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企业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表现,作为当前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逐渐成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ESG。目前,上市公司ESG发展情况如何?ESG报告里究竟有哪些秘密?ESG评级里有哪些门道?11月23日,中集集团可持续发展总监李柱文、上市公司董秘百人会执行理事长吴易得、中信证券数据科技兼ESG首席分析师张若海三位嘉宾做客《财经》杂志与读数一帜联合呈现的“《财经》ESG洞察”直播节目,三位嘉宾就上市公司的ESG实践、ESG融入企业管理的益处以及ESG报告的门道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入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针对上市公司如何成为ESG优等生这一问题,李柱文提出五点建议,以高质量报告为载体、细分评级标准、改善管理体系、学习国外标准、不忘企业愿景。“眼睛向内,要有定力。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企业要发展就要坚持做好ESG工作。企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愿景,去认识到ESG对于自己基业长青、商业向上的重要意义。”李柱文认为。
“如何才能让ESG更好地赋能企业?用好的ESG管理体系,发掘好的ESG的应用场景。” 吴易得表示。
对于ISSB(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发布披露准则这一里程碑事件,张若海认为:“ISSB指引的是上市公司在信披方面的标准化,有了ISSB准则,上市公司信披的基座层会更好。随着基座越来越稳定,在不同场景和不同国家,面对不同利益相关方,在ISSB准则下能够更好达到信披的目的。此外,ISSB指引可以帮助一些没有加入到ESG工作的上市公司以及拟上市公司,降低他们的准入门槛,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下面是本期“《财经》ESG洞察”直播的精彩观点:
如何开展ESG实践?
《读数一帜》:十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五大篇章,其中包括绿色金融。这些年,中国的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在深度参与ESG实践,聚焦于上市公司,最近几年发展情况如何?
张若海:从政策端梳理,最新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行业在绿色方向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关于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会议提出的内容首先在宏观政策上凝聚了共识,并且这个共识是非常具象的,是关于标准的共识、具体时间点的共识。
实际上,2022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从财政部到证监会、交易所,再到地方的证监局,国内在推进ESG的标准和海外会计准则的对接上都有着实质行动。
对于企业端,从信息披露的角度而言,渗透率成为了新的关注焦点。根据今年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我们统计发现,有上百家A股上市公司逐步完成了ESG报告披露,并且这部分公司完全是出于自愿原则进行披露。从这一点来看,国内的ESG实践不是政策或资金推动,而是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参与主体在推动。
我认为2024年对企业ESG实践和发展是非常好的一年,因为到了明年,可能大家对如何做好ESG实践以及相关评判标准已经没有大的分歧了。
《读数一帜》:中集集团的ESG评级保持业内领先,中集是如何把ESG的实践融入到企业日常的运营中的?
李柱文:我们从2008年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从2017年开始发布ESG报告,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批。
对于企业ESG实践,我主要分享三点:第一,不忘初心。中集的企业愿景是成为高质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实际上和ESG的内涵非常契合。愿景塑造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我们从董事会到管理层也都愿意做好ESG方面的工作。
第二,企业ESG实践一定要有好的“G”,才能有好的“E”和“S”,这是中集在开展ESG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不管是治理还是披露,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和责任体系,让董事会发挥作用,让每一个层级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做好ESG实践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务实。很多企业在考虑ESG实践时,会先考虑是不是应该先有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推进各项工作。我的建议是,首先考虑如何打造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因为这是你和投资人以及相关方沟通的载体,也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二步,考虑怎么从ESG报告迈向管理;第三步,才是考虑怎么把ESG融入企业管理和经营中。我觉得这是企业有序推进ESG实践的一个很好的策略。
至于如何把ESG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和经营中,我给大家分享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数据驱动改善。ESG信披中存在大量数据,很多企业可能披露完就把数据搁置了。中集的做法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常态化分析,通过分析找到公司运营管理中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也有助于跟同行对标以及风险对标。这个做法可以得到一个完美的数据仪表盘,除了经营指标,还要看到企业的健康指标。
第二个例子,公司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看待风险和机遇?通过利益相关方调研,科学识别信披的重要性议题,并纳入公司的运营管理中。中集已经连续五年做了ESG利益相关方调研,我们希望创造外延看中集的机制,了解相关方对我们的看法和期待,并通过调研发现ESG报告的重要议题,然后把这些议题作为中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读数一帜》:在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层过去几年对于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表态一直以自愿为主。在自愿阶段,企业应该怎么做?
