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发布旗舰报告 预计今年亚洲经济增速为4.8%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2-04-21 14:07:35

◎记者 何漪 ○编辑 朱文彬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拉开帷幕。

今年共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线下代表,近400名线上代表,以及102家媒体机构的700多名记者出席年会。20位各国政要、前政要,50位部长级高官和前官员,22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及众多商界领袖及著名学者参与年会分论坛讨论。

此次年会发布《亚洲经济前景与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绿色转型亚洲在行动》两份旗舰报告认为,2022年亚洲经济仍将处于恢复进程之中,增长幅度或有所收敛,预计今年亚洲经济增速为4.8%。金融融合仍在持续,市场拉动、技术驱动以及规则推动,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科技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亚洲国家将继续成压舱石

2021 年,亚洲经济增长强劲反弹。2022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1年亚洲经济体加权实际GDP增速为6.3%,较2020年上升7.6个百分点。2021年亚洲经济总量所占世界比重进一步提升,增至47.4%。

“中国在统筹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成为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表示,亚洲通过自身发展与多双边合作,将在解决全球收入、绿色和数字等发展赤字上发挥重要领导力,相信亚洲国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多边合作的助推器。

《亚洲经济前景与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提出,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兴起拓宽了服务贸易的边界。多年来亚洲数字服务贸易保持稳健增长,在全球数字服务贸易中的份额从2005年的16.6%一路攀升至25.5%。随着RCEP 的正式生效,亚洲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将享受到巨大的制度红利和开放红利。RCEP将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降低进出口成本,更好地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金融融合是亚洲区域一体化和经贸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2020 年亚洲经济体吸引外国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8.40%,比2019 年增长率高出4个百分点,说明疫情期间亚洲金融市场保持了较好的吸引力。中国是近年来资产组合增长(包括流出和流入)最为迅速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城市排名中,香港、新加坡、上海、北京、东京分列第三、四、六、八、九位。亚洲城市稳定占据超过半数的席位。亚洲的股票市场同样发展迅速。2021 年,从股市交易量看,东京证券交易所在亚洲领先同侪。在世界前十大 IPO 交易中,中国占据六席。为了更好地吸引潜在上市公司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以及世界范围内投资者的目光,亚洲的证券交易所积极适应新形势,拥抱新技术。市场拉动、技术驱动以及规则推动,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科技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转型须有金融助力

《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绿色转型亚洲在行动》提出,亚洲是主要的“世界工厂”和全球重要增长引擎。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大洲,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和未来的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世界期盼着亚洲采取更大胆、更迅速的减碳行动。

绿色转型必须有绿色金融助力。根据气候政策倡议(CPI)的最新估计,2020 年,亚洲的气候融资占全球总额的50%左右,西欧为17%,美国和加拿大为13%。亚太地区的绿色债券发行量排全球第二,占2021全球发行总量的 22.6%,欧洲占比较高达到46.8%。在亚洲发行的绿色债券中,39%以人民币计价,29%以美元计价,9.5%以欧元计价,6.5%以日元计价。

资本市场提供了绿色金融解决方案。全球至少有25家传统交易所设立了专门的绿色或可持续债券交易部门,其中8家在亚洲。亚洲的交易所积极推动公司ESG强制披露要求。

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报告认为,亚洲各国政府需采取有利政策,包括绿色分类体系、绿色债券框架和与 TCFD 相一致的披露要求,进一步促进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同时,可持续债券和气候债券需要提供溢价以激励债券发行并培育市场。转型融资是棕色项目绿色化的重要手段。

在形成碳定价方面,报告提出,鼓励亚洲国家使用碳税和碳价格等显性碳定价,内化污染活动的外部成本。碳定价还应与一揽子政策措施相匹配,解决由此产生的分配和社会影响问题。在考虑本地区碳定价政策连通性的同时,亚洲经济体需要为欧盟和其他先进经济体设立跨境碳税(CBAM)做好准备。

“中国企业非常积极。”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谢安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的应用和输出,呈现出了规模化的优势,如光伏、风能等;在科技智能方面,华为、中兴等企业在数字化、5G应用等推广进程中赋能企业,并逐步形成了生态圈。

“制定更具雄心的2030国家自主贡献以及时间表和路线图。”报告建议,亚洲各国需要详实的路线图、行动计划和资金支持,使2030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其碳中和目标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