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报道 | 中国创新药企大面积登上ASCO舞台,PD-1单抗集体“出海”国内竞争全球化

来源:财经网 2022-03-07 15:33:56

段静远/文

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6月4日至6月8日在美国举行,一年一度的ASCO 年会则是创新药行业催化剂最为密集的时期,全世界的肿瘤创新药企往往在会上发布最新的临床试验进展。

随着中国医药创新的快速发展,中国创新成果大面积登上ASCO 舞台。从2011 年开始,中国肿瘤学术研究逐渐登上ASCO 舞台。2021 年,ASCO 年会上共有19 项口头报告来自于国内学者,其中包括1 项全体大会报告。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创新药企大面积登上ASCO舞台,表明国内的创新药技术发展已经从早期的me-too类跟进式创新逐步向me-better或者First-in-Class级别的创新实现跃迁,逐步跻身国际一流创新药企业的竞争行列。

而在海外市场,随着集体“出海”,中美双报的推进,竞争再次升级。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药企出海“顺理成章”。“自从我们国家加入了ICH以后,相关部门颁布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与国际接轨的,只要想在中国上市,你的临床研就是按照ICH的标准去执行的,这也就促使企业不可能不国家化,也没有理由不国际化,要充分利用研究数据,走出去到有市场的地方。”但登陆海外市场,直面FDA审评审批,提交临床数据、纳入海外支付体系、直面强势品种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药企创新成果亮相ASCO大会

2011年以来,中国创新药物的研究成果入选ASCO大会这样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从原来只有摘要、壁报展示,到有口头报告,再到现在一项入选全体大会研究摘要(Late Breaking Abstract,LBA)。以“China”为关键字搜索每年ASCO的摘要,也可以看出中国创新药产业逐年攀升的发展趋势。此次国内主要参与的创新药企业有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康宁杰瑞、荣昌生物、贝达药业等。

信息显示,按癌种来看,此次ASCO大会分析了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血液肿瘤及肝癌共六个癌种,一共分析了80项实验,其中Ⅲ期实验共9项,Ⅰ-Ⅱ期实验共62项,一线治疗方案共30项、二线及以上治疗共38项,新辅助/辅助治疗共6项。

有企业人士对财经网说道,这样的成果一方面说明中国肿瘤治疗领域的学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受到了国际认可;另一方面则代表中国药物的研发已开始做到了独特的创新。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由中国主导的研究能够登上全体大会的舞台,“近年来,全球免疫治疗的临床开发重点已经逐步从后线向前推至一线,乃至辅助/新辅助/围手术期治疗,需要始终紧跟前沿趋势。”

在今年大会上,国内主流PD-1单抗均有重要临床数据发表,据梳理,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食管鳞癌的大规模Ⅲ期临床结果将支持该适应症后续申请上市;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在NK/T细胞淋巴瘤、宫颈癌等适应症联合疗法的Ⅰ/Ⅱ临床试验中取得优异数据;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在于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大规模Ⅲ期临床中展现出相对化疗的更大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君实生物今年在ASCO年会上以全体大会LBA形式发布的一项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研究(JUPITER-02研究,#LBA2)最新成果。这是自ASCO年会有线上官方记录以来,首个入选全体大会的中国本土创新药物研究。

据了解,ASCO每年都会从近万份投稿中选出5项“重磅研究摘要”(Late-breaking Abstract,LBA),并邀请研究者在年会的全体大会(plenary session)上做口头报告。这5项LBA通常被认为是该年度最重要、会改变临床诊疗实践的研究,ASCO主办方会进行事先保密,直到全体大会当天才会公布完整数据,并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做详细介绍。

君实生物高级副总裁姚盛对财经网说道,中国的创新实力受到了国际认可,也代表中国的药物研发不再处于单纯的模仿阶段,做到了一些独特的创新,这些创新一部分是指新药,另一部分是在以前未探索过的治疗领域。“重复一个试验,可能也会获批,但患者的境遇不会有根本上的改变,但如果开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一旦成功,将会为这类患者带来巨大的社会获益,这也是制药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入选ASCO不仅是对创新成果的展示,同时通过ASCO、ESMO、AACR等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也是对临床医生的沟通教育。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美国的《阳光法案》规定销售代表不能进医院的,所以与医生沟通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学术会议来进行的,“临床的数据决定了产品的影响力,而销售成就需要依靠商业伙团队或是商业伙伴在渠道、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及性。”

