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全球经济动荡中继续复苏,中国稳经济更需关注消费增长

来源:《财经》 2022-03-18 19:50:27

全球对进一步战胜疫情充满信心,世界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的态势也更加明显,但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性可能会带来全球经济的溢出性风险,高通胀、经贸摩擦以及俄乌战争等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进一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面临上一年高增长后回调的压力,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降低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以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民间投资信心、促进有效投资,以及着力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是稳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文/2022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课题组

随着疫情形势进一步好转,2022年全球经济能否进一步复苏,哪些经济体、哪些产业将领先一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逐渐开始实质性调整,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会面临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如何?稳经济的着力点在哪里?全球政商学界对于全球经济和各国的增长前景信心如何?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为了更好地了解政商学界对全球经济的信心和远见,《财经智库》、《财经》杂志、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连续第三年组织了“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调查对象为全球杰出的经济学家、政商学界领袖和财经媒体专业人士,以期凝聚各方智慧共识,解析全球经济机遇挑战,为前路提供指引。

为确保问卷调查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们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组成联合课题组,共同探讨设计“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模型和问卷。

本次调查受访者共792名,其中,企业界占37.0%,金融机构占16.6%,学界占11.9%,媒体界占19.4%,政府机构占7.6%,境外人士占4.3%,匿名为3.2%。

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对2022年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外投资、汇率、股市、大宗商品、风险事件和产业机会进行研判,解析全球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发掘经济增长的产业动力,展望全球经济发展前景。

经历2021年全球的恢复性高增长后,2022年全球经济仍将处于疫情后复苏进程中,虽然增速会比2021年有所回落,但将显著高于正常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受益于国际运输瓶颈逐步消除,以及各国产业链逐步恢复等因素,2022年全球贸易增长和跨境投资将呈现进一步向好态势,并支撑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但各国复苏进程及宏观政策的不同步性,包括主要发达经济体有可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胀,俄乌战争刺激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部分重要原材料供应受阻及后继的对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仍然使2022年全球经济充满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受访者普遍认为增长速度将下调,但同时也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大发展韧性强的优势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再加之宏观政策具有腾挪空间,2022年全国汇市、股市将平稳向好,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基本稳固。近年来包括将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持续处于上升通道中,但我国先进数字技术水平在全球处于较领先水平,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具有较大的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空间,产学研各方面高度重视对关键产品、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技术攻关也有助于提升整体工业的技术水平。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收入增长预期,降低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以提高收入扩大消费,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重要作用促进有效投资,并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服务、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品和医药等重点新兴行业,发挥新产业新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全球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复苏周期中,但风险和不确定性依然突出

全球经济仍处于疫情后进一步复苏的扩张周期中,虽然增速会比2021年有所回落,但将显著高于正常的潜在增长率水平。

在本次信心指数调查中,约三分之一(34.0%)的受访者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在3%-4%之间,接近一半的人(44.6%)认为能达到4%-5%,还有8.7%的受访者认为全球经济增速在5%-6%之间甚至达到6%以上,平均为4.0%,略低于IMF于2022年1月估计的4.4%,以及OECD于2021年11月预测的4.5%。与2021年初的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相比,受访者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更加积极。2021年初时,高达44.9%的受访者认为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在3%以下,而今年初这一比重大幅度下滑至12.75%(见图1)。总体来看,经过2021年全球经济强劲的复苏后,多数受访者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走出了疫情后最困难的时期,2022年经济形势仍将处于较为乐观的态势中。

图1

根据IMF等国际组织的预测,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长期平均值(或正常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处于增长较好的态势。从全球看,2000年以来平均增速约为3.8%,IMF估计2020年-2021年平均实际增速约为1.3%,而2022年全球平均增速预计为4.4%,高于2000年以来的平均增速。G8经济体中除俄罗斯外,美英法等7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均显著超过2000年-2009年和2010年-2019年间的平均增速。G20经济体中除G8以外的国家,如沙特、印度、印尼、澳大利亚、西班牙、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在2022年经济也将保持较快增长,但疫情期间表现较好的国家,如中国、韩国和土耳其,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比2021年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特别是国际集装箱运输等瓶颈逐步消除,以及全球产业链逐步恢复,2022年全球贸易增长和跨境投资预计较为乐观。

