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惠若琪:让排球成为探索世界的载体|财经看奥运

来源:《财经》杂志 2024-06-21 22:01:00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辛晓彤 编辑 | 余乐   

当年支撑自己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和泪水的信念,如今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6月19日,惠若琪以博士的身份迎来了毕业典礼。毕业后,她计划留校,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中国女排上一次拿到奥运会金牌是在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而惠若琪正是那届女排的队长。

在过去,老女排的功勋队员退役后大多选择成为教练或是体育管理者。而现在,新一代女排选手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张萍和姚笛也在攻读博士学位,徐云丽在大学任教,而赵蕊蕊则写起了小说。

在中国,“女排姑娘”这个词寄托着独特的民族情感。从1980年代起,一代代的女排名将都被全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女排精神”更是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们。

无论场上场下,“女排精神”始终给予惠若琪动力,她读博也是为了更好地回馈排球。惠若琪的研究方向是职业排球,致力于推动排球产业。2018年,惠若琪发起全国性的业余赛事——VAL排球联赛(Volleyball Amateur League),如今已连续走过六年。VAL采用分站赛+总决赛模式,在排球爱好者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退役之前,惠若琪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比赛。自2018年退役后,她的身上多出了许多不同的标签。除了“博士”,她的另一个新身份是“母亲”。在与我们对话的时间,也是她从她照看孩子的空隙中“挤”出来的。她说因为前一阵子忙碌博士论文,她的母亲和丈夫承担了更多照顾孩子的工作,如今稍微空闲,惠若琪想要解放家人的时间。

此外,现在的惠若琪还是国际排联市场和通讯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数字化互动与营销传播委员会委员、“惠基金”发起人,以及赛事解说员和评论员……惠若琪始终忙碌着。她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语言诙谐,形象鲜活。

6月13日VNL世界女排联赛香港站,惠若琪担任国际排联技术官员。

离开赛场后的几年,她对“女排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年支撑自己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和泪水的信念,如今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她在各种新身份中找到不断前行的力量。

一场置身其中的生动教学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是中国体育腾飞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少50后、60后仍能津津乐道地讲述中国女排成就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故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分组赛中被东道主美国队击败,但在决赛中直落三局轻取对手,收获了第一块女排奥运冠军金牌。

之后的中国女排起起伏伏,拿到第二块奥运金牌已经是20年后。2004年雅典奥运决赛,中国女排先丢两局,最终顽强地连扳三局逆转俄罗斯。

那一年惠若琪13岁。三年后,有着出众天赋并始终努力的她进入中国女排集训大名单。又过了六年,22岁的惠若琪接过了女排国家队队长的接力棒,成为中国女排第15任队长。

“顽强拼搏”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是人们对“女排精神”的最直观理解。惠若琪曾说过,大家看到的比赛表现只是冰山一角,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平时的训练中,她们会根据大目标制定多个小目标,有规划地安排各项训练。而高效的集中训练,可以让队员在多元的困难和挑战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惠若琪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对“女排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中完成的。

里约奥运之前,观众对中国女排寄予厚望,因为这支队伍在前一年刚刚夺得世界杯冠军,但是惠若琪没能参加那一年世界杯。出征前一周,惠若琪被诊断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不得不进行心脏手术。而在里约奥运之前,她又做了一次心脏手术。经过非常艰苦的康复训练,惠若琪竭尽全力刚刚赶上奥运末班车,但外界对她能否以最佳竞技状态参赛表示出担忧。

那年中国女排在小组赛跌跌撞撞,仅以小组第四名挤进八强,然后就迎面遭遇主场作战、风头正盛、向奥运三连冠发起冲击的巴西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国女排也是败于巴西,最终获得季军。

惠若琪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对阵巴西之前,尽管事后得知保障团队有把排球放气儿等准备回家的举动,但队员们在备战方面没有丝毫懈怠,包括训练、研究录像和开准备会。全队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

在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中国女排最终以3-2艰难战胜对手。那场比赛被网友评为中国女排年度最佳战役,后来陈可辛拍摄的《夺冠》也对这场比赛做了艺术化演绎。

