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洪广:都市工业的表现形态是总部经济加生产性服务业

来源:财经网 2023-12-24 14:32:46

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担任指导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成都市投资促进局承办,《财经》杂志、《财经智库》策划举办的“2023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大会”12月23日至24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12月24日,智库院长、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楼宇经济和产业园区分会执行会长匡洪广在大会上表示:“都市工业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总部经济加生产性服务业。”

KUANG

匡洪广指出,现在我们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是个短板,“服务业的占比超过50%,但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在20%左右,对标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未来至少增加10个点,这是非常大的空间。”

他认为,“反过来制约制造业升级的瓶颈,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专利、知识产权这都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制造业的高端化。”并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是割裂的,特别是与生产性服务业。

匡洪广还表示,越来越感觉到城市的产业生态构建和城市功能场景的升级,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现在产业空间面临着以存量为主,当然还有一部分增量。但我们现在当务之急不是增量,是怎么把存量运营起来。”他提到这里有几个转型,即城市的发展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匡洪广:参加这次成都都市工业大会,对我也特别有启发。昨天有专家在讲,到底叫都市工业还是都市产业,其实我觉得可能是侧重点不太一样,但它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说白了我们避免产业空心化,总书记多次提到了实体产业,包括制造业为支撑。我觉得这两者不矛盾,都市工业都市产业不矛盾,实体产业也不仅仅是制造业,也包含服务业,包括通信、商务服务等等。但是这些服务业它是以实体产业为吸附的,为依托的,以制造业为依托的,我觉得这两种说法其实侧重点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市工业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总部经济,特别是专精特新,是一个行业冠军,单打冠军,是一个细分行业的小龙头小总部,总部经济。再加上什么呢?生产性服务业。大家经常说楼宇经济,其实里面主要装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像研发、设计、检测、销售、品牌、公关,这些服务性的机构,还有会所、律所。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能级,纽约我知道一个数据,是前50位的工程咨询机构、会所、律所,纽约原来的数据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高端的服务像金融、专业服务全部在纽约曼哈顿,成为全球金融和商务服务中心。现在我们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是个短板,服务业的占比超过50%,但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可能在20%左右,我记得黄奇帆老师说他觉得应该占到30%,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10个点,这是非常大的空间。

反过来制约制造业升级,我们的短板它是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技术转化、专利、知识产权这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是割裂的,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升级离不开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

在深圳的福田区调研的时候,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深圳CBD在福田,原来在罗湖,罗湖饱和了就到福田,深圳还在往西,前海啊宝安啊不断地拓展。福田区大家都知道它服务业占比很高,中央商务区以服务业为主,后来华为受制裁的时候,荣耀从华为剥离,从龙岗落到福田,它就是总部企业,选址在福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里头,办公形态和现代化写字楼没有区别,企业是制造业总部,当年福田区工业产值一下子增加了1000个亿。后来华为有个新业务叫数字能源,落到福田,又是奔着一个千亿产业。依托这种大龙头,大的头部企业它的一些新业务或者一些它的传统业务发展总部经济,福田区对制造业又有了一个新的看法,就是中心城区不光是服务业,都市工业也可以有作为。所以我的体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融合,总部经济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楼宇和园区的边界模糊了,昨天赵主任推介的时候特别好,已经把特色楼宇和特色园区统筹,包括特色街区统筹来规划了,写字楼只有产业化才有未来,将来也是承接产业的载体。

结合我的思考,我谈几点建议。我觉得第一个,我来自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楼宇经济和产业园区分会,大家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楼宇也好,园区也好,都把它包括了,都是产业空间,无非是承载的服务业、制造业侧重点不一样,都市产业都囊括了。第二个就是说空间本身不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大建设,现在存量已经非常惊人了,包括成都,包括一线城市,现在总体都是供大于求,一方面存量过剩,我们增量还在建设。这么多的空间怎么去化,怎么去活化,怎么释放它的价值,我们提的两平台一场景,空间不缺了,甲级写字楼不缺了,看天府周边全是新的楼。从楼宇园区运营商的角度来讲,要打造“两平台一场景”,你要成为企业的成长平台,要成为产业的培育平台,要成为员工的商务生活的新场景,不光是在家里有家庭生活,到了办公室里不能苦哈哈光是上班加班,他还要有社交,还有成长,还有培训,还有精神生活。我们按照这个角度来,这些商业配套,这些楼宇的运营要组织好。怎么让他成为企业成长平台,成为产业培育平台,这里面是个产业生态构建的问题。政府也好,运营商也好,怎么构建适合企业成长产业培育的一个产业生态。我们运营商不能光租空间,要配合政府搭建产业生态,这里面包括什么呢?我们在北京也做了一点点探索。北京朝阳区做了Web3.0的产业基地,在写字楼载体的基础上,落地了产业平台、技术平台、服务入驻的Web3.0企业,发布了应用场景,成立了产业联盟、建立了产业基金,出台了产业政策,制定了产业规划,发布了行动计划,还有专门的产业服务团队。政府还给予租金的补贴。我觉得跟成都昨天赵书记的推介那些政策可能比较类似,大家可能各个地方政府都在做。只有这样的楼宇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成长,而且他有产业的场景,我进来这就是一个AI大厦,都是同行,能得到信息,能找到合作伙伴,能找到上下游,政府的政策最快的落地,就不单纯在乎租金的高低。这是一个方面,我觉得搭建产业生态。

第二个我们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城市的产业生态构建和城市功能场景的升级,它是相辅相成的,这个城市的魅力也很重要。现在我们这个城市经过了改革开放,特别是房改以后城市大规模建设,多中心多组团,成都也是一个样子,框架拉得越开了。中国用了发达国家不到一半的时间快速城镇化,但我们不够精细。所以我觉得现在也面临着以存量为主,当然还有一部分增量。但我们现在当务之急不是增量,是怎么把存量运营起来,下一步城市发展面临三个个转型,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这是我们城市转型的一个内容。

客观的讲,很多楼宇现在是以价换量,通过降低租金维持出租率,不然运营成本都覆盖不了。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借助城市更新焕新,会有一批赋能城市的优质投资运营商胜出,包括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科技园区、文商旅融合、智慧城市、新基建等等,他们的优势不是盖房子而是产业资源和运营能力,盘活利用城市低效空间,聚焦垂直细分产业开展深度产业运营,需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增长动能。

我们原来叫人产城,又要吸引人,人来了在这个城市里觉得舒服,他觉得这个城市我愿意在这里生活,我来了还想来,其中可能就有投资商,他可能想能不能把事业放在这里,这是相辅相成的。像金牛区,这种老城区面临着巨大城市更新的机会。这里面怎么通过场景的更新吸引新产业新业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大文章。

我就先简单谈一下对都市工业的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