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财经》记者 宋文娟 丁艳 编辑 | 袁满
一家百亿级资本的养老保险公司诞生,背后是中国养老问题待解的迫切性,以及横跨金融监管、地方政府、银行机构等各方创新的推手。
3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同意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民养老”)开业。与此同时,银保监会核准叶海生国民养老董事长的任职资格,核准黄涛国民养老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这意味中国养老保险行业迎来第十家专业公司,且是资本金最高的一家。
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着重提及,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国民养老的诞生即背负着这一使命。国民养老注册资本高达111.5亿元,资本实力在寿险公司中进入前15位;股东更是集结了11家银行、证券保险、北京国资等17家机构,打破了现有养老专业保险公司均为保险系的格局,为未来的跨界融合埋下伏笔。
某保险行业资深人士认为,预计国民养老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做一些创新的尝试,应该不是传统养老保险公司的打法。
至于未来国民养老产品线、销售渠道将是何种策略?据《财经》记者获悉,将居民的短期储蓄转化为具有养老性质的长期资金,将是其业务发展的目标和主线。而公司名称中的“国民”二字,则预示着其普惠金融的策略。
国民养老将聚焦具备养老属性的业务领域,贯彻“普惠、专业、创新、安全”发展理念,通过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向社会提供差异化、辨识度高、商业可持续、易于老百姓理解的稳健适用的产品解决方案。
《财经》记者获悉,国民养老颇为看重金融科技,在销售渠道方面,正在探索网络销售新路径,鼓励数字化、线上销售,以实现销售模式变革,通过降本增效,还惠于民。
银行资本集结号:17家股东百亿资本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达总人口的比重为18.7%。中国已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而目前的养老三支柱体系建设却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这家集结一众银行理财子公司股东、注册资本高达111.5亿元的国民养老的诞生,也被寄予了承担探索第三支柱创新发展特别的希望与意义。
2021年8月18日,保险行业协会披露拟设立国民养老筹建方案。据了解,国民养老由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民银金投、华夏理财、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北京熙诚资本、国新资本、中信证券、泰康人寿、中金浦成17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注册地为北京。
从股东背景来看,这些理财公司的背后对应的是工、农、中、建、交、邮、中信、招商、兴业、民生和华夏11家大中型银行。注册资本也是市场已有养老保险公司中最高。此外,公开的资料显示,其董事长叶海生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而其总裁黄涛曾任上海银行副行长。
2021年9月2日,银保监会批复国民养老筹建。获批筹建后,国民养老即开始招兵买马,招聘营销和渠道推广、资产管理、精算财务、风险合规审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运营、综合管理及人力资源等六大方向人才。据业内人士透露,国民养老招聘员工很多来自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以及科技企业,有着兼容多元的企业文化背景。
2022年3月22日,国民养老保险开业已获监管批复,整个筹建期间不到7个月时间。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告诉《财经》记者,“国民养老保险成立的背景首先是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是一个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二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养老金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一支柱就是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已经超过十亿,是世界上覆盖人数规模最大的养老金制度。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是2014年建立的,覆盖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年金是2004年建立的,目前已经发展了接近20年,基金积累规模也有2万多亿。不过,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还比较小,主要包括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的员工,90%以上的中小企业职工都没有纳入企业年金。而第三支柱在中国刚刚起步,从目前来看,第三支柱还没有发展起来。”董克用说。
“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北京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都已经超过80岁了,仅仅靠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无法适应长寿时代的要求,需要尽快发展积累型养老金,包括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积极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承担探索第三支柱创新发展的重任,这也是成立国民养老这家公司的意义。”董克用认为。
国民养老一位内部人士也表示,国民养老将承载着对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一些创新探索。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需要按照保险行业的规则、规律来运作,但是实现手段、方式方法又超出了保险行业,需要金融业运用多种金融资源、方式来助力和推动养老保险的发展。在国民养老保险的股东层面,预计银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银行天然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主力,银行所占的资产规模、客户群体,也是远超证券业、保险业。
“中国人有储蓄的传统。银行作为股东,从银行角度来讲,是以一种投资的方式进入养老产业,从保险公司来讲可以综合利用股东资源丰富自己的产品、降低销售成本。”该人士认为。
而对于为何是银行理财子公司来做国民养老的股东,不是银行直接成为国民养老的股东,市场也颇多关注。一位银行业人士认为,在产品研发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研发能力比较强,银行理财子公司本身是做资管行业,也在发行自身的养老理财产品,可以更好地与国民养老的产品与销售形成更好的正面的联动,对推出一些希望适合老百姓需求的产品,可以起到作用。此外在人才、投资方面保险公司与银行理财子公司之间也可以形成很好的联动。
某保险公司董事长认为,国民养老资本来源相对广泛,可以达到国民养老普惠的性质。从国民养老的股权结构来看,有17家股东单位,股权比较分散,这也更符合一个优秀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另一方面,国民养老的股东除了主要银行,还有北京市国资的身影,如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而国民养老的另一位股东北京熙诚资本属于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多方面金融资本力量参与进来,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战略布局初探:抚平行业痛点
据了解,此前国内共有九家养老保险公司,分别是人保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平安养老、新华养老、大家养老、恒安标准养老,均为保险系背景。而此次随着国民养老的开业,国内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增至10家。
