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经走过了ESG理念普及、倡导的阶段,开始进入到如何实操的“深水区”。从2020年我国宣布“双碳”目标以来,资本市场将ESG纳入投资框架中,公募基金积极布局ESG,基金数量明显增多。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及市场投资热度,国内头部的私募基金及投资机构已经陆续设立ESG主题专项基金进行投资和相关行业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11月1日,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中金公司研究部量化及ESG首席分析师刘均伟做客《财经》杂志与读数一帜联合呈现的“《财经》ESG洞察”直播节目,两位嘉宾就ESG投资的迅猛发展、未来前景及挑战、ESG基金评价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针对当前ESG投资热度,施懿宸表明:“企业交出一份好的ESG成绩单,既体现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反映了资本市场中投资人对企业的要求。在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供应链正发生重构,企业想要在重构中竞争力更强,成为全球一流企业,那么ESG领域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ESG信息进入到投资流程的方式不同,刘均伟把ESG投资策略分为正负面筛选、ESG整合、主题投资和尽责管理四类,刘均伟认为,在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全球金融业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在投资中去考虑ESG的相关信息。
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ESG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不小的挑战。“批评ESG不会让情况更好,我们应该找出方法和机制去解决目前存在的逆ESG和漂绿等问题,而不是归咎于ESG理念不行或气候基金不对。”针对反ESG理念的投资,施懿宸表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长期趋势一定是往上的,短期的波动只是为了加深我们的共识,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继续往前走。
以下是本期“《财经》ESG洞察”直播的精彩观点:
建设金融强国,ESG大有可为
《读数一帜》:请教两位专家,对于刚刚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有关ESG领域的积极信号?
施懿宸:会议首次提出了“金融强国”概念。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就需要更多外资进到国内资本市场,对国内企业进行可持续价值投资。
外资到国内投资,除了关注相关政策,最重视的还是企业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去认为,企业要盈利,经济价值最重要。但从百年长青的企业来看,好的企业不仅要具备经济价值,同时还要具备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与价值投资的长期主义也是相吻合的。企业的ESG表现越好,价值越能体现出来。
要推进建设金融强国,让外资源源不绝地流到国内,我们的企业就必须在价值上体现出可持续性。企业交出一份好的ESG成绩单,既体现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反映了资本市场中投资人对企业的要求。在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供应链正发生重构,我们的企业要想在重构中竞争力更强,想要成为全球一流企业,那么ESG领域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本身是否合规、全球供应链重构等方面来讲,我们企业都必须把ESG做好,这也与我们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相契合。
刘均伟:首先,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我们观察到,近两年社会融资需求以及GDP增长来源等方面,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融资需求在快速下降,绿色部分占比则大幅上升,已经达到了30%-40%的增速,未来可能还会继续维持在20%-30%的增速。也就是说,绿色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不断上升的。
其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的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实际上都和ESG息息相关,对金融机构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都提出了要求,金融机构未来发展需要更加重视ESG。
所以我认为,ESG在资本市场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既符合国家双碳战略,也符合绿色金融、金融强国的导向。
ESG投资的发展与挑战
《读数一帜》:对于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而言,要如何在投资当中应用ESG?目前全球ESG投资达到了什么阶段,中国ESG投资的发展现状如何?
刘均伟:为了实现双碳转型,我们需要全方位的投入,不仅包括资本市场,也包括了银行信贷、保险以及其他相应的资金介入。
回到资本市场上来说,ESG会影响到我们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比如私募的股权基金以及公募的ESG相关基金和产品。以前的投资往往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去判断一家公司未来的成长性以及相应风险,从而做出投资决断。而在双碳目标以及全球金融业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就需要在投资中去考虑ESG的相关信息,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包括盈利情况、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等。因此,我们需要将ESG相关信息补充加入到我们整个投资流程里面。
由于ESG信息进入到投资流程的方式不同,我把ESG投资策略分为四类:
一是正负面筛选。简单来说,就是在投资中选择ESG评级更优秀的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
二是ESG整合。随着企业ESG信披越来越详细,我们可以把ESG相关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融入到对企业的估值和判断中。
三是主题投资。主题投资属于定性判断,例如在双碳背景下,对新能源等行业比较看好,就可以针对这类行业进行专门的投资。
四是尽责管理。我们做ESG投资的目的,是通过资金流动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希望企业把ESG理念融入到经营管理中。但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前面三种策略都不太能实现这个目的,所以投资机构会专门参与所投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帮助企业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就全球ESG投资发展情况而言,以公募产品为例,ESG相关产品规模在2021年达到顶峰,这两年有一些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全球目前大概有3.3万亿美元左右的ESG公募产品,其中欧盟和美国占比相对领先。
具体到中国ESG投资,中国ESG公募产品同样也是在2021年达到了最高值,近两年逐渐趋于平稳,当前总规模6000亿元左右。其中,主题投资规模占比更多,特别是与新能源相关的环境保护主题投资。
读数一帜 ,赞2
《读数一帜》:海外市场上,不仅有大规模的资金在探索ESG投资,还有反ESG理念的投资。如何看待海外关于ESG投资的两种立场?