多数受访者认为全球疫情形势将进一步缓解。全球疫情形势的变化仍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变量之一,2021年全球疫情反复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中断和紊乱,弱化了经济复苏的动力。本次问卷调查中,近一半的受访者(45.2%)认为2022年全球疫情形势将小幅缓解,31.3%的受访者认为将大幅缓解,两者合计约占76.5%,认为全球疫情仍将持平或恶化的只有约1/4,这反映了虽然全球感染人数仍然居高不下,但2021年下半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毒性减弱、新冠特效药研发成功,以及全球应对新冠病毒知识与经验越来越丰富等因素,各国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将更加主动。

2021年,虽然全球经济总体出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但由于疫情反复带来了货运价格飙升,以及关键零部件如芯片等受阻缺货等因素,全球贸易增长的潜力仍然没有充分发挥。2022年,这些制约因素预计将有所缓解。受访者对全球贸易的信心指数为137.2,虽然显著低于上年的163,但仍然属于非常乐观的判断(信心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100为增长放缓和加快的临界值,取值在80以下表示“明显放缓”,80-90表示“中度放缓”,90-100表示“轻度放缓”,取值在100-110表示“轻度加快”,110-120表示“中度加快”,120以上表示“明显加快”)。受访者中,有52.0%的人认为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全球贸易会小幅加快,7.7%的人认为会大幅加快,认为持平的有17.8%,认为将小幅放缓的只有19.1%(见图2),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2022年的全球贸易形势较有信心。

图2

多数受访者对全球跨境投资的趋势持乐观态度。受访者对跨境投资的信心指数为125.1,属于明显乐观的判断。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周期,加上疫情好转带来跨境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预计全球跨境投资将进一步恢复。45.3%的受访者认为与2021年相比,全球跨境投资将小幅加快,7.8%的受访者认为将大幅度加快,两者合计比重达到53.1%,这一比重虽然低于2021年合计67.2%的比例,但仍然是显著乐观的,认为全球跨境投资将比2021年小幅或大幅放缓的只有28.0%(见图3)。

图3

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同步性、全球高通胀及化解高通胀带来的货币紧缩等问题是2022年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再度上涨,特别是俄乌战争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2020年-2021年间,各国一边应对疫情一边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复苏,但复苏进程并不同步。发达国家和中国推进疫苗接种快、政策空间大,复苏进程较快,但很多低收入国家缺乏经济实力和政策空间,复苏缓慢。到2021年下半年,美、英、法等不少发达国家都实现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并出现了就业繁荣和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见表2)。为应对通胀压力,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有些已经出台或并将继续出台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等调控政策,这可能会吸引全球资金进一步流向发达国家,将对其他国家经济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

表2

有58.1%的受访者认为,2022年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是全球持续出现高通胀现象,47.7%的受访者认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缩,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是重大风险。另外,尽管多数受访者认为全球疫情将进一步缓解,但超过一半(53%)的受访者仍然担心全球新冠疫情出现反复,这可能与2021年全年疫情总体缓解的背景下,由于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株叠加流行致使疫情反复、久拖不决的情况相关。与2021年的信心调查相比,受访者对全球供应链紊乱情况延续的担心都有显著增加(见图4)。

图4

此外,受访者对突发事件表现出较强的担忧。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展开全面制裁,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本身是全球能源、部分制造业原材料及小麦等粮食的重要供应地,俄乌战争可能会从大宗商品价格、国际供应链等多个角度对全球经济,尤其是欧洲经济带来重大冲击。