吴易得:我对ESG信披和当年刚开始推出内部控制报告的感受是一样的。最开始企业是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对企业的内控和管理体系都有所提升,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推动强制披露。ESG报告会不会也按照这个思路发展?我个人认为是很有可能的,至少我们现在能看到央企已经开始强制披露了。
今天讨论“上市公司如何成为ESG优等生”这个主题,就像此前我们讨论“ESG对上市公司来讲到底是赋能还是负担”,大家最后的结论是赋能更多一些。如何才能让ESG更好地赋能企业?我认为,用好的ESG管理体系,发掘好的ESG的应用场景。
张若海:就ESG报告本身而言,我觉得对成熟的上市公司来说是不复杂的。我们大概可以从双循环这个逻辑切入。
就内循环而言,公司架构上,我们建议要建立正确的团队去开展这个工作。无论是开展公司ESG治理实践,还是撰写ESG信披报告,都是一个“high level”(高水平)的工作。所以我觉得至少是董秘办来牵头这个工作,董秘办围绕公司核心上下游、核心员工,做好内循环。
就外循环而言,我们建议公司成立外部的ESG治理委员会,把大量资管机构、评级机构以及媒体作为外循环主体。
然后,在内外双循环中找到公司目前愿意披露ESG报告的成本点的最优值,包括ESG报告要遵循的索引、报告披露的颗粒程度。
如何看懂ESG报告?
《读数一帜》:越来越多的 A 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ESG 信息,将原来的“CSR(社会责任报告)”更名为“ESG 报告”,两份报告到底有什么区别?
李柱文:两份报告本质上都是反映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的。
从报告内容编制而言,ESG报告比CSR报告难度更大。一方面,ESG报告有很多指标量化数据需要去披露;另一方面,CSR报告标准相对较少,这使得报告内容编排上弹性会多一些,但ESG报告就会有更多强制性要求,不遵循就解释。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相较于CSR报告,ESG报告强调企业和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要求企业以利益相关方的思维去考虑整个企业的运作。此外,ESG报告强调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要合规、要看到风险,还要发现机会,例如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信息安全能力、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交付能力等。
我认为,一些企业顺应潮流做ESG报告,虽然整个公司的运作并没有跟上,但往报告去靠拢也是一种进步。想要理解ESG的核心内容,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让ESG融入到我们的管理和经营中,这样企业才能有很好的核心竞争力。
马上也要进入报告季了,我建议企业在做报告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标准,并且要把报告做深做实,同时不停夯实公司整个的ESG治理和管理,而不是为了披露而披露或者“漂绿”,特别是头部企业,就算不能做到遥遥领先,也要领先一步。
吴易得:两份报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CSR报告的侧重点在于社会责任和投资者关系,ESG报告重在后面的“G”,就是基于公司治理的社会责任和投资者关系。
因此ESG报告实际上限制了上市公司的一些主导责任,即企业要通过公司治理把ESG的一些基本理念上升到公司治理上。
事实上,欧洲的一些企业很早就将企业责任、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企业治理的方方面面,例如员工福利、尊重员工个性化权益等。ESG报告可以推动体系建设,再推动企业治理,最终辐射到每一个员工和企业的每一笔业务。
《读数一帜》: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发布制作精美的ESG报告,究竟该如何看懂看清看透ESG报告?里面有没有什么门道?
张若海:我觉得这取决于读者的身份。从公司高级管理人的角度来说,可能更愿意看公司内控治理的科学性。
而就投资人的角度而言,首先,我们可以看这个报告披露内容的时间广度。传统A股的大部分公司报告的时间跨度基本上不会超过报告期,更像是一个成果展示,并且报喜不报忧。这两年也有很多国内的优秀公司突破了舒适区,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还是ESG管理委员会的推动,有些公司已经能够在报告中的时间广度上出现未来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定性或定量描述了。
第二,看实质议题的动态表现形式。关于公司治理的某些重点议题,我们要找更加有质量的实质性议题,例如可以从时间序列上看企业是否有更加科学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更加多元化的管理背景。其实在过去两到三年,无论是央企、某些细分行业的国企,还是珠三角、长三角优秀的制造业公司,都能在获得ESG评分的同时不断改善基本面,并且二者是相互印证的。
第三,可以看公司组织架构,特别是ESG管理委员会方面,有没有能够更加直观和ESG表现关联的KPI,这与公司的ESG报告质量也高度相关。
李柱文:ESG报告是用来展示公司真正的价值,不是一份宣传册,不需要过分的漂亮,也不需要很多图片和案例的堆砌。内容编排和排版设计都属于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份好的ESG报告主要看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需要去看公司有没有很好的ESG发展策略以及相应的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基础。因此我们需要看报告在责任管理这一章节中对外披露的机制模式,没有好的运作机制就无法实现好的ESG机制。报告本身也要让相关方能看明白企业是如何用策略和机制确保ESG理念高效灵活运行的。
第二,呈现大家真正关心的数据。在数据披露方面,一份好的ESG报告要将很全面的AB类数据、实际性的指标等去做披露。比如企业的数据好多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可以让投资者看到企业实际性的改善,对企业有更充足的信心。同时也要让大家看明白企业现在在做什么、未来准备做什么,让大家通过数据看到企业的风险和表现。
第三,我觉得一份好的报告需要企业把自身的特点呈现给读者。例如你是ToC还是ToB的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有没有打造大国重器、有没有为乡村振兴这方面做什么贡献等。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捕捉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好的报告也要展示出企业在国家倡导、社会期待领域的亮眼表现。简单来说,国家有需要,企业有没有采取行动;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有没有参与进去;在行业所处的行业内,企业是否有什么优势。
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公司是否拥有好的策略、治理架构和运作机制来保证ESG稳步向前,以及基于当前披露的指标和数据,企业是否在持续改善,企业能否看到风险和机遇,在高标准的领域里有什么突出特点,以及企业为国家和社会有什么贡献。
如何成为ESG优等生?
