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畅销书作者里夫金:必须重新审视人类治理概念和经济管理方式

来源:《财经》新媒体 2022-12-18 15:55:58

12月18日,在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财通汇联合主办的“《财经》年会2023:预测与战略”上,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韧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Jeremy Rifkin(杰里米·里夫金)分享了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对其观点进行了点评。

1

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韧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Jeremy Rifkin(杰里米·里夫金)

杰里米·里夫金提到,气候正在变暖且还会继续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声明表示,全球升温将超过1.5摄氏度的红线。人类将会看到升温达到2度,甚至2.3度及以上。这意味着,即使减缓气候变化并把碳排放降低到接近零排放,世界依然回不到过去。由于全球变暖,地球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吸收地面的水分就会增加7%。这使水汽在云层中越来越集中,进而导致更猛烈、极端、无法控制的降水。目前,人类已经把地球带到了灭绝的边缘。

而全球气候变化等事件的背后是人类现在的时间观与空间观。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现在的时间观是效率,空间观则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价值,这些把人类带到了灭绝的边缘。如果承认这一点,就不得不想出一套全新的“剧本”:必须重新思考人类的治理概念;必须重新审视管理经济的方式;必须寻找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必须重新思考孩子的教育;甚至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存在的意义。

朱民表示,杰里米·里夫金讨论的是气候变化的问题,他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气候正在持续变暖,地球温度升高水循环失控,导致未来百年之内地球大部分的地区都没有办法居住。

在朱民看来,杰里米·里夫金把气候变化提高到文明和哲学的概念水平,是很有意思的讨论。人类所有的世界观基本假设、理念、实践和政策都是基于“人类应该主宰自然”这一命题。这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基本命题,也是西方文明最基础的认识。工业革命给人类巨大的能量和物质力量,人可以操控和管理自然,所以把自然看成被人利用和主宰的对象。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也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同时,也带到了生物大灭绝的边缘。因此,人们必须重新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理念以及经济管理等。

对于杰里米·里夫提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朱民则表示,时间观就是效率第一、空间观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价值。在这两个维度下,人类就是不断地去开发自然、不断地拿到资源,然后不断地提高效率,最后把人类带到了面临灭绝的境地。因此,这个思维方式必须要改变,西方的思维方式现在看来文明是遇到了挑战,而东方文明一直推崇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今天很有借鉴意义。人和自然是一体,人类并不超越自然之外,这样想的话,人们就会改变发展经济的方式,就会改变思维方式,就会改变时间观和空间观。

以下为里夫金发言实录:

里夫金:今天要探讨一个沉重的话题——气候正在变暖且还会继续变暖。正在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声明表示,全球升温将超过1.5摄氏度的红线。人类将会看到升温达到2度,甚至2.3度及以上。这意味着即使减缓气候变化并把碳排放降低到接近零排放,世界依然回不到过去。

这主要由于全球变暖,地球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吸收地面的水分就会增加7%。这使水汽在云层中越来越集中,进而导致更猛烈、极端、无法控制的降水,比如北极和南极的融化;春季洪水泛滥;夏季出现干旱、热浪和风暴;秋季出现飓风和台风。这是一个失控的水循环。地球的四大圈层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前提。第一个是最关键的水圈,包括各种水体。水圈会影响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土壤、植物、树木和动物;水圈也会影响大气圈,因为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气来自水中的浮游植物;水圈也影响着生物圈。所以地球是一个水球,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类已经把这个星球带到了灭绝的边缘。

有科学家指出,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阶段,但这个警告根本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上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发生在6500万年前,而现在的科学家则认为,地球温度升高和水循环失控,将可能导致在未来百年内地球大部分地区都无法居住。

