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环境、社会和治理构成的ESG理念日益成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世界通用体系,全球资管机构纷纷加码ESG投资,ESG基金产品规模迅猛增长。
随着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ESG基金在国内资管领域已占据不可忽视的规模。那么,国内ESG投资的形势如何?头部公司在ESG投资方面又有哪些实践和创新心得?ESG投资在未来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11月29日,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两位嘉宾做客《财经》杂志与读数一帜联合呈现的“《财经》ESG洞察”直播节目,两位嘉宾就国内外ESG投资浪潮、ESG投资的实践与创新以及ESG投资的前景与挑战开展了热烈讨论,深入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谈到目前国内外ESG投资的差异,郭沛源提出三点区别,国外投资者更关心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国外ESG投资方法使用更加灵活多样;海外公司更多采用矩阵式结构来推进ESG发展。
“ESG和人类社会发展完全契合,它代表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全人类的诉求。如果我们还要追求更美好、更绿色、更安全的生活,我相信不论是叫ESG投资还是可持续投资,它都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韩晓燕表示。
下面是本期“《财经》ESG洞察”直播的精彩观点:
ESG投资的蓬勃浪潮
《读数一帜》:过去几年全球掀起ESG投资浪潮,ESG基金规模不断增长,特别是2021年,2023年则相对平稳。能否从各自角度,对2023年ESG投资的发展做一个总结?
郭沛源:我们正在准备今年的年度报告,有些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2023年ESG投资规模并没有增长但个数迎来了增长,目前国内98家基金公司共发布了747只公募基金产品,总价值51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如果我们用这个数据去和国际上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数值很小。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国内还存在着其他类别的ESG资产,比如存量规模近2万亿元的绿色债券,还有规模超过28万亿元的绿色信贷,所以泛ESG主题的资产在中国规模已经超过了30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笔很大规模的资产。
韩晓燕:过去一年间ESG主题基金市场的基础设施进展非常快,包括从数据体系到评价体系等方方面面,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自上而下的标准,以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特别是央企引领国内ESG本土化的信息披露以及ESG体系建设。
“双碳”目标提出前,国内基金布局ESG更多是由一些公募基金自下而上推动以及外资对ESG的诉求,但在这一两年间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国内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针对资管行业ESG实践的动力,比如我们的主权基金已经开出了ESG权益委托,国内的保险业、银行业也已经开始了ESG 体系的布局和建设。
《读数一帜》:ESG投资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方支持,过去一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促进行业发展的事件?
郭沛源:十年前银行绿色资产占整个银行贷款的比重大概是2%到3%,现在已经接近10%了。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主题是中国ESG政策发展的回顾,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一个是以“双碳”为焦点,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努力,碳和气候都是重要主题。另一个是以信息披露和产品增长为抓手,比如ISSB(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在六月底发布了两项准则,引起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们可能会对世界范围的非财务信息报告标准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各方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去落地这两项准则,但是也有像港交所这样明确表示支持涉及气候变化的信息披露准,并且准备在2025年开始实施。
今年还有一个重点是保险行业的变化。2022年,当时的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让大家有了政策上的抓手。《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会促使银行把工作拓展到信贷以外的业务,比如说理财子公司,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保险行业,这一点从市场端的反应来看还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头部的保险集团在最近两年加大了促进ESG投资发展和建立ESG投资体系的力度。
韩晓燕: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两项准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从发布到在主要市场获得认可的速度非常快。我认为IFRS两项准则的推出对于推动国内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很有意义,当然它也会在短期内对某些中小企业或上市公司带来一定的挑战,比如内部碳价的制定以及情景分析等。
除此以外,央企的ESG信息披露进展同样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去年5月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其中就特别提出要在2022年实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专项报告的全覆盖,而今年央企控股的四五百家上市公司的报告披露进展也很快,已经达到了国资委制定的目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接下来的工作就要基于披露框架和本土市场关注议题来进行内部体系的搭建,以及和日常的经营决策、未来规划进行结合,我们现在也非常期待央企国企在ESG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我们近期也跟国新咨询联合发布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价值发现的白皮书》,用来分析目前央企披露已经达成的状态以及未来趋势。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三个方面是在气候投资这个领域,因为气候投融资在整个ESG投资里面属于核心议题,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这方面最大的障碍是碳数据的信息披露,这部分模型目前还没有很成熟。我看到今年就有很多咨询机构都在共同推动金融机构的碳投资端的风险定价模型,再基于我们碳因子库的持续完善以及标准的完善,相信实现突破也不是很远的事情。
ESG投资的海外经验与本土实践
《读数一帜》:国内外的ESG基金发展仍有差异,商道对此有着长期研究,海外的机构投资者是如何管理ESG基金的?
