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未来气候投融资关键在能源转型 需金融支持发展

来源:财经网 2023-12-07 21:10:20 

12月7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指导,《财经》、《财经智库》、财通汇主办的“2023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增长与开放”。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在会上表示,在巨量的全球的装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下,不管是投资还是融资,我们都有非常大的缺口。

`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 杜譞

杜譞表示,据IRENA数据,整个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用电量的占比已经从十年前的1%增加到了2022年底的12%。到了去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达到34亿千瓦,其中60%是风光的装机量,大概20亿千瓦。

然而,在这样迅猛的发展情况下,可再生能源还是无法满足温升控制在1.5度或者2度的目标。据测算,到2030年需要有2022年底3倍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即110亿千瓦才能达到目标。

杜譞指出,这个目标非常有雄心,对各国来说也很有挑战。这意味着,在此背景条件下,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更巨额的投资。根据IRENA测算,去年底,全球能源转型吸引的投资大概1.3万亿美元,为了达到3倍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未来每年至少有5万亿美元能源转型的投资,才能推动如此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技术研发。

她认为,在巨量的全球的装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下,不管是投资还是融资,我们都有非常大的缺口。根据IEA的统计,中国2022年能源转型的投资大概在5400亿美元(约将近4万亿人民币),大概占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的一半。根据清华的研究,我国从现在到实现碳中和要140万亿人民币,均到每年,本来的缺口大概是3万亿,但目前看可再生能源一项的缺口就非常大了。“所以未来气候投融资或者绿色金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还在可再生这边,需要金融来支持可再生能源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来自能源基金会的杜譞,首先和大家介绍一下能源基金会,和前面两位嘉宾所在的机构不一样,我们是一家专业性的慈善组织,在国内运营了将近25年。我们的工作目标是用推动使用可持续的能源来推进经济的可持续繁荣以及零碳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气候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商业投资很不一样,是用赠款项目支持国内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国际合作和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帮助我们达成目标。

今天的主题是“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基金会支持绿色金融的工作很多年了,一方面支持金融体系本身的低碳化,刚才几位老师也提到了,另外一方面我们更乐于支持金融到底如何支持整个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就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去连接。所以在我的发言里,我想侧重给大家介绍能源领域的一些新动向,聚焦在可再生能源的国内外动态。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概况,再讲金融是怎么去支持的。

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大家热议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新目标,这两天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也呼吁各个国家参与到triple renewable 的新目标倡议里,这就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最新的动态。大家都知道近十几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非常迅猛,根据IRENA的数据来看,整个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用电量的占比已经从十年前的1%增加到了2022年底的12%,到了去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达到34亿千瓦,其中60%是风光的装机量,大概20亿千瓦。在这样迅猛的发展情况下,我们到底能不能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或者我们能不能控制温升在1.5度或者2度呢?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表明不能,即使我们这样迅猛地发展可再生能源,还是无法满足温升控制的目标。到底多少才够呢?他们的报告也提出,到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需要增至2022年底的3倍才能达到目标,那就是110亿千瓦。这个目标还是非常有雄心的,对各国来说也很有挑战。在这个背景条件下,意味着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更巨额的投资。根据IRENA的测算,去年底全球的可再生能源,或者说能源转型吸引的投资大概1.3万亿美元,为了达到3倍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未来每年至少有5万亿美元能源转型的投资,我们才能推动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技术研发。

在巨量全球装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下,不管是投资还是融资,我们都有非常大的缺口。对于国内来讲,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NDC(国家自主贡献)里面承诺的目标是2030年风光装机达到12亿千瓦。根据国家能源局11月公布的数据,预计到今年年底,风光能达到10亿千瓦,这样发展的话预计十四五期间就能提前完成2030年的目标,但现在全球的目标更有雄心,我们国家要更努力一些,本身由于光伏、风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也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里面占更重要的地位,对我们来说是新的增长优势,所以我们预计我国的NDC还是会更有雄心一些,可能2025年会看到一个答案。无论如何,国内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去年根据IEA的统计,我国能源转型的投资大概在5400亿美元,将近4万亿人民币,大概占全球投资的一半。根据清华的研究,我国从现在到实现碳中和要140万亿人民币,均到每年,本来的缺口大概是3万亿,但可再生能源这一项的缺口就非常大,所以未来气候投融资或者绿色金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还在可再生这边,需要金融来支持我们可再生能源更好更快的发展。

回到会议的主题,后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交流金融到底怎么去支持这些可再生能源发展,谢谢。

主持人:能源基金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怎么进行国际合作?

杜譞:从基金会的角度来讲,我们天然具备了国际合作的职能,不仅在能源转型领域,也包括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的领域。回应大会的主题,聊一聊现在在探索的混合融资(blended finance)的合作方式,阶段性阐述一下国际合作的大趋势。从融资方式来讲,刚才路总也提到,资金到底从哪里来?一方面是政治协商,另一方面是市场价值,我们恰巧是第三种,慈善的钱,除了政府和市场,我们还有慈善部门。慈善资金,国际上也在讨论PPPP模式,过去的PPP的模式之上又加了慈善(Philanthropy)这样一个模块,慈善的资金不具备政治倾向,作为慈善基金来讲,我们能接受一些高风险低收益的项目,因为是慈善,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气候变化。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资金性质作用下,我们会作为一种催化剂或桥梁,在公共(public)和私营(private)之间起一定的粘合作用,举个例子,我们支持武昌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的建设工作,项目库的建设是介于公共和私营之间,它是为了商业化做一种催化或促进的基础设施的作用,公有的资金不够,又不够灵活,而我们的资金比较适合做这种项目的催化。另外,我们和亚开行、亚投行在国内探索通过基金会的专家网络项目资源帮助开发性金融机构去做整个气候投融资工作。基金会深耕多年,不管是能源转型领域,还是各种高耗能需要减排的领域,我们都有非常强的技术储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供资金的支持,也会提供技术的支持。我们会在混合融资(blended finance)里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至于阶段性的问题,刚才路总也提到,中国一直在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个阶段,基金会过去几年间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支持引进来的工作,之前合作过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项目,其实是引进国际上的TCFD框架来帮助国内金融机构去构建自己的信息披露的体系。我们前几年在支持金融机构碳核算的方法学,也做了很多引进来的工作。目前在国内通过类似于混合融资(blended finance)的融资模式,在推各个省或者一些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持碳中和碳达峰的工作,特别具体的落地项目。未来基金会特别适合作为一个平台和桥梁,将中国的金融支持可再生能源或者能源转型或者碳中和的经验分享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话也可以把中国的气候投融资的故事带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