战胜巴西后,中国女排又3-1艰难战胜荷兰队,四局均以最小分差定胜负。在整个里约奥运的最后一天,中国女排3-1力克塞尔维亚,第三次夺金。决赛央视5套的收视率超过56%。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惠若琪也成了英雄冒险经典叙事的主人公——医生建议退役,主角希望为了梦想再拼搏一次,经历了压力、痛苦、波折,最后终于站上最高领奖台。

她本人回忆起当时的心情,用了“如释重负”四个字。领奖台上,所有人都看出惠若琪是哭得最厉害的那一个。“当时整个人都处于激烈运动后的亢奋状态。”惠若琪记得直到第二天离开里约的飞机上,她才真正静下来,慢慢有精力调整心态。

当年的惠若琪或许还想不到,女排给予的力量,在退役后的其他工作中依然受用。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从一个方向很具体、目标感很强的位置上走下来,多数人都会经历迷茫。

退役伊始,惠若琪选择做公益,这是很多运动员退役后的第一选择,做公益的同时也是走出赛场、接触外界,在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考。

基金项目经常会去偏远地区,那里让她感到“安静”。在人群中,惠若琪经常会有忙忙碌碌的紧迫感。“但是去到山里边跟孩子们一起打排球,本身就是一个很治愈的过程,回归到这个项目纯粹的快乐。”

2023年4月13日,贵州加榜乡中心小学,“惠基金”项目。

没有了“赢球”“夺冠”这些非常具象性的目标后,惠若琪有了很多想法,它们的终点尚不清晰,但起点很明确——她要借助自身影响力,继续投身排球事业。在她看来,排球不仅是热爱,更是责任,“可能是几代排球人的努力,才在我们身上得到一次爆发,我们有责任回馈这个项目。”

在逐步投入公益的过程中,惠若琪发现,项目本身要得到好的发展,需要不断自我造血,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能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2018年,惠若琪牵头发起了属于业余爱好者的VAL排球联赛(Volleyball Amateur League),赛事得到了大众广泛的参与。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VAL排球联赛的赛事体系和规则也在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并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赛事传播,商业化初具成效。

关于排球业余赛事,不少人或许听说过海南的“村VA”,也是现象级的赛事:文昌的一场乡村排球赛,场边观众能达到上万,火爆程度完全不输给“村超”和“村BA”。根据《海南日报》报道,文昌作为侨乡,它的赛事甚至会在海外直播,吸引一些泰国观众观看。

但是“村VA”也是有地域特征的个例。据惠若琪介绍,在VAL之前,并没有一个覆盖全国的业余排球赛事。因为没有借鉴和参考,她和团队很多事儿都需要自己摸索。她的核心团队有10人左右,部分分站赛事是自己主办,也有分站赛与当地的赛事或主办方合作,借助共同的力量推广赛事。

在民间赛事推动的过程中,问题一一浮现,惠若琪形容为“赛事自身没能形成一个自我输血的闭环”。缺失的要素还有很多,例如人群基数不够——排球上手难度相对较高,参与人数难以得到爆发式增长;场地不够——相比于足篮,排球对场地的依赖性更高。这些因素造成了排球的影响力不足,也给其商业化也增添了难度,一环不足,环环不够。

而读博期间,惠若琪也将排球职业化改革和排球产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一步成为大学老师之后,她希望对项目进行更深一步地研究探索,“体教融合、新型排球职业化道路等,都是我想研究的内容。在综合性高校,也有了跨学科交流的机会。”

VAL联赛开展的同时,惠若琪也继续践行公益。比如惠基金“百城百场计划”,就是计划在乡村地区建100片排球场,解决当地场地不足的问题。现在已经在新疆和田、广东中山、黑龙江大庆等地建成五片排球场,正在计划建设接下来的两片。

“百城百场”新疆和田站

“排球技术有高有低,但对于排球的热爱本身是不分高低的。联赛中有很多参与者,他们对排球的痴狂程度我看了都感动。”她希望联赛能够发掘更多排球苗子,也希望排球爱好者“以球会友”,让排球成为探索世界的载体。