集体“出海”,即将面临多重考验

本次中国创新药企大面积登上ASCO舞台,而在海外市场,随着集体“出海”,中美双报的推进,竞争再次升级。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均已先后向FDA提交了PD-1单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而各家申请提交有先后差别,在申请形式上也有不同。财经网梳理注意到,目前君实生物(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信达生物(治疗一线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及康方生物(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PD-1分别以“滚动申请”、“正常申请”以及“RTOR项目”的形式先后向FDA提交BLA。

今年3月,君实生物宣布开始向FDA滚动提交特瑞普利单抗的BLA,成为首个向FDA提交上市申请的国产抗PD-1单抗,君实生物属于“滚动申请”,即药企在申请新药上市许可时,可以将申报文件分批次提交FDA进行审评,而无需等待申报文件全部完成后才向FDA提交申请,可缩短新药的审评周期,一般需要约6个月。

姚盛告诉财经网,2020年9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鼻咽癌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成为获得此称号的首个国产抗体药物,“获得突破性疗法有一系列的优先审评优惠政策,也是基于突破性疗法认证,今年开始提交的美国新药上市申请,可以通过滚动提交方式进行申请,也加速了审评周期。”

随后在5月,信达生物宣布信迪利单抗上市申请获FDA受理,信达生物是通过“正常申请”流程,通常需要10个月时间,而信达生物比较明确的一点是,FDA对达伯舒的上市申请做出决议的目标日期是2022年3月。同月,康方生物与中国生物制药共同开发的派安普利单抗也向FDA启动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寻求上市获批三线治疗转移性鼻咽癌,派安普利单抗递交的BLA申请,将在FDA加速药物审评的新政策——RTOR(实时肿瘤审评)项目下进行审评。

近年来国内药企集体“出海”,国内竞争海外化,在君实生物CEO李宁看来,国内药企出海“顺理成章”。“自从我们国家加入了ICH以后,相关部门颁布的基本指导原则与国际接轨,只要想在中国上市,你的临床研究就是按照ICH的标准去执行的,这也就促使企业不可能不国际化,也没有理由不国际化,充分利用研究数据,走出去到有市场的地方。”

而随着走向海外市场,实现中美双报,申报临床试验数据通过FDA审批是第一道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三款PD-1中有产品是基于中国人群数据申报FDA。而在此前仅有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是使用中国人群数据申请成功的。

对于人种差异是否影响数据互认的问题,李宁看来,ICH的框架下,成员国基于临床数据互认的指导原则,在没有人种差异的情况下,数据是可以互认的,但要区分细分领域的适应症是否存在病理机制的不同。

他指出,随着中国加入ICH,根据全球一体化的要求,成员国之间的研究数据可以互认,但是细分领域的适应症可能病理机制会有不同,比如食管癌,美国是以腺癌为主,在中国则是以鳞癌为主,数据就不能直接互认。而细分机制是一样的情况下,数据是完全可以互认的。基础治疗、标准治疗方式还有对遗传学特性的研究上,人种差异相对来说在肿瘤治疗方面比较小,这样的适应症上实现数据互认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比如在肺癌领域中美的标准治疗几乎是一样的,更加容易中美数据互认。

在未来,随着产品上市,直面外资药企的产品,特别是在PD-1领域,O、K药早已强势占据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价格、渠道等问题,将接踵而来。

李宁从美国医疗保险体系及定价机制的问题上,从“源头”解释了未来的竞争趋势。

他谈到,本质上来说美国对药品的保险的支付80%以上是通过商业保险来实现的,而药品的价格是根据临床研究的数据,以整个市场为导向,通过第三方PBM来决定价格,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评估药物的价值是通过它获批的适应症和它的临床研究数据来决定的。保险目录内药品分类不同,保险支付比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机制让不同厂商的不同产品实现患者可及。

事实上,由于保险体系的规则,只要在美国FDA获批,让医生开具处方,让保险能够覆盖,这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至于你能够卖多少量,与进不进保险本身没有相关性,能够销售多少要靠数据说话,靠合作伙伴、销售团队对医生和市场的教育,以及整个销售渠道来决定。

PD-1单抗本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品,有无数的适应症,对于市场上尚无获批的适应症,本身就不存在竞争,但是对于一些适应症,别人抢先占据了市场,如果能做出更加翔实的数据,证明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市场依然是有的,但想要完全打败对方,只能通过其他的手段持续创新,比如说联合用药,才能改变标准治疗。

而考量能不能走出去,李宁认为,第一就是CMC生产是否符合全球标准,另一个在于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符合全球标准。

段静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