“此前的九家养老保险公司,新华养老注册资本50亿元,平安养老注册资本48.6亿元,最小的是去年年初的恒安养老2亿元。国民养老现在是注册资本金最大的养老险公司。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反映出来有关方面希望在过去这些养老保险公司基础上,国民养老这家养老保险公司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相对稳健的资本实力,赢得市场规模与老百姓的信赖度。”某观察人士认为。
2021年12月17日,银保监会出台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新规的核心是正本清源,强调养老保险机构应当进一步聚焦主业,主要有三点:一是养老保险机构原则上不得经营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和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等。现有经营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原则上应于2022年底前依法合规完成终止经营或剥离相关业务等整改工作。二是持续压降清理现有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2022年6月30日前,适时停止相关产品新增客户,原则上于2023年底前完成存量业务清理。三是养老保险机构应当聚焦商业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养老保障管理等具备养老属性的业务领域,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
新华保险原董事长万峰直言,此前的养老保险公司从名称上是专业公司应该去做养老,但这么多年养老保险公司真正的养老保险都没做,更多做的是企业年金和短期理财业务,所以才有了要回归本源,“干你保险的事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也告诉《财经》记者,“事实上,保险系养老保险公司,其母公司保险集团各自有自己的寿险公司,由其寿险公司来做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内部不愿意形成竞争。而国内的9家养老保险公司现在主要做的并不是养老保险,而主要做企业年金业务。企业年金属于信托业务,不属于保险业务,实际上不是养老保险业务。而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激烈,也使得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盈利难问题非常突出。”
2021年6月,银保监会在浙江省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参与试点的是市场上规模最大的6家人身保险公司。从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1月底,6家试点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据悉,国民养老目前也在积极筹备专属养老保险产品。
据年报披露,2020年度国寿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业务累计管理资产规模 3011 亿元,资产管理类业务累计管理资产规模 229 亿元。国寿养老年报直言,由于目前本公司仅经营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职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类业务,暂不涉及保险产品的经营,不适用偿付能力的监管要求。而人保养老官网亦披露:公司暂不涉及保险产品的经营,不适用偿付能力的监管要求。2020年长江养老管理的第三方资产规模则达4830亿元。
一位养老险公司的人士介绍,“目前要压降清理的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其实更像理财,或者说资管业务,当时挂着养老保障的旗号,但是产品期限很短,但是规模上来了。”他认为,清理压降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同时禁做第三方资管业务,这将对这些养老险公司形成巨大的挑战。
一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各个养老险公司各有特色,有的专注于做企业年金管理,有的做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发短期的理财产品,还有的是受托管理一部分资产,通过资产管理来收费。不过对于国民养老这样新公司而言,相对可以一身轻,集中力量拓展真正的养老保险业务。
招商证券发表研报认为,《通知》的出台将对以资产管理为主要业务来源的养老险公司带来较大的挑战。但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加大,将释放大量的养老保障需求,真正专业的养老保险机构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主业,开发出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的商业养老险产品、养老规划和管理服务,将占据有利地位,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第三支柱养老险创新:商业运营+普惠使命
在国民养老的经营目标上,此前有不少保险业内人士曾猜测,国民养老或许将不是以盈利为目标,而更是一家政策性公司。
对此,有国民养老人士坦言,国民养老会在基于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实现盈利,会坚持长期主义,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民养老将如何布局自己的产品线?中国银保险监会批复开业显示,国民养老的经营范围包括年金保险、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全品类人身保险业务,此外还可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人民币和外币资金,经营与养老金管理相关的咨询服务业务。这让市场对国民养老未来的业务布局和发展前景充满了想象。
国民养老未来主要销售渠道将如何拓展?据一位接近国民养老公司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国民养老会在网络销售建设上探索一些新的路径,鼓励数字化、线上销售。除了银保渠道,其还会更强调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运用。接近国民养老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近期,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提出‘开发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投保简便、缴费灵活、收益稳健’这五个方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要求,这还是比较有针对性的。”
“事实上,在保险产品方面要做这五点并不容易。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要让老百姓看得明白、好操作。投保简便和缴费灵活,缴费灵活也需要一些运营手段,保险公司需要利用数字技术、金融科技来探索,把成本降下来。收益稳健、安全性高,是需要一系列金融设计手段的。从国民养老的努力来讲,也是将按照这五个方面去努力。从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投保简便、缴费灵活、收益稳健的方向去设计自己的产品,建设自己的服务体系,以及构造信息系统。”该人士说。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尽管国民养老的前景光明,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养老政策方面涉及多个部门的衔接与协调,此外养老产品多存在营销端难度。如果没有养老意识的植入,真正的养老产品是非常难卖的。预计国民养老未来在发展业务过程中,还需要先把大众的养老意识培养起来。
一家带着“国民”字样的养老公司肩负着国民的热切期待,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国民养老公司确实很有前景,希望可以解决政府、人民对养老的焦虑,但与此同时养老业务范畴较广,这家新获得开业批复、带着国家资本期待的国民养老,时间紧、任务重,未来成效究竟如何,还有待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