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大健康产业需要创新精神,呼吁关注mRNA疫苗新技术投资

来源:财经网 2023-05-23 13:16:30

5月22日上午,由广州实验室主办,香港中文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协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会上表示,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开始,至今已有7次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平均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人类与病毒的厮杀从未停止,只有防住、稳住疫情,才能更好地发展抗病毒治疗。

(图: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

(图: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

纵观未来,会不会产生一个新的冠状病毒?对此,高福表示,“毫无疑问,肯定会。”他指出,生物医药产业、临床诊断治疗、药物及疫苗开发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策略,高福认为应该坚持问题、需求和目标导向,并用结果说话,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树立起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高福提出,投资基础科学研究能够带来较大的实惠。他呼吁人们关注mRNA疫苗投资。“一个好的疫苗要做到安全、有效、可控。整体看来,mRNA疫苗是有效的,mRNA类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mRNA疫苗在遗传性疾病、肿瘤疾病和各种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高福谈到。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尊敬的王省长、钟院士、徐院士,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与各位分享我对科学、技术、工程的理解。新冠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这些机遇又给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

首先,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半的时间,内地和香港地区的新增新冠感染者数量都有明显增加,这是新冠带来的挑战所在。但人类不能只看到危机,还要看到它的机遇。

针对后新冠时代,我创造了两个中英文词汇,分别是恐冠症(Coronophobia)和轻冠症(Mild Coronavirus)。时至今日,我依然呼吁人们,既然新冠仍然存在,那我们就必须重视对它的诊断和治疗。当前,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抗病毒手段。尤为重要的一点是,防住、稳住疫情是最基本的,在疫情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抗病毒治疗。

通过准确落实“动态清零”总方针,我国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的成功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对此充满信心。最近我去了西班牙、英国、瑞士等国家,见到了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充分肯定。

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角度,第三方测试公司在病毒发现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健康产业的发展会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以基因测序、PCR检测为代表的基因检测技术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年底,有3家测序公司在医院一些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样本里面找到了冠状病毒序列。而后,随着国家疾控中心和多家机构介入、多家单位联合,基因组很快被拿到,推进了后续生物医药产业与技术的发展。

Sydney Brenner曾经说过,“科学进步第一依赖技术的推动”。今天,CDC分离病毒,全国其他各个机构全基因图测序,再由CDC分享PCR序列,这一系列工作背后就是技术。

正如Sydney Brenner所言,“第二步非常重要的就是科学发现”。从新冠疫情发现初期,CDC就安排冠状病毒专家开始进入实验室,并按照冠状病毒来分离,我们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克服冠状病毒难以分离的困难。在此,我想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支撑与科学发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新一轮科学发现,从而实现技术进步并推动社会发展。

应对新冠疫情,中国疫情防控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求真,意味着依靠科学基础;务实,则意味着强有力的行政决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与指挥下,公众积极理解并参与其中,中国健康产业也快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以口罩生产为代表的中国产业在疫情中体现出了高度的灵活性与韧性。

纵观未来,会不会产生一个新的冠状病毒?毫无疑问,肯定会。人类在1918年大流感中牺牲了2500-5000万人,而据今日全球统计,由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不足1000万人,但人类与病毒的厮杀从未停止。今年5月,世卫组织先后宣布新冠疫情与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开始,至今已有7次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平均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因此,生物医药产业、临床诊断治疗、药物及疫苗开发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回顾人类所认知的冠状病毒,已经有约7+2种冠状病毒感染人类,因此需要坚持对病毒进行科学溯源。新冠病毒到底从何而来?全球都在努力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答案,科学需要时间。

从此次疫情中,人类应该学到什么?我经常提到两个词汇:Tolerance和Resilience。我们应该更加包容、更有韧性,只有这样,人类与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如何发展大健康产业?我认为应该坚持问题、需求和目标导向,并用结果说话。科学无国界,科学应当是全球共享的,教育与技术则应为国家服务。科学求异、技术求同,工程和医学则要求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起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投资基础科学研究能给我们带来较大实惠。举例而言,我领导的中国科学微生物研究所团队日常做基础研究,专门研究病毒跨种传播,研究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感染机制。由于我们一直在研究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可以通过蛋白质化学实验室,将蛋白做成治疗用的抗体、预防用的疫苗。

从科学到商品,大概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想法、假说、实验、概念、论文。论文是科研工作人员和同行进行交流的平台,经过小同行评议、大同行检验,能够判断出想法的科学性。如果想法有应用前景,就可以将其转化成技术。如果这一技术有望产品化,就可以拿出样品由公司介入,最后生产出产品。更为重要的是,产品最终要作为商品,经过市场检验和认可。

举例而言,有公司与我们合作亚单位蛋白疫苗,我们的设计理念是把受体结合阈RBD做成二聚体。这一想法发表在《CELL》上,《CELL》文章直接转化成疫苗,目前全球该疫苗的接种数量4.1亿剂以上。

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从禽流感到寨卡病毒,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基础研究平台。有任何感染发生,我们都能从患者的B细胞培养出单克隆抗体,我们是全球第一个分离出针对RBD单克隆抗体的实验室。而后我们与一家公司合作,将单克隆抗体转化为产品,在美国和欧洲的临床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众所周知,抗体很容易发生免疫逃逸,病毒有可能逃逸抗体,病毒就逃逸。我们当时的另一个想法是,能否找到两个不同表位的抗体。我们找到后,又把这两个抗体放到一起做成双特异性抗体,在澳大利亚临床试验的过程中,病毒发生了变异,这个双特异性抗体就因免疫逃逸而失去活性。但是我们的文章发表在《Science》,也有公司跟我们合作,这是一项很好的基础研究。

就第一方阵的新冠疫苗而言,疫苗的7种策略分别是:灭活疫苗、弱毒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众所周知,蛋白疫苗稳定、安全,而mRNA疫苗能够激发细胞免疫。如何把mRNA疫苗和蛋白疫苗联合起来?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对S蛋白基于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进行改造,让它帮助mRNA将打进去的S细胞分离出来。并形成新的病毒样颗粒,可谓一石二鸟。我认为,包括流感在内的各种疫苗,都会采用mRNA疫苗,最后由mRNA疫苗激发T细胞免疫和MTBAD免疫。

中国目前已经拥有灭活、腺病毒、重组、减毒流感等新冠疫苗,我呼吁大家关注mRNA疫苗投资。一个好的疫苗要做到安全、有效、可控。整体看来,mRNA疫苗是有效的,mRNA类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mRNA疫苗在遗传性疾病、肿瘤疾病和各种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对于中药产业,我认为中国应该把中医药产业发展起来。中医药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科研人员要抓住基础研究对中医药有所阐释。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三方三药”等药物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这背后也有扎实的科学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在讨论健康产业的当下,我们不要忘记发展绿色产业。环境保护能够为健康产业带来哪些商机?生产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和口罩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应该坚持问题、需求、和目标导向,结果说话;­­­­­坚持用尝试、用知识解决问题,向科学索求答案。“两弹一星”、高铁、疫苗,都是中国自主研发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典型案例。

最后,我呼吁大家关注生物伦理,伦理学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议题。罗素曾在1959年接受BBC采访时表示,“留给人类关注的两件事: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尊重道德”。我希望,在智慧方面,大家能够尊重事实;在道德方面,大家能够爱。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