约65%的受访者认为2022年全球基础原料类大宗商品价格仍会继续上涨。2020年以来,受疫情造成的供给冲击以及美元宽松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多数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中,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从2020年5月的103持续上涨到2022年2月的195(见图5)。从近期走势看,不少大宗商品仍然有上涨的压力。2021年12月初,原油价格开启新一轮的上涨。俄乌战争料将进一步推升能源价格。2月24日布伦特原油的期货结算价已经超过100美元/桶,比2021年底的79.4美元/桶上涨了21美元/桶左右。此外,俄罗斯和乌克兰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大国,乌克兰是全球第三大谷物出口国,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大小麦出口国,需要警惕战争对国际粮食供应及价格的影响。48.5%的受访者认为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小幅上涨,15.8%的受访者认为会大幅上涨,认为会持平的受访者占比为17.2%,只有18.6%的受访者认为会下跌。

图5

生物制品和医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动能。

在现代农业、生物制品和医药、新材料等9个领域中,受访者认为最能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分别是生物制品和医药、信息技术(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服务)和新能源汽车(选择相应选项的受访者占比分别是54.3%、51.8%和49.4%)。与2021年相比,受访者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看好度显著提升(从2021年17.8%提升到2022年的33.2%),这反映了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各国政府就进一步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广泛一致,全球各国将更大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情况。另外,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受访者对新型消费(网上零售、直播带货、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的看好度显著下降,2021年时有37.1%的受访者认为新型消费是重要增长动能,但2022年持这一看法的比重下降到了25.8%(见图6)。

图6

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较回调,经济发展中的难点仍然较多

多数受访者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4%-6%(约值为5.2%左右)之间,比2021年有所回调。

37.0%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4%-5%之间,有35.1%的受访者认为在5%-6%之间,两者合计达到72.1%。若将4%以下按3.5%计算,7%以上按8%计算,则受访者平均的预期增速为5.2%(见图7)。

图7

与2021年相比,多数受访者对出口增长仍然持乐观态度但信心有所弱化。2021年的信心调查中,61.6%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出口将小幅加快,有16.6%的认为将大幅度加快,而在2022年的调查中,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43.1%和9.6%,分别下降了18.5个和7个百分点,而认为将“小幅放缓”的比重增加了17.7个百分点。新冠疫情以来,主要国家出口在2020年受到较大冲击,但2021年有较大反弹。中国作为疫情控制最好的国家之一,在2020年出口增长3.6%,2021年实现了29.9%的增长,两年平均增长16.0%。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较快增长,例如印尼、巴西、越南和印度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了17.6%、12.7%、17.7%和10.0%(见图8)。

图8

2022年出口增长前景如何,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从有利条件看,其他国家疫情进一步好转,经济进一步恢复,包括全球芯片供应、集装箱运输等环节将进一步正常化,这有利于我国对外出口环境进一步好转;但从不利因素看,2022年我国对外出口将面临着2021年基数很高、竞争对手国家供应能力进一步好转等不利因素。从受访者的预期分布看,多数人对中国2022年对外出口持谨慎乐观态度。

受访者对202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偏向担忧。房地产投资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2021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城市出现房地产价格下行、销售面积下滑的现象,引起了对2022年房地产走势的担忧。但四季度以来,中国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方向,“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更加精准,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2021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高达17.9亿平方米,再创历史新高。但2020年和2021年新开工面积逐年减少的现象仍然值得关注,2021年住房新开工面积为14.6亿平方米,比2020年减少1.8亿平方米(见图9)。在受访者中,有30.6%的受访者认为2022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面积会“小幅回暖”;有14.3%的受访者认为将“小幅下跌”。

图9

宏观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叠加大力度稳增长政策支持,多数受访者认为2022年中国汇市、股市和实体经济竞争力仍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增速有可能回落,这将给汇市、股市带来不小的压力,但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7.7万亿美元,名义同比增长20.6%;人均GDP水平超过1.2万美元,进一步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下限,中国宏观经济基础进一步增强。另外,2022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将对金融市场形成较强的支撑。多数受访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均值在6.4左右。2021年人民币汇率基本位于6.4-6.5之间的水平,与2021年信心调查受访者的看法基本相同(见图11)。展望2022年,受访者仍然认为汇率将基本稳定,29.3%的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将在6.4-6.5之间,有34.5%的受访者认为将在6.3-6.4之间,有13.9%认为汇率将升值到6.3以下的水平,但也有15.2%的受访者认为汇率将贬值到6.5以上的水平,加权平均计算,受访者认为2022年人民币汇率将在6.4左右。