回首再看退役初期的迷茫,惠若琪认为对于运动员退役的发展,应该有更多的指导和引领。“其实每支队伍都花费了非常多的心血来培养我们,对于赛场上的我们有很高的期待。但是退役之后,很多运动员还能够发挥能量的,这种激发还不够。”

如今自己成为 “有经验的引领者”,她对退役运动员提了几点建议,同样也适用于毕业季初登职场的“新人”们——保持好奇心,不要过度依赖互联网,要亲自去实践;“热爱可抵漫长岁月”,内驱力是一切动力;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人生有很多可能。

生活就是一场排球赛

或许是习惯了比赛训练的高强度节奏,退役之后的惠若琪仍显得马不停蹄,从她众多不同的身份就可以看出,她热爱新事物,也愿意尝试。

很多挑战似乎都是以“排球的方式”解决的,比如她的新事业。在队伍里待得久,让她更重视合作,也更擅长合作。惠若琪用主攻、副攻的例子形容大家在工作中各司其职,“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强项,团队才能更强大,走得更远。”

VAL排球联赛创办六年,规模和影响力都在逐步提升,每年都会有一些改变,看上去目标明确。惠若琪提到运动员时期自己很有规划性。“从技术端来讲,我们面对的每次大赛、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务虚的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路径上,有一个完善的训练计划,按部就班执行。”

在役时,运动员精神上面临的一个挑战便是在多元的困难和挑战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家会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竞技,对于事情本身会有很强的专注度。”这样的职业习惯让惠若琪奉行大道至简的原则,在众多复杂信息感染下快速提炼本质。

惠若琪甚至能在带娃和排球之间找到共性。“很多人都在说母亲的力量,我觉得这跟你喜欢拼搏的事业息息相关,源于你有爱,所以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排球的热爱让队员在场上奋不顾身,回归到家庭,对孩子的爱也让责任感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而关于新手爸妈必然经历的窘境——有限的精力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需要借助家人的力量。“对于我来说,家庭也像一个球队。需要相互帮助、协调,相互支持,理解和支持特别重要。”

在她眼里,维系家庭和做运动员一样,要付出很多精力,做出很多努力,同时也要不断学习。

此外,运动员的经历本身也让惠若琪养成了保持运动的好习惯,尤其在事务繁重,精神压力比较大的时候,“运动帮助分泌多巴胺,帮你释放很多的情绪积压。”效果明显。“前一段时间感到工作和学业压力比较大,我就会意识到因为缺少运动了,会明显感觉状态往下走,所以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积极性的恢复手段。”

对于情绪调控,惠若琪也有自己的见解:“我看了很多案例,(情绪失衡)基本上是源于不被理解和自我的不认同感。”自我认同源于“意义”,“当你认同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会给自己很强的情绪价值,使负面情绪得以正面宣泄。”同时她也认为尊重很重要,“负面情绪积压起来,疏通确实困难,所以需要家人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跳脱出奥运叙事,从主人公变成旁观者,惠若琪对奥运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作为运动员,目标非常明确。奥运是一个舞台,我们要在舞台上发挥最好的水平,力争站上最高领奖台,拥抱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那时想得更多的都是与‘赢’有关,例如‘细节决定成败’‘做好过程’等等。”

然而退役之后,能够更客观、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体育的时候,惠若琪也从“赢”的信念回归到奥运故事本身。

她提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AI的评论:AI是为了服务运动员,而不是为了代替运动员。“因为体育真正的魅力是每一个拼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你站在巅峰的那一瞬间。”

“体育本身不是为了演绎完美的,因为人难以有完美的。”惠若琪承认胜利的那一刻对他人有很强的激励性,但更重要的是过程。“每一个登顶的过程里,每一次真实的跌倒和爬起,都能够给其他领域乃至普罗大众带来情感共鸣。这种振奋人心的能量被大家带到工作和生活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这逐渐成了惠若琪的原则——在运用之前的经验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运用好奥运赛场上的真实故事,传播能量给更多的人。“这是我现在理解的奥运的本质。”

她也认同“更团结”带来的深层意义。“我个人的理解是,‘更快、更高、更强’,其实是为了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更团结’是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和平相处,能够更好的去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辛晓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