郭沛源:我觉得总共有三点值得分享。第一,目前整个市场的氛围不一样,你会发现目前在欧美和国内谈论ESG的侧重点不同。欧洲现在出现了所谓的ESG回调,原因是过去这几年欧洲在这一领域发展速度太快,所以大家目前更关注信息披露的品质,这也使得欧洲现在对ESG贴标签推出产品是很谨慎的。
美国的不同州对ESG投资的总体倾向则各不相同,一半的州支持ESG,一半不支持,市场的分裂导致像贝莱德这样的机构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将避免采用ESG,因为ESG被“武器化”了。当然在业内人士看来它们更多只是换了表述方式,目前采取的措施基本上和ESG投资没有差异,但转换表述这一点本身也反应了美国市场的巨大争议。
相比而言,国内更多强调的是有序发展,整体的方向大家也是很认可的,也认可目前市场需要更多的ESG投资。
第二点,从ESG投资方法来讲,海外的ESG投资方法比国内更丰富多样,结合也更灵活。可以理解为炒菜炒了很多年,所以国外的从业者知道不同的配料怎么搭配,可以产生什么效果,而国内目前对于原料还相对陌生,我们现在最多也只能做到两三种投资方法的结合,但是像“积极的股东策略”和“投后的尽责管理”这些方面就涉及较少。
第三点,海外公司更多采用矩阵式的结构来做ESG投资。比如海外的一些资产管理公司会专门设立ESG团队,为公司的基金经理提供从数据到投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头部公司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但是它所消耗的资源肯定更多,服务的范围更广,这也要求公司有足够的决心来做这个事,毕竟只有在公司内占有一定的份额才会形成规模效应。
《读数一帜》:作为国内资管机构代表,嘉实基金有哪些ESG投资的实践与创新案例?
韩晓燕:嘉实基金其实就在系统性地推进可持续投资与ESG的整合,我们在投研体系下成立了服务公司整体的ESG团队,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包括数据系统的资源去搭建覆盖债券市场和权益投资的ESG体系。其中我们也采购了一些第三方的ESG数据,我们自己也会收集抓取相关ESG数据并在我们系统上开发内部的ESG算法,打造我们自己的ESG评价体系。我们会应用一些大数据技术以及文本解析类技术去抓取与ESG相关的信息舆情。我们的体系现在已经运行得比较稳定,内部的投研平台上也嵌入了ESG数据、模块和一些工具,供我们所有的投研团队在日常的投资决策中参考。
针对某些特定产品,我们会设置一些影响力指标。我们也会因为不同的市场监管标准以及客户的不同诉求,对内部的产品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其实我们也在内部形成了ESG的产品矩阵,其核心是把握住我们认为比较有效以及值得关注的ESG议题,用更加科学更加量化的体系进行投资范围筛选、组合管理以及风控流程把控。
我们也注意到了海外市场有关漂绿的调查和处罚问题,因此也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对我们自身内部的产品管理规范以及分类体系做了详细划分,并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不同的界定标准。比如在流程上ESG从哪个维度切入、制定什么样的筛选标准,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且核心依据更多是基于我们自我研发的ESG评价体系。
欧盟在正负面筛选、投后尽责管理,包括减仓和退出都有明确的规定,后续的信息披露也非常严格,因此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确实对我们对待ESG基金产品的流程把控很有启发。但我们也发现欧盟市场的一些标准和细节对于中国本土市场还不适用,这也为国内的资管公司提出了一个议题,即如何在满足发行海外认可的ESG基金的同时,还可以把本土的一些标准或者本土聚焦的议题融入进去。
ESG投资的前景与挑战
《读数一帜》:目前投资人对于ESG 基金的产品接受程度如何?对于普通基民来说,ESG基金有哪些吸引力?