图11

受访者对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和欧元区的股市信心指数分别为138、124、94和87,说明对2022年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发展前景看好,而对欧元区较为看淡。例如对大陆股市,共有53.5%的受访者认为将呈上涨态势,显著高于认为股市将小幅或大幅下跌的比重(15.7%)。影响股市的因素较为复杂,除了经济增长以外,货币政策也会有较大影响。2022年1月中国的新增信贷达到3.9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到6.17万亿元,两个数字都创出单月历史新高,较为宽松的资金供应将是股市的重要支撑。与大陆股市相比,受访者对美国股市的看法较为均衡,认为美国股市将小幅上涨或小幅下跌的比重相差很小,但对欧元区的股市较为悲观,认为欧元区股市将小幅下跌的比重达到33.3%,高于小幅上涨的比重近10个百分点,认为将大幅下跌的比重也有5.7%(见图12)。这反映了当前欧元区内部各国经济复苏情况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等情况,最新的俄乌战争也将对欧元区经济和股市带来进一步的冲击。

图12

受访者认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仍将基本稳定。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是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将影响各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今年的调查中,有41.2%的受访者认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基本稳定,比去年提升了1.9个百分点;但认为将“有所强化”或“大幅强化”的比重,比2021年调查的结果降低了7.8个百分点;而认为将“小幅弱化”或“大幅弱化”的受访者比重为34.5%,比上年增加了5.9个百分点(见图13)。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成本变化、生产效率或技术进步速度等方面,近年来包括将来一段时期,我国劳动力成本将持续处于上升通道中,但我国先进数字技术水平在全球处于较领先水平,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具有较大的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空间,产学研各方面高度重视对关键产品、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技术攻关也有助于提升整体工业的技术水平,综合多方面因素,我国工业生产在全球的核心位置预计仍将基本稳定。本次调查中,50.9%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卡脖子”问题有望得到部分解决,8.3%的受访者认为能得到明显解决,显示出对国内技术进步能力的较强信心。

图13

2021年中国实现了8.1%的较高增长速度,2022年将有高位回调的压力。从统计数据看,2021年我国总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在5.0%-5.3%之间,可视为我国基本的自然失业率水平。2020年受疫情冲击,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达到6.0%的高点,2021年从年初的5.5%最多下降到9月-10月的4.9%,2022年1月回升到5.3%,总体上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同时要看到就业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2022年1月17日,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据调查,一些平台外卖骑手达到400多万人;在平台上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比上年增加近3倍”。灵活就业本身是重要的就业形态,但也有不少的灵活就业群体缺乏相应的高水平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保险水平不足,存在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提升收入扩大消费、保护民间投资信心增加有效投资,促进创新发展经济新动能是2022年稳经济的着力环节

促进消费复苏扩大国内需求是稳经济的基石,提升收入增长预期,降低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是提升消费需求的主要措施。

扩大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加人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感的重要方面。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为37.8%,虽然比2010年时的34.6%有一定回升,但仍然显著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00年前后50%左右水平,更显著低于国际一般比重(2016年全球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这一比重分别为64.9%、51.4%和59.8%)。本次信心调查特别对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受访者中,高达72.6%的人认为“收入压力大,或收入增长的潜力和预期不足”是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足,将直接制约国内需求增长的潜力。与此相关的问题,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方面是“医疗教育等支出压力大”,医疗和教育等支出属于居民消费的刚性支出,而且是不确定性较大的刚性支出,居民要为此作出较大的储备,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

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将是扩大投资的重要领域,需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重要作用促进有效投资。