施懿宸:如果有机会跟马斯克对话,我想问他认不认同气候变化是人类命运的共同问题?绿色发展转型的大势不可逆。
首先,批评ESG不会让情况变好。我们应该找出方法和机制去解决目前存在的逆ESG和漂绿等问题,而不是归咎于ESG理念不行或气候基金不对,这样做并不会更让地球更好。这也是为什么要做《中国大资管ESG实践白皮书》的原因,就是想试图为解决漂绿问题出一份力,让ESG标准更加透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其次,正如巴菲特别所说,这里面也有政治因素。我们都知道联合国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因为自身利益的关系使得一些目标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这17个目标的侧重也不同。事实上,一些国家可能还没脱贫,那你跟他谈气候变化是不是离这个国家太遥远了?所以当大家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不一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成都不一样,就会有不一致和冲突的地方。
经济学就是讲应然和实然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讲,ESG就是把一些负外部性放到规范性中去产生一些合规成本。即,我们要把这些负外部性,让使用者付费去产生新的外部成本。当然,有些企业负担不起的很高的成本,所以不可能所有企业都负担同样的ESG成本,因为它的阶段发展不同,规模不同,成本效益也不同。
所以,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虽然短期有一些波动,但长期趋势一定是往上的。这些短期的波动,是为了加深我们的共识,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继续往前走。
读数一帜 ,赞2
ESG投资能否获得超额收益?
《读数一帜》: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买ESG主题基金能够赚钱吗?
施懿宸:这里面存在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即ESG是否能产生超额收益,因为投资人肯定都是追求回报的,追求超额收益的。
前不久也有券商人士问我:ESG到底是不是定价因子?
从1965年到1996年,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被验证花了将近30年的数据和时间。坦白讲,如果要看ESG是不是定价因子,至少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验证,所以目前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目前我们基于数据库及学术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ESG抗系统性风险。在金融海啸的时候,ESG表现好的公司,股票回撤比较小。举例来说,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ESG因子是有效的,ESG基金比传统的非ESG基金表现更好,甚至打败了标普500。
面对非系统性风险,虽然学术界目前还没法给出答案,但ESG即使不是共同的定价因子,但在某个时间点的某个股票上,也是可能产生超额收益的。
如果ESG不谈情怀,单纯就能否带来超额收益而言,我认为这和timing(时机)、周期有关,受到相关政策以及产业驱动的影响。而就“quality”(优质)企业而言,懂行的基金经理是能够挑选出好的公司,并选择好的价格买入的,因为ESG能代表企业的“quality”。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ESG评级相同的企业,背后企业的“quality”不一定在同一水平。原则上,ESG真正表现比较好的公司,一是代表企业管理能力是比较强的,意味着企业不是为生存而战,有战略规划布局;二是代表员工满意度高,可以提升员工生产力。但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着只注重ESG评级的问题,只有洋洋洒洒的ESG信披报告,而没有把ESG理念和实践真正嵌入到产品、战略、运营流程以及生产流程当中。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重视ESG评级指标组成。由于一些企业采取的评级指标与其财务绩效有关,一些则无关,所以即使相同评级的企业,也需要你去了解背后的内生逻辑,才能为你带来超额收益。
《读数一帜》:我们发现同为ESG主题基金,持仓有着明显不同,收益率也出现明显分化。。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刘均伟:首先,从投资的角度,我更关心的是,在同一个行业,哪些公司的ESG做得更好,而不是关心A行业和B行业哪个更ESG。对于哪些行业ESG做的不好,或者说哪些行业是非ESG的,这个话题是有争论的。例如国内ESG基金重仓白酒股这个问题,海外认为白酒行业不够“ESG”,但国内不这么认为。
对于ESG基金业绩出现分化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两个基金,一个采用的是主题投资,例如聚焦光伏等新能源相关的产业上;另一个产品则是把ESG的因素或者因子作为投资考虑融入到投资决策过程。这种情况下,这两个产品的持仓肯定会有比较大差异,最后业绩出现差异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认为,ESG的基金有更细的分类,投资者如果把它们笼统放在一起去做比较,是不恰当的。
ESG基金到底有多“绿”?
《读数一帜》:很多ESG主题基金短期表现不佳,但长期仍有可能跑赢,并体现更多社会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讲短期波动和长期利益该如何平衡?
