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技术总裁助理石莹:科研创新要注重契合企业基因

来源:《财经》新媒体 2023-09-23 19:53:44

9月23日,由民革中央、广东省政协主办,东莞市人民政府、民革广东省委会承办的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东莞举行。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新业务孵化部总裁石莹在发言中表示,每个企业的创新发展都必须跟企业战略及目标保持一致,或者互为生态。

1

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新业务孵化部总裁石莹

石莹提醒,企业在科技成果转换落地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企业基因带来的影响。例如,有一些科研创新成果转换地非常快,落地就能成为爆品,但也有一些成果迟迟无法转换,这实际上是与企业的基因深度绑定的。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组织架构或投资策略,当出现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时,它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原来的模式。所以,在做科研创新时,一定要重视企业自身基因的影响。

以下为发言实录:

石莹:接下来我从企业的角度来分享一下我们企业在科创体系建设跟我们现代产业体系互相融合之间的一些思考跟我们的经验。

其实首先从企业的科创体系来讲,我们必须要跟现代产业体系做深度的融合,甚至要保持一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从更高层面上来审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对于企业来讲,我们最好各个企业的科创体系的创新,它最好能够来共同的促进跟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建设。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的思考,从各个企业的角度来讲,从现代体系的建设,它如何服务以及支撑好我们各个企业自己的一个科研的体系,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其实作为企业来讲,我们每个企业的创新跟发展,他必须跟自己企业的战略以及目标保持一致,或者互为生态。我其实并不是反对,有时候我们做一些异想天开的,或者说很广泛的一些想象跟科研,但事实上因为科研成果的转换跟落地,从0-1这个过程是非常难的。

这个其实上午也有各个老师也做了讲述,但实际上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更加需要我们在传统领域的一些优势,去扶持好我们在企业在自己新发展的这样的一些科研的成果,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一定要重视在科技成果转换落地的时候,企业的基因在里面造成的影响。其实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我们在科研科技创新研发之后的成果转换,非常地快,落地就能成为爆品。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也有一些成果迟迟无法转换,这个实际上是由于一家企业的基因所非常深度绑定的,每家企业其实由于自己的这种商业模式也好,然后我的创新体系,我的组织架构,我的投资策略其实都完全不一样,它都会围绕在自己已有的这样的一个产业模式进行发展。

所以说当你出现一种新的创新模式的时候,它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它原来这样一种方式。所以说我们在做科研创新或者科研创新的这样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我自己基因的方式。

第三个,我们一定要重视其实企业文化在我们科研创新里面很重要的这样的一个因素,这一点其实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一些成功的方法论,它会对我科研创新形成一种路径依赖。

我们经常说对于企业来讲,你现在这种创新模式,或者集团经济形势的原来这种发展方式,它并不适应你未来,其实可能多元化的小快灵的方式。

最后其实我们对企业来讲,或者说对于各个业务来讲,各个区域来讲,我们还要深度地去思考,其实各个新发展的这些技术,对于我们各个企业或者说对于我这个产业的影响,现在其实有非常多的这样一些新技术的发展,比如说人工智能技术也好,ChatGPT技术也好,包括早期的像区块链技术也好,这些技术我们应该深度的思考在我们自己的产业里面,它如何对我们的这部分,对我们的客户产生价值,这个部分其实也是非常的重要。

主持人(苏琦):接下来我问石莹一个问题,你刚才讲的我觉得很好,企业的基因企业的文化,但是结合晓忠总的这个行业,你会发现新能源汽车中国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就是因为好像我们是发动机基因不太行,我们好像在这个赛道上你要跟日本去PK的话,还要干很多年,索性我们另起炉灶,它有时候基因和固有的文化会成为一种负资产,你怎么平衡这个东西?

石莹:其实新能源汽车有一句话叫做弯道快才是真的快,直到谁不会踩油门,所以事实上其实中国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其实真正受制约的,有时候我们说是它一些基础理论的技术,因为更多的其实集成创新技术我就认为中国其实还是非常强的,但技术理论技术这块相对来讲没有那么的强,所以这块更多的需要我们跟产学研去做深度的整合。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其实现代产业体系它是有区域性的特征的,在这样的一个区域性特征的这么一个基础上,其实各个企业来讲,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其实更多的还是需要去跟学校,然后去跟研究所,尤其是就地的,因为就地的学校跟研究所,它其实大量的具有各种特征,具有就地化的这种特征去做整合创新,联合创新非常重要,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我们企业来讲,我觉得尤其是针对区域化的产业体系来讲,有时候我们更应该去创新来讲,我们更多的应该去建立一些区域性质的产业孵化基地跟产业园区,因为其实当你分散的去各个打仗的时候会非常难,但是当你把所有的些小型的小而微的这些创新体系,创新的这些成果创新的模式整合在一个园区,然后统一的做扶持跟支持以及做特征化的扶持跟支持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其实是无穷的。

最后一点其实从我的经验以及从我看到的角度来讲,其实生态环境对于企业创新或者对于现代产业体系产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以前讲现代化的生产,讲的叫分工,但我认为未来其实更多的是协同,协同讲的其实还不是协作,就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然后我们快速的做一个连接。但是协同化其实就意味着我上游的我要参与到下游的研发里面去,我下游的我同时也要参与到我的客户的一起的联合研发里面去。

就像刚才苏老师提到的就是汽车这个板块,甚至包括现在最火热的最近华为发布的新手机,其实华为都是深度的参与了它的供应商的这部分的研发跟体系的建设,所以才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苏琦):石总再问您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技术在进步,但中国的这些大学里面这些大学生这些人才,他们的奋斗的精神或者是那种比较出活或者是创新的力度,这是不是确实不如以前,您觉得还是说其实还是有很大潜力?

石莹:我认为潜力还是有很大的,但是其实努力还是很努力的。只不过我觉得现在因为现代产业体系分工越来越明确,方向越来越确定的情况下,它不像其实七八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整个社会相对来说不确定性很强,各种方向其实都是我们说各个方向都有大师的诞生,所以说那个时候其实用一句话说你做什么都是对的。

但现在其实因为当然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成熟之后,各个学生他更多的会功利性的考虑自己的未来,所以他其实努力在哪里呢?他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努力着我怎么找一个好工作,而不再是说我去做科研创新。所以这里其实从我的跟很多学校,包括很多老师的沟通情况来看,其实最好的一种模式还是由教育的导向性,这个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我们现在以拿学分作为你100%毕业的一个要素,或者说以写SCI论文作为一个毕业的要素,转变为到跟各个企业的合作,或者说科研成果的转换,以为核心的这样的一种毕业体系。

当然现在职业教育也慢慢起来了,但是从其实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现在我们也看到了,现在像各个知名的企业,比如说像腾讯,然后像华为,都在各个985学校开始共建这种班,然后提前把这种产业以及经营的方式,或者说研发落地的这种方式跟学校做提前的结合,这样的话这些学生其实可以更早的去介入这样的这种研发体系以及这样的管理体系。这样的话其实对于未来这样的,我们说学校的单纯的以这种方式,以教育作为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