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蓝皮书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理论、区位理论和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发现传统区位理论和治理理论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总报告中从理论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如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际需求找寻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在专题报告中对数字经济应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成效进行分析,同时探究数字经济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提升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围绕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解决路径。
数字城市建设是有力支撑
蓝皮书指出,将北京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抢占数据要素配置枢纽的关键举措。目前,国内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数据交易平台数量相对较少,在京津冀范围内仅有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北京“两区”建设过程中高标准建好大数据交易所对占据全球数据要素流通配置枢纽位置意义重大,这将成为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关键支撑。
此外,构建“2+11”数字城市协同发展格局是筑牢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上升到区域协同角度,数字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城市内部自身新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需要考虑如何依托数字城市建设实现城市间的横向协同,缩小城市间的数字化发展差距,避免因数字鸿沟阻碍京津冀城市群数字化协同进展。结合数字技术的自身属性来看,数字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物理关联属性,利用数字孪生属性有利于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适应性协同发展。数字孪生是一种动态的生命系统,其应用价值在于通过数据收集、挖掘、存储等技术实现不同系统间的协同和适应性演化(周瑜、刘春成,2018)。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理论上通过形成城市之间的“数字孪生”效应能够实现不同城市之间在具体领域的协同。位于京津冀的雄安新区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这为京津冀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开端。
此外,蓝皮书指出,北京的数字城市建设水平居全国首位。基于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和发展活力三个重要维度对标国内的数字经济典型城市发现,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国内领先位置,2020年,在对标城市当中,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杭州、重庆、广州、武汉、南京、青岛、宁波、天津。自2015年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首位,天津则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发展规模和活力具有领先优势,通过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可以引领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率先参照北京模式高标准建设一批数字城市先行示范区。具体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来看,整体呈现北京“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天津及河北各城市与北京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天津需要持续发力,成为区域内的第二个数字经济增长极,河北省数字经济产业空间不均衡现象显著,各城市需要逐渐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围绕自身优势在部分领域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力求缩小与北京的数字化发展差距。
驱动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
随着数字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消费在居民消费甚至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数字经济产业中,数字要素驱动产业与居民消费的联系最为密切。蓝皮书为了探究京津冀的数字要素驱动产业究竟能否对区域内的居民消费水平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在京津冀范围内的各城市样本中,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批发零售产业、数字内容与媒体产业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互联网平台产业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最为突出。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来看,数字经济中仅互联网批发零售业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总体上,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京津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作用稍小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京津冀农村地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充分保障多种数字经济业态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
驱动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东部三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蓝皮书从总量、结构、差距、创新四个方面对东部三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进一步对这些城市群数字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是京津冀城市群数字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居东部三大城市群首位,北京优势地位显著。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共计23779.62亿元,居东部三大城市群首位,分别高于长三角城市群(19957.03亿元)3822.59亿元、珠三角城市群(5406.81亿元)18372.81亿元。其中,居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19143.18亿元)、天津(1489.02亿元)、石家庄(1052.70亿元),北京优势地位显著,且高于杭州(8558.79亿元)、深圳(2948.37亿元)、上海(2753.50亿元)等国内重点城市。
二是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发展具有显著优势。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为14468.25亿元,占比为60.8%,分别高于长三角城市群(2.1%)58.7个百分点、珠三角城市群(4.4%)56.4个百分点,数字信息传输业发展具有显著优势,北京集聚了较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相关行业的企业总部;京津冀城市群数字技术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为5973.82亿元,占比为25.1%,分别低于长三角城市群(69.7%)44.6个百分点、珠三角城市群(59.3%)34.2个百分点;京津冀城市群数字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为3337.55亿元,占比为14.0%,分别低于长三角城市群(28.2%)14.2个百分点、珠三角城市群(36.2%)22.2个百分点。
三是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且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差距缩小速度较为缓慢。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变异系数为2.85,长三角城市群为2.23,珠三角城市群为1.84,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较不均衡。近年来发展差距整体呈缩小态势,2010~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变异系数从3.48下降至2.85,城市间数字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快河北薄弱城市的数字经济建设,缩小与京津之间的发展差距。
四是京津冀城市群数字服务业创新产出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数字技术服务业实用新型专利数居首位。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服务业实用新型专利数为15614件,低于长三角城市群(25598件)9984件,高于珠三角城市群(6072件)9542件。其中,北京数字服务业实用新型专利数为8501件,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中居第二位,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中居第一位的城市杭州(12323件)3822件,高于珠三角城市群中居第一位的城市深圳(3307件)5194件。从创新产出结构来看,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数字技术服务业、数字应用服务业实用新型专利数分别为1538件、12774件、1302件,数字技术服务业实用新型专利数居首位,但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22762件)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五是产业结构情况、创新发展水平和政府支持程度是影响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同的是,由于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其专业性,因此单纯的人才储备并不会对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与其他两大城市群存在一定差异。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政府支持程度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影响较为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更强,更易受到多项数字经济先行先试改革的影响;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产业结构情况、创新发展水平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影响较为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应在不断改善的创新环境下,有效利用政府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创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蓝皮书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指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从“国家战略”高度,集中全国力量提升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力。目前,以重大基础设施集群为载体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国家实验室是支持科技强国建设、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基础创新载体,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平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研发机构,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居于“引领”地位。从国际角度来看,科技革命促使创新中心和产业中心共同转移,形成了世界级产业集群,如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英国伦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郑伟,2020)。基于此,北京要对标硅谷、旧金山等国家实验室所在地的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区,总结国家实验室建设经验和启示,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优秀建设模式;天津、河北要依托所在地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学科,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完成国家实验室的筹建。
显著降低碳排放水平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数字经济是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研究数字经济助推京津冀城市群低碳转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蓝皮书首先对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蓝皮书研究显示,一是200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呈上升趋势,创新成果大幅增加,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北京数字经济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占京津冀比重逐年下降,天津和河北占比呈上升趋势。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高达22768.46亿元,实用新型专利数为15000件,计算机软著数为107980件。二是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发展规模较大,但发展态势趋缓,其中,北京以发展数字信息传输业为主,而天津和河北以发展数字技术服务业为主。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数字信息传输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14468亿元,分别为数字技术服务业(6510亿元)和数字应用服务业(1790亿元)的2.22倍、8.08倍。三是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且分布不均衡。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为6.01亿吨,较2009年(2.66亿吨)增加了3.35亿吨,其中,河北碳排放量高达3.66亿吨,分别为北京(1.42亿吨)和天津(0.92亿吨)的2.57倍、4.00倍。四是河北各地级市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北京和天津,一定程度上拉高了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碳排放强度。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强度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为邢台(1.28吨/万元)、承德(1.17吨/万元)、邯郸(1.15吨/万元),分别是北京(0.42吨/万元)的3.05倍、2.79倍和2.74倍。五是北京以第三产业耗能为主,天津和河北以第二产业耗能为主,且三地的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不同。2019年,北京第三产业能源消耗量占各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的51.12%,分别比天津和河北高34.01个和40.16个百分点。六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水平。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逐渐增强,整个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型,减少区域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