人类如何走到这个地步的?从西方文明的第一本书《亚伯拉罕圣经创世记》中可以寻找到答案。在创世纪中,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我把你逐出伊甸园是因为你违反了我的命令。你偷吃了知识树上的苹果,所以我要驱逐你,但我要给你一个礼物。”上帝对亚当说,“我要让你成为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的主人,你将统治地球上的一切。”而这个天命跨越了所有世代和时期,在过去2个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达到顶峰。实际上,其中包含一个潜台词是,人类所有的世界观、基本假设、理念、实践、政策都是基于人类应该主宰自然这一西方文明思想。正是这样的想法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把人类带到生物大灭绝的边缘。

这一潜台词之所以不可言说是因为如果承认这一点,就不得不想出一套全新的“剧本”:必须重新思考人类的治理概念;必须重新审视管理经济的方式;必须寻找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必须重新思考孩子的教育;甚至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存在的意义。

尽管这些是令人兴奋的话题,但实际发生的是,人类将不得不面对进步时代的终结。欧洲、中国、美国等地方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以前的商界一直在谈论发展,但现在这种话题非常少见了,而他们现在谈论的是一种新趋势:韧性。人类正在见证进步时代的终结,正在看到韧性时代的兴起。这是一个理解生命的全新趋势。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思考。因为一个社会看待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决定了它的经济、治理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现代人的时间观是效率,这非常奇怪。这是一个新想法,并非在整个历史中一直如此。在智人进化的200,000年来,人类的时间观一直是适应性。换句话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它们的身体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生物钟。这些生物钟跟随地球自转的昼夜节律与绕太阳公转的四季节律。也就是,每个物种的生物钟都跟随着地球的节律。

人类物种已经存在了大约200,000年。智人是最年轻的哺乳动物。在95%的时间里,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生活,时刻适应着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变化。因此,人类的时间观是;预测并适应整个星球不断地变化。但在10000年前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定居下来后,更新世结束,新的时代全新世开始了。与冰河时代不同,全新世气候温和。冰河时代先是长期的冰冻然后是短暂的融化,紧接着又是长期的冰冻然后再短暂的融化。而在过去的一万年里,地球有非常好的气候,这改变了人类在地球的生存方式。200, 000年以来,人类适应了大自然不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节律。不再觅食和狩猎,虽然人类的生物学设计非常适合觅食和狩猎。人类进入了定居农业、发明了巴氏杀菌、发展了伟大的水利文明,一路进步到工业时代。这时改变发生了。

200,000年以来,人类像其他物种一样追随自然的变化,现在人类逆转路线。在过去10000年的宜人气候中,人类从农业文明一直发展到工业革命。人类驯服自然并迫使自然适应人类。

在过去的200年里,时间观与空间观是效率。现在的时间观是效率而不是适应。对地球的开采越来越多,对水圈、岩石圈、土壤、植物、动物、大气、氧气、生物圈的开发越来越多。在更短的时间间隔内以更快的速度攫取地球的资源。这样可创造更多的财富,让大自然来适应人类,但这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自然资源正在被耗尽。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空间都被认为是全球共有的。包括水,土壤,植物,树木等,治理和经济是围绕这一共有理念而行使的。大约10000年前,随着伟大的水利文明的出现,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工业时代的变化更大。

有一种非常奇怪的自然观。17世纪英国伟大的政治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大自然的资源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被放在那里,只有将人力投入其中并创造资本时,资源才会变得有价值。所以人类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开发大自然从而增加价值,这条路随着进步时代的终结而走到了尽头。

人类所做的是在更短的时间内攫取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有统计数据显示,人类仅占地球总生物量的占比不到1%,但消耗了整个地球净初级生产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24%的能量。到2040年,人类将消耗这一净初级生产能量的44%,只剩下大约一半给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这是非常不合理。

现在的时间观是效率,空间观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价值,这些把人类带到了灭绝的边缘。工业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化石燃料,改变的还有时间观和空间观。