韩晓燕:当前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在对ESG理念的接受度以及意识方面还没有跟上机构投资者。现在不论是交易所还是一些公募基金以及财富管理机构已经开始做市场教育了,一些电商渠道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目前听说过ESG的个人投资者远比去年多很多,但是个人投资者对ESG基金是否感兴趣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回到业绩这一指标上来。市面上的ESG基金的实盘业绩并不长,但ESG投资理念的稳定性以及风控能力在中长期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希望市场可以给予一定耐心,也在培养个人投资者ESG理念时不会过于强调短期业绩。
郭沛源:我们对今年和五年前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个人投资者关注责任投资和ESG的占比从五年前的33%增长到58%,而机构投资者从15%增长到52%。其中机构投资者的变化主要是由整体趋势以及业务压力导致的,而个人投资者则主要因为投资理念变化。
这方面目前还有几项工作需要推进,第一是灌输长期投资的理念,让投资者认识到ESG基金长期收益的稳健性。长跑需要观众,但观众不能带着看100米冲刺的心态去看长跑,所以不是说天天盯着看盘的人,就是长期投资人。
第二是要通过设定情景对群体进行细分,因为我们不能期待市场上的所有人都愿意进行ESG投资。对绿色消费群体进行调查,按照年龄进行划分,我们发现存在一条微笑曲线,其中三十到四十岁的消费者意愿最低,而三十以下以及五十岁以上都略高。国内现在很需要对用户进行分层,而基金公司也很愿意获取这类数据,这有助于我们搞明白谁愿意为ESG买单。
《读数一帜》:近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称,减碳速度堪忧,实现《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看起来非常渺茫,全球的减碳挑战巨大。从资产管理的视角来看,ESG投资还有哪些挑战?
韩晓燕:现在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项:第一个是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尽管我们看到披露率有大幅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全市场中仅1/3的公司有进行披露。此外披露内容的数据口径一致性也有待提升,相信IFRS准则的出台也会有助于国内相关指引的出台。
第二个是我们现在对项目层级以及产品层级的界定标准已经应用多年,但还不能将这些标准汇集到一个上市公司或发债主体层面的同时避免差异以及不稳定因素。目前我们希望可以借鉴欧盟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实现从实体经济活动到金融资产分类体系共通,并进行标准层面的本土化。
第三个是尽管尽责管理已经成为专业资管机构非常重视的战略,但国内在监管体系以及激励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空白。我们现在希望后续在监管层面有更加细化的指引,将法律相关的责任划分得更加清晰。
《读数一帜》:ESG投资在未来是否会像价值投资一样盛行?
郭沛源:作为ESG的坚定支持者,我觉得ESG投资未来的势头很好。按照ESG的逻辑,公司或资产的完整价值不仅要用财务数据来表达,还需要非财务数据的支撑,两者缺一不可。我相信未来从这样的角度去衡量一个公司或者资产组合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
韩晓燕 :ESG只是一个代名词,我们整个资管行业应该把握住它的内涵并且持续实践下去,这也是我们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ESG和人类社会发展完全契合,它代表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全人类的诉求。如果我们还要追求更美好、更绿色、更安全的生活,我相信不论是叫ESG投资还是可持续投资,它都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