刘均伟:所谓的机构投资者,实际上应该分两个大类:一类是资产所有者,类似于社保;另一类是资产管理者,就是我们说的公募基金。这两者在投资回报的时间长度上肯定是有差异的。
资产所有者是比较注重长期导向的。例如社保,是以长期价值投资、长期稳健回报为主的。这类资金一般带有政府性质,所以比较重视社会责任。这一块的资金和ESG投资的绩效回报特征是比较相似的,价值观比较匹配,所以全球资产所有者参与ESG投资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
反过来讲,资产管理者都是市场机构为主,以获取财务回报为主。例如公募基金,基金经理需要参与市场的考核和排名,像年度排名,甚至是半年度排名、季度排名。
我个人认为,一个合理的做法是,资产所有者包括养老基金、主权基金、企业年金等“长钱”在投资的时候能加大ESG的考量。一方面,为了满足这些大的资金方的要求,资产管理机构也有动力去建立可持续投资团队;另一方面,可以慢慢引导普通投资者在买基金时也能接受可持续相关的产品,除了追求长期回报,也满足对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认同。
《读数一帜》:投资者应该用什么样的预期去理解市场上的ESG基金产品?如何制定投资策略及选基方法?
施懿宸:我的建议是,把ESG纳入到你整个挑选基金或是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策略里面。
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是匹配的。例如钢铁等大宗有色类资产,其现金流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稳定,未来折现时也要把汽油风险或者环境风险考虑进去,所以你应该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来匹配风险。与之相比,绿色资产或ESG资产的现金流相对比较稳定,你所要求的收益率就应该低一点。
Risk Adjust(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才有可比性。就像国债的收益率低,因为它相当于无风险资产,而那些作为短期的、波动比较大的标的,你本来就应该要求更高的收益。从这一点来看,如果你想做长期投资,ESG投资是比较建议的。
进一步而言,在挑基金时,需要重点考虑基金经理是否奉行这样的长期主义,是否能挑出滚雪球式有复利效果的股票,有没有把ESG和价值投资相结合。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基金经理怎么办?我建议是根据一些ESG指数做定投。并且,建议找所有行业都覆盖的ESG指数,因为它挑的是行业里面比较好的公司,可以分散风险。
刘均伟:ESG基金产品有不同的分类,比如说欧盟将其分成深绿基金,浅绿基金和普通的ESG产品或者是非绿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投资目的或者投资目标和策略很多时候是比较确定和明确的。
例如深绿基金,一般有比较明确的ESG方面的目标,例如产品追求的是气候变化目标,整个组合隐含的升温幅度不超过1.5℃等。这类产品限制条件比较高,投资者在投资这类产品时,应该对ESG有基本认识,再去选择市场上符合自己认知的产品。简单来说,如果投资者非常理解ESG,也愿意为了ESG让渡一部分的投资回报,那可以买比较深绿的产品;而如果投资者还是对于投资回报要求比较高,同时也想兼顾ESG,那么可以选择ESG整合产品。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国内产品的ESG分类还不清晰,需要大家一起去推动的。标准的缺失会给投资者带来一些选择上的困难。
《读数一帜》:今年是公募基金25周年。《财经》杂志将和中财绿金院联合推出《中国大资管ESG实践白皮书》,为何我们会推出资管行业的ESG白皮书?
施懿宸:这个白皮书主要有几个目的。
首先,我们希望引起投资人对公募基金ESG评级的关注。实证研究发现,把所有基金的ESG评级做排序,ESG评级更好的基金收益表现也更好,ESG评级较差的基金收益表现也更差。
第二点,让公募基金更了解产品以及基金经理的ESG评级表现。
第三点,避免漂绿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对ESG漂绿存在很多争议,马斯克批评ESG,就是因为他认为ESG标准过于宽泛且存在漂绿问题。我认为,识别漂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投资人知道ESG基金的ESG表现。试想ESG基金的ESG评级都很差,这种“言行不一”的基金能说服投资者吗?
事实上,在学术上认为,如果产品的ESG评级发生风格飘移,也是一种广义的漂绿。所以你会发现,这一两年有些基金公司或保险公司,对基金投资的内控非常严格,即使火电行业发展再好都不会买。到时候我们会给大家提供相应的数据库,可以让投资人查到基金公司、基金团队还有基金产品本身的ESG评级,从投资人去倒逼基金公司重视ESG表现。
最后我想说,我对ESG投资长期会产生超额收益是比较乐观的,从内生性关系和监管要求来讲,投资人越重视ESG,它就会产生越高的超额收益,两头的约束以及市场的激励都会让ESG投资越有可能产生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