Z世代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正在做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在周五放学后,他们进行和平的抗议活动。有143个国家的学生们都呼吁应对气候紧急情况。这些抗议活动与历史上的任何抗议活动不同。过去,人类因各种不满、部落宗教、意识形态等进行抗议。但这次抗议是第一次人类将自己视为一个物种进行抗议,人类物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抗议者将自己视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因为他们看到其他物种正在濒临灭绝。“人类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的想法是一个认识巨大的转变。这改变了人类看待与地球关系的方式,将影响人类未来的道路。

观察今天的时代会看到效率与生产力是第一要务。人们用生产力来衡量投入产出。但问题是大自然并不讲究效率,大自然不关心生产力,它喜欢冗余。如果学过生态学或者在农场工作过就会发现大自然鼓励冗余,如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单一栽培并且只栽培几种类型,当有气候事件或其他事件发生,人类将无法抵御,这是因为没有韧性来承受它。

所以大自然越冗余,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越大、越有韧劲。在自然界中,所有物种都相互适应,这无关效率,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

我在欧盟工作了20多年,曾是欧盟委员会四任主席和很多国家元首的顾问。在罗马诺·普罗迪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时,人类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他说人类应该停下来研究下历史上大规模的经济模式转变是如何发生。如果人类知道它们是如何发生,人类可能会得到启发找到应对这一生存危机的办法。也许人类可找到另一条道路,另一种叙述,另一种发展方式,让人类能生存下来并以一种新的方式恢复地球的生态系统。

回顾人类文明会发现,所有主要的经济学模式转变都是基于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转型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人类引入的各种技术,同时它指的是更基本的东西。每一次改变人类经济模式的基础设施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伴随新的交流方式,新能源和新的交通运输模式。当新技术汇聚在一起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改变了使用能源的方式、交通运输的方式等时,它将允许更多的人聚集在更大的社会有机体中,互相沟通、推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治理,并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生存下来。这个说法并不奇怪,因为每个细胞、每个器官、每个有机体都需要相同的东西。每个物种身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必须有一种交流方式。

它必须有能量才能生存,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性才能维持自身。和其他物种一样,人类都有膜,允许内部和外部交换。对人类而言,它是皮肤,对某些物种来说是外壳。如果愿意也可以把人类文明中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看成一个半透膜,人类可以在其中抚养孩子,存储资源等。

如英国在19世纪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在通讯领域进行了革命。不再使用德国人的手工印刷机,蒸汽动力印刷机更快。这允许为新的公立学校印制大量书籍。此外还出现了叫做报纸和杂志的新东西。这是一场通信革命。后来英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建立了电报系统,让人类变得更有效率,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后他们改变了攫取能源的方式,因为他们不再依赖砍伐森林作燃料。他们以煤炭为能源,把煤放进蒸汽机里,并将蒸汽机放在火车里。这种通信、能源、运输和基础设施的变革,导致了密集的城市社区、国家市场的出现,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股份制公司和资本主义的出现。

接下来,美国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了20世纪的通讯、能源、交通、物流。贝尔发明了电话。电话把国家连接在了一起,最终连接了世界,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后来德州发现了石油,人类不再需要煤了,德州石油更便宜。石油成了人类的能源。最后是运输方面,亨利福特推出了t4汽车。从汽车开始有了内陆水运,然后是海运、航空运输。这使人类从国家市场走向全球化并且出现了世界银行、IMF、联合国等全球机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2008年7月达到顶峰,当时石油达到每桶147美元,紧接着全球经济停摆。因为化石燃料是当时全球经济的基础。所以当石油价格超过每桶80美元时,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了,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货膨胀。防腐剂、食品添加剂、医药产品、包装材料、建筑等产品都基于化石燃料,所以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工业时代走向了终结。各大全球公司都开始在经济边际领域感受到变化。这时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趋势。这样的一种新的治理手段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欧盟以及各国领导层努力研究这些问题,他们注意到了这些变化。从增长到繁荣的转变,不是衰退,而是繁荣。看到了从金融资本向生态资本的转变,从生产力到再生力的转变,再生力是一个生物学和生态系统术语,从追求国内生产总值转向追求生活质量指标,从过度消费转向生态管理,这也是中国所说的优质生活。

