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企业涌入储能赛道的两大模式

来源:《财经》杂志 2024-06-06 19:11:04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徐沛宇 郑慧 编辑 | 韩舒淋

掌握核心上游环节的风光企业,在储能市场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仅做系统集成的企业,未来面临更大难度

储能产业到了大规模商业化的起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除抽水蓄能之外的储能)装机规模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预计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在2024年超过抽水蓄能,迎来历史性的时刻。

蛋糕快速做大的过程中,诸多风电、光伏企业涌入了快速膨胀的储能赛道,并且成为了中坚力量。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23年初至2024年5月22日,中国新增储能企业接近10万家,目前存量储能企业为18.02万家。其中,同时拥有储能和风电业务的企业存量为5.35万家,同时拥有储能和光伏业务的企业存量为7.96万家。

新型储能项目里超90%是以锂电池为主的化学储能,风电光伏龙头企业大多选择以此入局。据《财经》记者统计,前五大风电整机商均参与了化学储能产业,主要的光伏企业包括组件龙头晶科能源、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硅料龙头协鑫集团等都布局了化学储能业务。

这些风电、光伏企业的初衷都是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自己做蛋糕的成本有时比直接买蛋糕还贵。

风光企业涌入储能赛道的姿势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自己在储能上游核心的电芯、变流器等环节有布局的企业,并将业务延伸至储能系统;二是采购相关设备,做储能系统集成,挖掘原有客户的储能订单。

根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规划,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新生的储能赛道现已十分拥挤,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有核心竞争力的风光企业才能在储能领域持续发展;仅依靠原有客户群开拓储能业务的话,在未来难度越来越大。

储能何以有此吸引力

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地基;储能系统则是这个地基是否牢固的关键。因为风电、太阳能发电波动性、间歇性较大,必须靠储能系统调节。这是风电光伏产业与储能紧密相连的基本逻辑。

中国各地均要求新建风电和光伏项目需配建储能设施,配建的储能装机容量占该项目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一般从15%—30%不等。这是储能大发展,吸引风电光伏企业入局的政策基础。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储能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个快速扩张的朝阳赛道在近两年里迅速形成。

传统的抽水蓄能对自然条件要求较多,且投资建设周期较长;抽水蓄能以外的其他储能技术被称为新型储能。近两年火爆的储能赛道一般是指新型储能产业。

锂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是储能赛道里技术相对较成熟、成本较低、大规模商业化在望的领域。一个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其中,电池组在整个成本中的占比最高,约60%;其次是变流器,成本占比约20%。

电化学储能产业的上游包括:锂矿等原材料,以及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等设备的生产;中游是指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安装;下游为储能系统的应用,包括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未来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保守场景下,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68.7GW,2024年-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4%。

在配套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各级能源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推动储能发展的支持政策。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4月12日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鼓励提高新型储能的利用率。在全国用电量最高的省份广东,2023年3月15日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希望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尽管前景一派光明,但当前储能产业在市场化上面临多重的困境。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表示,新能源发电尚未大规模进入市场,配套的储能项目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电网侧独立储能虽然可以参与各类市场,但总体收益水平不高、市场化收益占比不高。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则依赖分时电价机制,难以参与市场,收益来源较为单一。

风光企业做储能的两大模式

风电光伏企业布局储能的姿势可大致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自身在储能核心的上游环节进行布局,发展储能业务。这种布局有的与原技术相关,有的通过并购或投资来进入储能上游环节。

光伏逆变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从光伏逆变器,延伸发展储能变流器业务,技术上有一定的协同。变流器为储能项目里的核心部件。

阳光电源2006年与韩国三星成立储能合资公司,进入储能变流器领域,2014年布局储能系统集成赛道,是最早一批布局储能业务的光伏企业。目前,阳光电源已从储能变流器延伸至储能中下游,成为了锂电池储能系统领域的龙头企业。

阳光电源财报显示,2023年其储能系统全球发货10.5GWh,发货量列中国企业第一;储能系统营业收入约178亿元,占该司总营收比重约24.64%。

协鑫集团是风光企业里少有的覆盖储能全产业链的企业,这也是该司偏好的一贯风格,即自营全产业链。协鑫集团计划打造从锂矿、到电芯,再到储能系统平台及电池回收利用的锂电储能全产业链。

2023年6月,协鑫集团与珠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储能电芯、储能PACK电池、移动能源等领域合作,并计划将在珠海布局40GWh储能电芯项目。电池正极材料方面,2023年7月,四川协鑫锂电年产12万吨磷酸铁锂储能材料一期项目正式投产,预计2024上半年全部达产。负极材料方面,协鑫在自研硅负极材料,以取代石墨,其原料来自协鑫的硅产业链。

也有龙头通过并购获取储能产业链核心的上游环节技术和资源,跨界入局。风电龙头企业远景能源2019年收购了动力电池企业AESC,2021年9月,远景推出多款储能电芯产品。