《读数一帜》:今年又有几家中国企业拿到了MSCI ESG评级的AAA最高评级。如何才能成为ESG的优等生?
李柱文:首先,将ESG报告作为通向ESG优等生的一个载体。当然,不是说企业有一份好的ESG报告,ESG评级就会高,ESG报告的质量和ESG评级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因为其实评级所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广泛的。
第二,市面上有很多评级机构和评级体系,上市公司应该对评级进行分类,看哪些是投资人比较关心的,那这些就需要公司去维持好并提升评级,这对上市公司来讲是比较务实的一件事,不管是投入的精力还是具体工作开展都能有一个轻重缓急。
第三,眼睛向内。评级的提升,不是发一份ESG报告就马上会提升,把整个公司的ESG治理体系做扎实,评级自然会起来。而且不同行业的评级所关注的风险议题不同,那么企业就要聚焦于行业相关的ESG评级因素并尽力做好,这样评级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第四,目前国际上,ESG信披的要求正慢慢趋同和提高,这需要上市公司清楚认识到这些变化,并学习欧洲ESRS(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ISSB的一些要求,为未来做信息披露做一些考量和准备。并且我认为这个学习必须赶快提上日程,因为有些准则很快就会生效。
第五,要有定力。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企业要发展就要坚持做好ESG工作。企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愿景,去认识到ESG对于自己基业长青、商业向上的重要意义。
《读数一帜》:过去ESG评级一直有很多争议,比如各家评级指标相关性很低,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不过今年有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ISSB发布的披露准则,如何看待相关准则的影响?
张若海:行业中的非专业人士容易把评级跟信披这两个观念混淆。
ISSB指引的是上市公司在信披方面的标准化。车同轨书同文,从这个视角出发,在车同轨之后,上市公司信披的基座层会更好。
但即便都是左道运行四轮的车,每个车也可以长得不一样,可以有敞篷车也可以有新能源车。由于利益相关方不同,面对的对象也不同,信披的重点策略也会不同,就会造成评级有一定差异化。
但随着基座越来越稳定,在不同场景和不同国家,面对不同利益相关方,在ISSB准则下能够更好达到信披的目的,例如展业和招工等。
此外,ISSB指引可以帮助一些没有加入到ESG工作的上市公司以及拟上市公司,降低他们的准入门槛,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目前国家政策对ISSB指引也是持支持态度,这意味着共识的形成将在时间方向上逐步趋同,这对行业来说也是很好的福音。
《读数一帜》:类似于ESG能否真正改善投资业绩,普通投资者可能会有疑问,上市公司将ESG融入公司治理等各个层面,是否真的能帮助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吴易得:如果公司把可持续发展寄希望于单一体系建设,这是很片面化的。一个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诸多要素,比如所在的行业、技术水准、市场门槛等。
ESG身上背负着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签,是目前看待一个公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完整说明体系,但是它本身起不到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基座作用。
ESG评级也是基于一定的应用场景的。很有可能同样一份报告,在不同的评价体系里面得分完全不同。当然,这其中也有评价体系好坏的影响。
张若海:首先从投资的角度来看, ESG在投资组合管理中肯定是能够带来阿尔法收益的。
我们做过很多量化回测,单独的、综合的ESG因子的评分反向去推,无论是用明晟评级还是用国内的某些评级,想取得特别显著的超额收益现阶段还是有难度的。当然随着信息渗透率、信息质量的提升,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光明。
我建议用行业专精的视角切入研究ESG。ESG行业专精的一些关键议题,是能帮助到公司改善基本面的。以双碳为例,很多公司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还没有重启前就在考虑如何把CCER从营业外收入逐步地转成为它营业内的业务。对某些行业来说,ESG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到财务信息的实质研究阶段,例如有些碳约束型的企业现在去拥抱ESG,至少能保证在政策的变化周期里可以做到基业长青,但政策可能每五年或每十年就会变,所以ESG研究如果只是通用性的,我觉得帮不到企业,一定要深入行业才能帮助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