商业正在从负外部性转向循环性,正在从线性过程转向控制论过程,从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济到横向的规模经济。正在从企业集团转变为敏捷型中小企业,它们能在世界各地的流动平台和合作社中相互连接。正在从知识产权转向知识共享;正在从零和游戏转向网络效应;正在从全球化转向全球本地化。最后,正在从地缘政治转向生物圈政治。

所有这些在商业界,在治理中已经开始在边缘领域试探。这种全新的经济活动的路径,与人类在短暂的工业时代所知的方法完全不同。

西方世界观来自亚伯拉罕圣经,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你们将统治整个地球。这个观点已经把世界推到灭绝的边缘。但东方宗教、东方哲学则截然不同。儒家哲学或者道教、佛教以及印度教等宗教,对文明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哲学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就是自然。

所以这些哲学没有区分文明和自然。所有的东方哲学都与西方宗教有不同的观点,并且仍然存在于文化DNA中。这不是意味着东方没有接受一些西方文化,东方在20世纪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但东方哲学仍然存在于中国文化DNA中,人类与地球万物是一种共生关系,这是中国人优势。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曾和中国的很多商业领袖和政府领导会过面。中国在几年前说过,中国未来的一切发展都必须做到与自然和谐。没有其他国家这样承诺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这将对人类组织经济的方式、管理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习近平主席几年前写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到,我们的所有未来都必须围绕,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主旨,我们必须适应自然,而不是让自然适应我们。

这是一份非同寻常的政治纲领,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读到它。因为它给了人类新的希望,一个改变的可能。不是要让自然适应人类并将人类带向灭绝,而是人类要再次学会适应自然。

但与祖先不同的是,现在发展的更完备。在韧性时代,会有很多东西发生变化,比如传统科学、西方科学。弗朗西斯•培根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鼻祖,培根说过一句名言,地球为人而存在,而不是相反。他说人类要动摇地球,驯服它为人类服务。于是人类这几百年的科学进步和发展,全是以征服地球为基础,也正是这种方法论把人类带到了灭绝的边缘。但是现在有一种对科学的新理解,同时出现在了东西方,这一理解为人类做出改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基于适应自然而不是让自然适应人类这一理念,被称之为复杂适应性社会生态系统模型。人们需要把所有的学科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必须摆脱思维孤岛,进行跨学科思考,寻找方法来理解这个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把地球当作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体来研究,并使用这种复杂的自适应模型,来预测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是为了支配它们,而是在它们发生时适应它们。

这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发展的全新方向。东方世界为此做出了贡献,欧洲也一道做出了贡献。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一直有少部分人在这样思考。如果研究启蒙时代,会看到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如格尔塔和叔本华,他们也相信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在西方并不只有超然统治世界观。

值得称赞的是,欧洲也创造了生态和科学的概念。并且在20世纪萌发了强有力的绿色运动。所以西方和东方可能会走到一起。中国也有一点优势。因为中国文化DNA推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中国的宗教和哲学在科学上是正确的。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创建了人类微生物群落的新项目。他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不是一个比喻,人类确实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西方世界,人们从小就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有一个自我。自然与人是分离的,人们利用自然来维持个人的生存。这个新项目表明人们还不了解人类。人类不是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能进入人类的身体一段时间,然后又离开。水是来自水圈,元素来自岩石圈,氧气来自大气,被包裹在原子和分子中,在器官中组成人类的细胞,然后它又去别的地方,人类的身体就是半透膜。

事实证明,随着这些细胞来来去去,人类的身体一直在更替。一个成人的身体实际上只有10岁左右。除了人类的眼睛、晶状体、大脑中的一些细胞和牙齿中的磷以外,一切都在更替。人成年骨骼大约每10年更换一次。大约每365天更换一次肝脏。每个月更换一次胃细胞。