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对《财经》记者表示,基于AESC的锂电开发技术和制造经验,远景能源打造了引领行业的储能系统产品,从成本和复用性上看都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远景致力于成为新型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而储能是新型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远景布局储能业务是在补齐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截至2024年4月,远景已在全球参与超过200个储能项目,交付超过10GWh,在手订单超15GWh。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的2023年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备电类电池)出货量排名中,远景动力排名第九位。在储能系统集成商榜单中,远景能源位列第四位。

在这种模式里,也有发展得较慢的企业。风电龙头企业明阳智能2022年2月以1.9亿元的增资获得百川股份子公司海基新能源的13.03%持股权,成为海基新能源的第三大股东。海基新能源的主营业务包括储能变流器、储能电芯。截至目前,明阳智能和海基新能源都未进入储能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前十强。

风光企业布局储能业务的第二种模式是:采购上游设备,侧重做储能系统集成,挖掘原有客户的储能订单——这是大多数风光企业入局储能的主要路径。

这类模式的风光企业里,储能业务占公司营收的比重都还很低,大多不超过5%。2023年,光伏组件龙头天合光能的储能舱及系统累计出货近 5GWh,智能微网及多能系统业务(主要是储能解决方案)营收约18亿元,毛利率18.02 %,占总营收比重约1.6%。另一光伏组件龙头阿特斯2023年储能系统营收18.7亿元,毛利率17.15%,占总营收比重约3.64%。 

光伏组件销售冠军企业晶科能源布局储能业务校对较晚,其2023年财报未单独列示储能业务的业绩情况。其首个储能系统产线于2023年三季度投产,在浙江海宁的12GWh储能集成系统和12GWh储能电芯项目正在建设中。

晶科能源在储能领域的野心很大。晶科能源全球副总裁钱晶2024年3月曾表示,公司将储能作为未来发展的第二大支柱,力争在3至5年内成为全球前三大储能供应商。

不管是哪种模式,风光企业做储能在过去一两年都吃到了快速发展的红利,获得了比主营业务更高的毛利率。根据各家公司2023年的财报,阳光电源储能业务毛利率约37.47%,光伏业务为28.1%;天合光能智能微网及多能系统业务(主要是储能解决方案)毛利率18.02%,光伏业务为15.5%。

资深新能源研究人士、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对《财经》记者分析说,从2023年的价格来看,光伏组件约1元/W —1.8元/W,同期风电整机的价格差不多是2元/W—2.5元/W,储能的价格大概在1元/Wh—1.8元/Wh之间。储能业务为风光企业可以带来较好的营收。

风光企业在储能产业的前景

大量玩家的涌入,让尚在起跑阶段的储能赛道迅速变得十分拥挤。由于产能扩张速度远超需求增速,供需失衡已导致全产业链降价。公开信息显示,去年4月储能系统价格大约是1.3元/Wh,今年同期已跌至0.6元/Wh左右。

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报告显示,以2小时储能系统平均报价为例,整体储能系统从2022年一季度到2023年四季度的均价降低了52%,其中电芯价格降幅约为58%,储能变流器降幅约为35%,BMS降幅约为60%,EMS降幅约为20%。 

价格快速下降的情况下,没有核心竞争力、成本较高、资金链紧张的企业,会率先面临出局的风险。储能产业将从政策主导型产业,逐渐进入市场化发展的阶段,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对于做储能业务的两类风光企业来说,掌握核心上游环节竞争力的风光企业,在储能产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仅靠挖掘原有客户获得储能订单、侧重储能系统集成的企业,未来难度越来越大。

与电芯、变流器相比,储能系统集成的技术门槛较低,所以大量风电光伏企业做储能都是集中在集成领域。然而,在一些储能系统的招标时,业主企业会单独对储能电芯的品质和品牌作出要求。

王淑娟分析说,目前储能设备的需求方主要是大型风电、光伏投资企业,与风、光设备企业的需求方基本相同,两者的销售渠道、销售对象类似。但当储能领域竞争激烈时,在上游拥有优质技术和产品、有品牌知名度的企业更有话语权,盈利能力有保障。

作为风光龙头企业里少有拥有电芯的企业,远景对储能业务的未来信心十足。田庆军说,远景在储能全产业链都有研发、生产、服务和投资开发能力,这是风电企业里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只做储能系统集成的企业,跟远景其实不是同一个赛道。

从储能更细分的领域来看,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更有发展潜力。据EESA,源网侧仍占据国内储能市场的主要地位。按照装机功率统计,2023年国内源网侧新增装机占比高达90%(电网侧52.4%;电源侧37.6%);用户侧占比10%,其中99%为工商业储能。

电网侧和电源侧的储能都将逐渐转为独立的储能电站,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独立储能电站可以通过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租赁、容量补偿等多种方式获益。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虽然经济性较好,但目前依赖分时电价机制,难以参与市场,收益来源较为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