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金融应在支持低碳转型方面起到核心作用

来源:财经网 2022-07-31 14:49:35

财经网讯 “金融应在支持经济低碳转型中起到核心作用。”7月30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

微信图片_20220731141255

她指出,金融一方面能推动经济低碳转型。金融的作用在于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的功能,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安排和产品服务创新、运用差异化定价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引导资金的流向,推动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经济低碳转型对金融体系也会产生影响。绿色、低碳、数字化是经济转型趋势,特别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金融体系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其自身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当前人类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巨大风险,这些风险会给产业、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金融领域。

当前,绿色金融从顶层设计、标准制定、产品和服务创新、监管与披露、地方试点、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发挥了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核心作用,并着力防范气候环境因素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经济低碳转型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从资金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障碍。

首先,从需求侧也就是企业端看,一些企业的转型意识比较薄弱,对转型的趋势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认知,不懂要转型;一些企业认知到要转型,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很多企业都感知到了转型压力,但对于所属产业和企业自身未来转型的路径和目标是不清晰的,所以不愿主动转型;近年来,在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压力,没有将低碳转型纳入考量;此外,最核心根本的,由于环境违约成本依然较低,一些企业认为不必转型。

从供给侧也就是金融端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总量不足。绿色金融这么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如果从量上来看,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达到19.55万亿,本外币贷款余额的9.47%,不到10%。绿色债券发展速度快,2022年上半年,大概新增4000多亿元,占境内总债券发行额度的1.29%,占信用债发行规模的4.49%,整个比例还比较小。另外市场上也有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创新,但总量较小。二是产品和服务结构不平衡,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为辅,其他金融业态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持更加不足。

第三个是期限错配的问题。企业对中长期的、金额大的贷款更青睐,但是金融供给从防风险的角度来说,除非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更多发放的是一年期、三年期贷款,存在着期限不匹配的问题。第四是资金投向结构不平衡,转型过程中,高碳行业融资空间受限,部分行业融资收缩过快引发风险。

因此,要以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为双抓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的政策优势,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现实情况下,要高度关注高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尽快针对不同行业提出转型支持方向,出台转型金融政策和标准,引导资金流向转型领域,切实推动低碳转型。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非常感谢《财经》的邀请,很高兴跟各位老师和专家一起就绿色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议题进行讨论。

首先,我想谈一下金融与经济转型的辨证关系。一方面,金融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能起到核心作用。前面的老师们都谈到了,像刚才邹骥老师谈到的各个领域所需投资,都有赖于金融的支持。金融的作用在于,资金流向哪里,资源就会配置到哪里,会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金融还可以发挥市场定价的功能,可以运用不同的差异化定价,以及应用衍生品的工具,推动资金的流向,推动资源配置。当然了,金融还有风险管理等相关功能,不一一列举了,至少在支持经济低碳转型中起到核心作用。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经济转型对金融体系也会产生影响。绿色、低碳、数字化是经济转型趋势,特别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金融体系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其自身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当前人类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巨大风险,这些风险会给产业、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金融领域。

同时,转型本身会带来法律法规政策的改变、技术的优化升级以及市场各利益相关方行为的规避,这些都会影响到金融体系,可能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类型,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我们在今年联合邮储银行湖南分行,在整个湖南省做了一个调研,找了200多家企业发放问卷,挑选了一些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调研。同时,我们还面向全国700多家企业发放了相应的问卷。同时我也刚刚从江西赣州和鹰潭调研回来,我感觉现在金融在推动转型过程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不多说了,我们说说问题。

我们发现市场上有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不足的问题。首先从需求上来看,企业端,整个转型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根本不懂要转型,这是我们通过问卷以及面对面的访谈所得到的信息。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转型的趋势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认知。

第二,有些企业充分认识到要转型,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很多企业都知道再不转的话可能以后各种压力都会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要怎么转,前景不明,对于产业未来转型的路径和目标是不清晰的,非常不清楚,所以也不懂怎么去转型,也就不想去转型。

另外是现在的发展压力,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影响,国际的影响,包括俄乌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就会使得企业自身好像还带着旧理念,认为如果要转型会花费额外的成本,短期内为了转型需要付出一些成本,在考虑短期和长期成本的时候,没有特别具体的认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压力使它不想转型。

另外,违约的成本,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应的成本,目前讲是偏低的。如果绿色转型,短期内测算这些成本的效应影响会高。其实有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并没有做,就自主认为转型的成本远远大于不转型的成本,觉得就不必转型。

从供给侧来看,现在存在的表象上的问题,首先是总量不足。绿色金融这么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信贷、债券、保险等等。但是如果从量上来看,现在最新的统计是19.55万亿的绿色信贷,占整个银行贷款余额的比例为9.47%,不到10%。

绿色债券的话,这一两年的发展速度更快了。2022年上半年,根据我们的数据库统计,境内外债券发行大概有5000多亿元,境内债券发行新增约4000亿元,但是这在整个境内债发行占比只有1.29%,信用债的占比4.49%,整个比例是非常小的。更别提保险、基金。此外,当前一些绿色金融产品还存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号称是绿色的、ESG的,但事实上投向的领域还是跟原来的逻辑并没有改变。

其次从产品和服务结构上来看,当然这也是是金融体系自身的问题,我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信贷为主,债券在大力发展,但其它金融业态在这方面还是很不足的,绿色金融也是同样的,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为辅,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量很少,我就不详细说了。

第三个是期限错配的问题。我们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中长期的、金额大的贷款更青睐,但是金融供给从防风险的角度来说,除非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大多是一年期、三年期,也存在着期限不匹配的问题。

从投向的结构来看,现在绿色方面的投资,资本大量投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领域。事实上,当前的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非常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这块资金缺口很不足,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也出现运动式减碳的现象,金融领域大量从高碳行业撤资的现象也出现了,这种情况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不匹配的,要解决的还是怎么样能在结构上支持到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又能够推动它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从供给侧看到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几个解决的办法,其实并不仅仅是金融的问题,金融只是在这里支持,以及要出于盈利性、安全性还有流动性考虑,这是金融的“三性”。

金融也是通过融通资金,很多时候花的是别人的钱,比如银行放贷款,必须要为它的资金安全负责,但又要盈利,所以在金融推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同时也要结合着产业政策的协同,以及财政税收等其它政策的协同,这是特别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仅只是金融的问题,也包括跟财政的协同、产业的协同。

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要双推动,这是一个抓手,要以这两个为抓手。绿色金融有非常清晰的绿色产业目录的投资边界,但是我们更大一部分是高碳行业如何低碳转型,金融推动转型今天上午王局长已经谈到了这个重点,这是很好的趋势。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金融领域的很多基层人员,对产业的认知是缺乏的,对绿色的认知也是缺乏的。所以金融领域对产业下一步的转型方向要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包括做学术研究,一定不能就金融谈金融,一定要了解这个产业未来的低碳发展方向是什么,才能建议金融机构如何去支持。

一些金融机构其实做得不错,例如我在鹰潭调研铜产业,与兴业鹰潭支行的同事一起,我们发现他们在服务企业的时候,经常首先是一个传道者,告诉企业要绿色低碳,下一步该怎么发展,这样的金融服务特别好的,也可落地可操作。当然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还有很多建议,时间原因我就不多说了,金融支持经济转型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

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承办的“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7月30日-31日在青岛举行,论坛聚焦“新发展格局下的财富管理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