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发现,人体内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生物,人们对它们一无所知。比如变形杆菌、古细菌、真菌、细菌以及病毒,这些数以万亿计的物种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人体细胞的大部分。而人类体内的大部分细胞都不属于人类,它们属于其他生物,NIH发现它们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

更加奇怪的是,人类自己的细胞中有20,000个基因。但人类体内还有数百万不属于人类的基因。然后人类就有了我之前提到的生物钟。器官、组织的所有细胞,它们不断地跟随地球的自转、四季的节律而变化。

此外,生物电场,地球的电磁场也影响DNA的排列方式。这表明人类并不是超然于大自然之外。人类不是在对抗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回归野生化,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将改变人类发展经济的方式。即以一种精巧的方式适应自然。人类是地球的一部分。

这是个非常令人欣慰的理念,因为人类不再害怕地球回归野生化。不再躲在室内把自己封闭在虚拟世界中;不再远离自然世界并使它服从人类。这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并不是不能有虚拟世界,而是会需要它们;因为有时人类会在户外,但当发生气候事件时人类会在室内。有时人类喜欢到处移动,有时人类会更喜欢安定下来。

总的来说,人们需要一代人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而这应该从教育开始。人们发现孩子在出生时,他们的神经回路已经具有共情功能,不仅会和照顾他们的人共情,还会和他们的动物伙伴共情。当小婴儿开始四处爬并发现其他生命形式时,他们看到这些动物就像看到自己一样,他发现它们也是活的。所以当人们研究婴儿做梦时发现,2岁、3岁、4岁的小孩,60%的梦是关于动物的,通常是动物幼崽。

但当孩子们上学后,他们却被教导大自然和人类是分离的,它只是各种顺从的资源,经济利用它们创造金融资本。人类需要一个教育系统,教育人类关于生态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这就是中国现在所说的生态文明。今年九月,中国生态保护机关以及其他16个机构宣布了一项中国的适应和复原计划。这也涉及治理。这就是说,学校必须有跨学科教学,部分教学必须在大自然进行,所以教室既要有室内也要有室外的,必须向年轻人介绍他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而不是恐惧自然或只通过屏幕来了解它。因此学生可以学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人体的内部生态系统,以及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内的生态系统。这需要延伸神经回路中的同理心。所以共情是一件奇怪的事。它是人类神经回路的基础。它主导了人类与他人的关系。

历史上,同理心延伸然后崩溃,再延伸然后又崩溃。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对动物也产生了共情。这是人类所说的亲生物意识。这是一个好迹象,因为将不再害怕自然世界,人类将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著名的史密森学会做了一项令人鼓舞的研究。他们想研究人类在过去二十多万年里是如何生存的。但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存在超过八十万年了。

以前的说法是古人类靠两条腿走出非洲大裂谷,他们没有皮毛,没有强大的力量,但他们在世界各地迁移,因为当时的气候适宜。史密森学会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仔细回看和研究。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新的发现令人鼓舞。他们说,从八十万年前原始人出现到成为智人的这段时间,气候发生了和今天一样的巨大变化。平均来说,冰河时代有整整十万年。大概又融化了一万年,又是十万年的冰河时代,然后又是一万年的融化。自人类出现以来,这种情况持续了八十万年。所以他们发现,人类是除了细菌和病毒之外适应性最强的物种。

因为人类有很强的大脑和语言功能,所以人类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并把知识传递给后代。而且人类可以学习如何借助语言展开合作和集体行动。这个研究表明,将迎来艰难时期,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经济、治理、教育等等一切。

有一件事情中国正在做,美国正在做,但欧洲还没有。那就是人类必须扩大治理的范畴。民族国家不会消失,地区不会消失,城市不会消失。但当气候事件发生时,它的影响将超出政治边界。遇到干旱、洪水或野火时,它会跨越国界甚至大陆边界。所以必须开始跨生态系统进行组织。政治实体应该开始相互接触,探讨在这个韧性时代的计划、救援以及复原方案。

