事张惠明等均在这波房企高管离职浪潮的名单中。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行业下行,使得企业的业务来源受到限制,会在架构等方面有所调整,包括人事方面的变动和组织架构的变动,这也是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的表现。虽然房地产政策较之前有了一定的转松趋势,但实际上房企的经营压力短期内并不会减少,所以类似的人事、架构调整还会继续。。

而财经网在与多家企业沟通后发现,即便是头部房企,当前的第一要务仍旧是要手握足够的现金流,努力熬过明年一季度。而在人事方面,对于内部来说,组织架构和人员的优化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做的,特别是对于高管层的考核也将更加“苛刻”,因此这一场内部“震荡”恐怕相较以往,还将涉及更大、更广的范围,且时间跨度也将更长。

文/赵海名(责编:高雅)

赵海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