较高比重的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但近年来随着不少工业部门产量出现天花板、大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新情况,我国出现了投资潜力下降、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将是扩大投资的重要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三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比如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其鲜明特点,例如不少新型基础设施的主导技术、产品形态、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仍处于培育阶段,尚未稳定成型,不少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速度快,投资回报存在明显不确定性,建设和运营新型基础设施需要大批创新性强的高技术公司和人才,这决定了高科技企业将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民间的投资活力。

在问卷调查中,受访者认为与2021年相比,2022年我国民间投资的信心仍将保持在正面水平。其中有38.0%的受访者认为民间投资信心将“大幅提升”或“小幅提升”,31.1%的受访者认为民间投资信心将与2021年大致持平,两者合计接近70%,说明我国民间投资的基础仍然较好,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把民间投资的活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释放创新活力,着力培育和发展重点行业,发挥新产业新经济的带动作用是稳经济的有效措施。

我国创新环境持续改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较好基础。信心调查针对主要经济体的创新环境进行了比较。在中、美、欧、日、韩等经济体中,中国的创新环境仅次于美国,也处于较好水平。14.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创新环境最好,42.8%认为创新环境比较好,明显高于欧洲和日、韩、东南亚等经济体的水平。

新能源、信息技术服务、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品和医药被认为是2022年中国最具成长前景的行业。在医药、养老健康、旅游休闲、教育培训、文化产业等共17个行业中,受访者认为最有成长前景的前4项分别是新能源、信息技术服务(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服务)、智能网联汽车和生物医药(选择比例分别是50.8%、45.3%、35.2%和32.4%)。与2021年的信心调查相比,受访者对新能源的看好度大幅度上升,这充分显示了双碳战略下,以风、光、氢能等和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未来将持续加快发展的新机遇。另外,受访者对高端装备和可循环新材料的看好度也显著上升,前者与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对高端装备的重视程度上升有关,而后者同样是实现中国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受访者对生物制品和医药的看好度有所下滑,这更多反映的是短期内疫苗、检测试剂等新冠疫情相关产业重要性的下降,但总体上,生物医药仍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见图19)。

图19

除具有国家战略支持外,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具有居民消费意愿等多方面的支撑,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气候变暖的缓解、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作为支撑,减碳行动的技术成本也体现在消费品价格上,受访者中,有37.6%认为当前中国消费者对此“少数人已经有认知并愿意承担一定的成本”,15.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多数人已有认知并愿意承受一定的成本”,两者相加比重达到53.1%。不少消费者已经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性,并愿意付出一定的成本,将有力地对相关产业形成重要的需求条件。此外,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探索,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已经逐渐清晰,69.8%的受访者认为最有潜力提供实现双碳目标有效解决方案的领域是可再生能源及新型电力系统,46.3%的受访者认为是发展储能技术,对主要的发展方向意见较为统一(见图20)。

图20

四、总结与展望:高通胀和俄乌突发事件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扩大消费和发展新兴产业是中国稳经济的着力点

经历超过两年的疫情冲击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奥密克戎毒株致死率下降,以及新冠特效药的发明和上市,全球对进一步战胜疫情更加充满信心,世界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的态势也更加明显,但各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性也愈加突出。由于2020年和2021年持续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带来超宽松的货币供应等因素,导致全球性高通胀压力持续,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出台紧缩货币的措施,而另外一些国家仍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的压力,发达国家率先复苏并进入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可能会带来全球资金被发达经济体吸引并影响其他国家复苏的溢出性风险。此外,2月24日突然爆发的俄乌战争,以及后期不可避免的制裁与反制裁,将极大地扰乱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是2022年全球经济重大的风险因素。

中国经济面临上一年高增长后速度回调的压力,但总体经济规模进一步上升、发展水平已经触及高收入经济体门槛、消费增长和升级空间广阔等有利条件为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在扩大内需中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消费结构既是经济发展和让人民享受发展果实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进一步扩大增长可持续性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减轻居民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内创新环境不断完善,特别是双碳发展战略下带来新能源、高端装备等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活力,提升创新效率,促进这些新产业新领域的增长空间,也有着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