现在,在我的国家西北部的五个州以及加拿大部分省已进行跨国界的生物区域治理。而北美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占世界20%的淡水。美国的八个州、加拿大的两个省都处于生物区域治理中。这是治理的拓展并不受边界的限制。生态文明将是下一个历史时代的主题。

亚洲的哲学和宗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可以给西方一些启发。西方也做出了一些贡献。比如生态学方面。如果每个国家都能互相关注,在同一个大陆的欧洲和中国、美国、各发展中国家,

人类必须共享一个生物圈世界。太阳能和风能是人类的基本能源,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们。但也必须共享它们。因为太阳照耀全世界。风也不只在一个地方刮。

正如习主席所说,人类要创建一个全球能源互联网。他在(2015年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说要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且中国也将数字丝绸之路将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续。人类必须摆脱旧的地缘政治竞争方式。必须开始朝着更面向生态的方向发展。

再次关注地球,关注彼此。必须扩展人类的同理心,关心彼此以及其他生命。这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荣,是人类创建生态文明的方式,这是一个新的方向。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发挥带头作用,成为先行者。同时,希望欧洲也能如此,希望我的国家能和这两个区域一道,帮助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拥抱自然拥抱宇宙。目前人类还没有在其他星球发现有生命存在,所以必须确保人类能生存繁衍下去。让人类和所有其他物种可以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生存下去。

以下为朱民点评实录:

朱民:杰里米·里夫金讨论的是气候变化的问题,他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气候正在持续变暖。地球温度升高、水循环失控,导致未来百年之内地球大部分的地区都没有办法居住,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

里夫金把气候变化提高到文明和哲学的概念水平来讨论。他提出,人类所有的世界观基本假设、理念、实践和政策都是基于人类应该主宰自然命题。这是工业革命以来基本的命题,也是西方文明最基础的认识。因为工业革命给人类巨大的能量和物质力量,人可以操控和管理自然,把自然看成了被人利用和主宰的对象。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为人类文明带来了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生物大灭绝的边缘。现在,气候变化形势变得很危险,所以必须重新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理念以及经济管理的思考方式等。

他说,人要主宰自然的工业文明的理念下,人们的时间观是效率第一,空间观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价值,在这两个维度下,人类就是不断地去开发自然、不断地拿到资源,然后不断地提高效率,最后把今天带到了这样气候变化中,面临灭绝的境地。

因此,这个思维方式必须要改变。杰里米·里夫金认为,西方的思维方式现在看来文明是遇到了挑战,在一个新的时代;东方的文明它主要一直是讲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一个不同的哲学方式,在今天很有借鉴意义。东方哲学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因为密不可分。他还以人身体的分子基因DNA结构为例,解释自然过程。

杰里米·里夫金也提到,他几年前读过习近平主席写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那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我们未来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自然,而不是让自然适应我们。”他是非常同意的这篇文章的观点。

人和自然是一体,人类并不超越自然之外,这样想的话,人们就会改变发展经济的方式、改变思维方式、改变时间观和空间观。所以他提出,韧劲在今天变得特别重要,今天这个时间已经不是单纯的追求效率、追求扩展,韧劲变得特别重要。

所以他的结论是,人们必须重新认识经济,重新认识管理,重新认识政府的功能,重新认识治理,他的“生态文明将是下一个历史时代的主题”,这个结论非常精彩。人类正在从一个工业文明走向一个生态文明,这个也已经被越来越多世界的各界接纳且成为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再往前走一点看看我国的“碳中和”。最近,一直在做碳中和有关的研究,几天前,我、刘世锦、张勇生、李俊峰、赫本等7个人组成小组写的关于“中国2060碳中和政策框架的研究报告”,一些想法与杰里米·里夫金高度概括的关于气候变化是一致的。

