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见•洽闻丨“碳”路ESG:立足可持续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财经网 2022-11-08 11:10:22

社会经济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核心引擎将迎核心剧变。企业从“财务至上”,再到实现利润、环境与社会责任三者间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ESG理念的提出与兴盛,逐渐成为各类企业迈向长远未来的必由之路。

所谓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在2005年发布的《WhoCaresWins》报告中正式提出,根据评估体系或角度的不同,又各自下分若干细化指标。ESG对企业的品牌、声誉及价值均具备重大影响,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

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以及社会发展的金融后盾,国内银行机构长期在支持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投入、深度探索,拥有诸多实际经验与案例,并且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ESG信息披露体系。有鉴于此,若想一探国内ESG体系发展路径,观察银行业在此方向的作为具有典型意义。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也在日常生产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践行ESG理念。在2022年上海进博会的展台上,多家企业将呈现在ESG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恢弘愿景。碧水悠长,青山相望,万千企业共同执笔绘写的绿色画卷已徐徐展开。

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逐步确立

在信息披露-企业评估-投资指引三部曲中,企业披露自身的ESG信息是ESG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近年来,多个部门密集发布重磅文件,完备相关制度、加强行业指引,引导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加强ESG相关信息披露力度。

诸如,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中首次纳入“公司的环境、社会、治理信息”,促进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与ESG投资发展进程。6月,银保监会印发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将ESG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综合各家机构披露的信息以及市场趋势可见,随着政策制度的日趋完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等多层次金融产品、工具以及市场体系已逐步确立。

从金融的角度而言,银行乃是绿色市场上极具分量的参与者。一方面,银行通过加大对相关领域的资源倾斜加以扶持;另一方面,可倒逼上下产业链条向绿色方向进行转型升级。

而绿色贷款与绿色债券是其中最为关键与主要的两项业务,央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中,境内绿色贷款和境内绿色债券成为当前唯二纳入评价范围的绿色金融业务。

实际上,上述业务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

“绿色金融”概念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体系中的另一大支柱保险机构在产品端、投资端不断进行创新尝试,深挖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持续践行ESG理念。

中国平安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约3198亿元人民币,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约1842亿元人民币;2022年前三季度环境类可持续保险产品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约1105亿元人民币。

“将通过持续推动绿色金融行动,在绿色保险、绿色投融资、绿色信贷等领域探索创新,全力支持绿色经济转型和产业链升级”中国平安曾明确表示,到2025年,绿色投资与绿色信贷规模达到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达到2500亿元;并承诺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

同为头部险企的中国人寿,也在绿色投资方面下了“苦功夫”。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国人寿绿色投资规模超过人民币4000亿元。此外,中国人寿还战略性投资了青海黄河水电、中广核、中电核等清洁能源重大项目以及通威股份、信义能源等光伏产业链的重量级上市公司。

一手抓投资,一手抓产品,中国人寿发起设立了“国寿资产-稳利ESG主题精选”、“国寿资产-稳健绿色中短债”两款特色鲜明的ESG主题投资产品,推出国寿资产-ESG碳中和增强产品,以有效的主题产品方式开动绿色投资“新引擎”。

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

2020年9月,中国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ESG的理念内核不谋而合。低碳减排、节能环保成为社会共识,从绿色销售、绿色运营,再到绿色办公及绿色生活,强化节能减排要求、加强能源结构调整、转型低碳绿色生活,ESG理念贯穿了企业生产生活的多个环节。当前,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无纸化办公等等都是企业可采取的有效手段。

据财经网了解,H&M力求实现所设立的H&M中国可再生能源目标,2022年第二季度,H&M集团中国区生产办公室已促成171家供应商在集团采购项目中购买了17.7495万兆瓦时的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REC;包含供应商和其他品牌合作所采购的IREC)。其中,供应商数量占集团中国区459家供应商总量的37%。集团成功从两家供应商处以低于市场价共购入16.6995万兆瓦时的IREC。在中国,H&M共有101家供应商安装了屋顶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从中直接生产8.6385万兆瓦时绿电。

花王(中国)方面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花王(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原单位指数)比2010年降低了68%;用水量(原单位指数)比2010年降低了83%;花王(中国)的所有工厂均实现了100%使用可再生电力。而在减少废弃物方面,花王(中国)家庭品生产工厂的循环利用率从2019年的83%,到2021年已经提升至95%,废弃物循环利用率逐年提高。并通过进一步的技术革新和不断的改善,持续推进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

数字科技的发展,大大减少了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零碳生态理念指引下,长沙银行不断深化绿色运营,大力推动绿色办公、数字化建设、节能降耗,宣传绿色低碳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目前,该行正形成"智能柜台、移动PAD、视频云柜"智能+移动+远程的有效互补、协同服务的网点新格局,涵盖110多种自助交易场景,替代原窗90%以上的对客交易量,持续打造低碳运营服务模式。

中国太平也在倡导节能减排,推进绿色运营,在全系统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自觉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太保亦在推行电子保单、电子发票、电子签名,提升无纸化水平,上述做法在险企中日趋流行。

各抒所长高质量服务社会发展

对社会的贡献,是考量企业ESG发展程度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当下,普惠让利,支持实体是银行业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多家银行曾公开表示,将牢牢把握金融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主业,专业经营,稳步实施差异化的经营策略,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近日,包括国有六大行在内的多家上市银行以及头部险企相继发布公告,披露了其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果与做法。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贷款较年初增加超9.53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贷款增加均超2万亿元,中国银行贷款增加近1.7万亿元,邮储银行与交通银行的贷款增加数据分别为近7000亿元与近6500亿元。

据悉,上述增量贷款主要用于或者投向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制造业等领域。银行通过提高信贷资金精准直达性,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广泛惠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客户等普惠金融群体。

在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方面,农业银行表示,着力在粮食安全、农产品稳产保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进行信贷投放,县域新增贷款增速明显。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坚守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各大保险机构则通过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优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

中国平安表示,截至2022年9月末,综合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累计投入逾5.9万亿元人民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覆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项目,护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

中国人寿介绍,今年以来,本公司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力度。截至2022年9月30日,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超过人民币3.3万亿元。

中国人保披露,在服务绿色环保方面,积极贯彻“双碳”战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及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对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融资服务,截至9月30日,投资服务国家战略合计超过1万亿元。

当前,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企业积极履行责任,投身服务社会的大潮中。在武汉抗疫、河南洪灾、雅安地震中,均能看见H&M出人出力,积极捐赠物资的身影。此外,H&M自2010年起,便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合作。目前,H&M正在资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开展的“安全引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WASH)”项目,致力于营造健康安全的学校环境,保护儿童远离疾病、虐待和歧视。

由蒙牛牵头建设的中国乳业产业园,旨在通过发挥呼和浩特的优势,整合全球资源、融合相关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的通力协作,助力“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2021年,中国乳业产业园开工奠基,并于年底顺利投产八期项目,在产业园建设带动下,内蒙古自治区已有8座牧场先后投产运营,直接和间接吸纳带动农牧民3.1万人就业增收。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ESG体系的建立、各类企业在ESG领域的探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与机制保障、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公司内部的治理监管、风险合规与压力测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员工福利等各个角度持续发力。然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ESG建设在各类企业的顶层战略中已颇具分量,未来的ESG道路上有望愈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