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去哪儿?科技大厂仍是“顶流”,“体制内”工作渐吃香,京沪吸引力大爆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1-21 18:34:26

刚刚过去的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35万。

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疫情持续,国际交往受阻,“双减”落地,平台反垄断监管不断加码,房地产调控进入深水区……一系列的经济、社会、行业因素影响下,2021届的毕业生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就业季。

2021年年末到2022年年初,各大高校陆续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行梳理研究,试图发现在疫情、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下,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去向,是否有新的变化。

根据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的“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值得注意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相较2020年排名上升1名,首次入围全国十强高校。

截至1月21日发稿时,前十高校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发布了2021届就业质量报告。

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去向,一方面既传递了年轻一代对升学、就业的选择偏好,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反映区域竞争格局,在2021年的行业变幻当中,也可从中窥见时代发展的变迁。

 

“大厂”仍备受青睐

整体来看,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仍最受名校学子的青睐。

据北京大学披露,2021年,该校校本部共有 5983 名非定向毕业生通过签约及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分别有26.36%的本科生、24.76%的硕士毕业生进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所有行业类别中位居第一。博士毕业生主要进入了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但同样也有9.12%的博士生进入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上海交通大学进入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毕业生占比,更是高达29.24%,其次去往制造业的毕业生占比也达到了15.42%,第三名为教育行业,占比为12.92%。

以华为、腾讯等为代表的大厂们,仍是吸纳名校毕业生的主力。

清华大学在披露接收2021届毕业生较多的单位分布时,首先列举的便是信息通讯和互联网领域,如华为、腾讯、美团等,但并未如往年一般披露具体的比例以及重点单位的招聘人数。

南京大学则披露,招录2021届毕业生人数较多的用人单位,前几名分别为华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北京三快在线(美团)、中兴通讯等。

此外,教育类历来也是名校学子就业的重点去向行业。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去往教育行业的占比跃升至第一,达到23.03%;2020年的占比排名下降至第二,但比例也仍然高达22.10%;2021年,北大分别有25.56%的本科生、8.35%的硕士生、47.56%的博士生进入教育行业。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大量的博士生毕业后进入高校,这构成了教育行业长期保持热度的基础。其次,中初教育单位近年来开始成为名校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去向之一。此前市场化教育机构也吸引了不少名校生的加入。

但随着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可以预期的是,2022年进入教育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将出现一定下滑。

另一个趋势是,名校毕业生们的求稳心态愈发凸显,进入党政机关的毕业生人数明显上升。

根据公开报道,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北大选调生签约人数首次突破800人,较上一年增加近60%,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而可供参照的是,2010年以来,北大共有2200余名选调生在全国各地基层工作。

2021年,清华大学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人数也有明显增长,浙江、四川、山东、河北四省选调生人数超过50人,重庆、山西、黑龙江、天津、江西、河南等省份选调生人数超过20人。相比之下,2020年仅四川、河北、河南三省选调生人数超过20人,上海、福建、重庆、山东、浙江、北京、天津等省份选调生人数超过10人。

南京大学2020届的就业毕业生进入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的比例为9.94%,2021届上升到了12.35%。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过去若干年里互联网行业“独领风骚”的格局已经很大程度被打破,尽管大厂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名校毕业生,但形势和预期也在悄然生变。加之在疫情影响下,宏观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稳定成为很多名校生求职的重要考量,这一趋势或仍将在2022届毕业生中持续。

 

上海、北京加入争夺名校生“战局”

从过去几年的名校毕业生去向规律来看,大多数人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或者去邻近的发达省市,但在优质就业机会的吸引下,也会表现出“舍近求远”的倾向。其中,广东长期以来受到了全国各地名校学子的青睐。

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广东坐拥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既能够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机会,同时广深在过去几年里对大学生敞开了落户的大门,而北京和上海的落户名额堪称稀缺。

但2021年,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清华毕业生的去向,2021年上海对清华本科、硕士、博士三类毕业生的吸引力首次全面超过广东。签约就业的清华毕业生中,本科生有22.6%去往了上海,这一比例反超了去往广东的18.3%,也超过了留在北京的16.1%;硕士生和博士生仍然最倾向于留在北京,但第二选择均为上海,广东则降至第三。

北大迈向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中,留在北京的本科生比例显著增加,其次有14.06%的本科生去往上海,这一比例同样超过了去往广东的12.14%。

南京大学披露了毕业生具体的城市去向情况。2020年,南京大学实际就业人数(不计深造的毕业生)为5228人,留在南京的1780人,其次去往上海的为676人,深圳329人,杭州311人,北京310人,苏州253人,广州112人。

到了2021年,南京大学实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加至6111人,留在南京的1999人,其次去往上海的为760人,北京366人,杭州359人,深圳340人,苏州255人,盐城183人,广州104人。

对比前一个年度,深圳的吸引力名次由第三下滑至第五,广州由第七下滑至第八,人数也小幅减少。

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去往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为13.33%,2021年下降至9.36%;去往长三角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则由2020年的16.62%,小幅上升至2021年的17.45%。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年度的数据之间出现一些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因此,如果要判断2021年的一些变化是否为趋势性的变化,仍然有待更多年份的观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北京的确都已经加入了争夺名校生的“战局”。2018年,上海就提出,以北大、清华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2020年,上海又将受惠高校扩大至本地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2021年,上海进一步提出,试点在五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

北京则在2021年提出,“招聘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实行人才引进计划单列。这意味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毕业生,有望直接在北京落户。

相比之下,深圳在2021年提出拟将人才落户的学历底线要求由大专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曾作为加分项的“本科生1.5万,硕士生2.5万”的人才引进补贴也已取消。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中国的区域版图中,北京和上海原本是两座仅剩的“高冷”城市,如今也已经松开了名校生直接落户的一个口子。这两座GDP双双突破4万亿的城市,除了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就业机会之外,其户籍含金量还包括优质的医疗及教育资源、社会治理能力等,这对于名校生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势必也将一定程度改变未来人才流向的格局。

王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