关于“双碳”,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源转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的外部负效应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式根本的范式变化。以前。总是把碳中和看成是经济学的外部负成本,因为产生了污染,要把负成本拿到生产方程里帮助内部消化,因为它增加了成本,大家都不太愿意这么做,所以碳排放封碳是个负担。

但从《巴黎协定》到格拉斯哥会议,再到最近的埃及会议,经过了讨论已逐渐形成共识,它不但是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行为、社会组织、价值观念,也是一个关于整个发展理由,发展方式的根本概念的范式变革。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特别重要的一部分。GDP不再是一个简单衡量发展的标准,因为GDP只是物质产出,而现在还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健康、和谐以及全球多方面、多维度,这些被称为人类福祉。碳中和会带来整个发展范式变化,过去工业革命正在走向一个生态文明,这是一个重大而巨大的转变。

研究碳中和时,2021年习主席在联合国上做了郑重的承诺,对中国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整个排放已超过了100亿吨。

与此同时,我国GDP能源效率很低,是世界平均水平1.5倍,这说明我国效率还是不够,而能源结构里边煤占58%,转换的任务是非常艰巨。

与此同时,地缘广阔,各个地方有的有资源,有的没资源,转换GDP水平不一样,转换的水平和要求也不一样。特别是我国和世界比,欧洲从1990年就碳达峰了,然后到2050年有60年的还款的周期,我国是30年达峰,60年中和,所以只有30年,整个转型改革的曲线斜率是非常大的,表明结构变化是巨大的。欧洲现在整个结构都是已经在服务业了,包括美国,它经济结构比较轻能源消耗水平就比较低,而还是一个工业结构为主,还在增长,欧洲和美国现在整个经济增长1.5-2%左右,而我国还要保持中度比较强劲增长,到2060年GDP要翻两倍。实际上,我国能源消耗还会上升,但是都会变成清洁能源电力。

这意味着,整个达峰、中和对中国的挑战是巨大的,它规模巨大、速度很大,结构庞大。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优势和条件,如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经济学称为“成变成本不是很高”。在美国,1000个人已经有840辆车,欧洲和日本也达到450辆左右,但我国只有180辆。而他们把800辆汽油车转变成电动车,而我国只需要把170多辆车转化为电动车,可以直接跳入电动车,这也是我国后发追赶的优势。

与此同时,我国市场大、增长速度快,这提高了新能源和绿色产品的市场,也推动科技创新,这是我国很大的优势。中强度的增长带来了能耗消耗,但也带来了扩大的市场和总需求的变化。这对未来绿色发展影响很大,也很有帮助。而且我国也有经过了十多年绿色的发展,特别在数字基础上,还是5G、大数据等。

我国科技数字化走得很前面,绿色科技层面已出现领先世界有竞争力的新产业,如电动车、光伏,我国今天光伏的成本已经达到每度电成本在世界领先,而且全球的光伏制造业产能中国占91%,从硅片到组件再到电池等,全球15大最大的风力发电制造商中国占了10家,我国新兴的企业正在兴起。

这也是我国的条件,制度与顶层设计优势。从2021年以来,从1+N政策框架下达以来,我国碳中和推进很快,当能源危机引发全球对碳中和进展犹豫时,中国进展很快。中国今年光伏装机能量涨了1倍,增长了107%;欧洲增了60%;美国是-7%;美国不让进口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又不能生产,所以就落下来了。

我国过去40年创造了奇迹,1978年人均GDP只有178美元,现在已达到12000美元,这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总体而言,这是追赶工业革命的追赶模式,还是沿用工业革命的方式,面对未来的生态文明“双碳”,中国和世界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国有机会换道超车与世界并肩前进,引领世界碳中和的发生,再创中国下一个辉煌的40年。

中央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其实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构建人和自然生态和谐的现代化。而“2060”和“中国式现代化”时间上也有相关性,所以我觉得在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双碳也是为中国走向生态文明,走向世界的前沿,同时也给世界贡献中国的经验和中国的能量一个巨大的机会,也是给中国再创40年辉煌的一个主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