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

来源:《财经》杂志 2024-07-16 21:27:48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下半年政策加码将是大概率事件,财政政策仍有发力空间,货币政策真正宽松也有望落实,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性将会进一步增强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二季度以及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4.7%,增速较一季度放缓0.6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总的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结构调整阵痛有所显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二季度GDP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对此要全面地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之‘势’。”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超过市场预期,二季度GDP表现则不及市场预期。《财经》注意到,数据发布前,开源证券、财通宏观、天风证券、长城证券、财信研究等多家机构对二季度GDP的预测在4.9%至5.2%,市场的平均值预测在5.0%左右。

多位专家表示,上半年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但回升基础仍需稳固,总需求不足、预期不振的问题仍然存在。二季度GDP增速超预期放缓,表明当前内需偏弱状况更为明显。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现象较为突出是二季度GDP增速回落至4.7%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经济运行中也有很多结构化亮点。上半年以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和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为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保持较强势头。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告诉《财经》,这也表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各地在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的相关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上半年出口表现出较强韧性。数据显示,一季度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加快1.4个百分点,出口的边际效益改善,成为一季度GDP表现超预期的主要支撑。二季度以来,出口增速继续反弹。以美元计,6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6%,增速较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创2023年4月以来最高增速。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出口增速的持续反弹对制造业投资和工业生产有较强拉动作用,为后续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支撑。

总的来看,有效需求不足依旧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当前市场期待更大力度的政策提振信心。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要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下半年GDP同比仍要保持在5%左右。考虑到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下半年同期基数较二季度抬升,下半年稳增长压力或进一步加大。有必要考虑追加财政赤字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增速、降准降息、增加一线城市的增量房地产需求。

温彬也认为,下半年政策加码将是大概率事件,财政政策仍有较大发力空间,货币政策宽松也有望落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性将会增强。

消费增速降至2%,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

有效需求不足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消费增速的大幅放缓就是最明显体现。1月-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比去年同期(8.2%)回落4.5个百分点。

尤其是今年二季度以来,消费增速出现较大回落。4月、5月、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3%、3.7% 、2.0%,其中,4月增速较3月(3.1%)放缓0.8个百分点,6月增速较5月放缓1.7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的4%,增速创2022年以来新低。业内人士认为,从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增速的下滑成为二季度GDP增速回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也持续低迷,1月-6月,CPI仅同比增长0.1%。

比如,今年二季度以来,全国乘用车市场销售量连续负增长。据乘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6.7万辆,同比下降6.7%。5月为同比下降1.9%,4月为同比下降5.7%。

需求不足也引起生产端和供给端数据的回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月、5月、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6.7%、5.6%、5.3%,二季度以来连续两个月回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这说明企业在订单不足的压力下,生产向收敛的方向发展。

在需求不足中,房地产仍是主要拖累项。1月-6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低于GDP的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1%,是主要拖累项。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5%和5.4%,均是拉动项,但基建的拉动效果明显降速。

中指研究院认为,由于居民收入预期、房价下跌预期尚未明显改善,预计2024年下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仍面临调整压力,新房市场或仍处于筑底阶段。

高技术投资亮眼,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虽有隐忧,但有亮点。今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向“新”向“绿”的转型升级态势明显。

制造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今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领跑三大投资板块。1月-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7.5%,比一季度提高5.2个百分点。

其中,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6.7个百分点。

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0.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8.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9.9%。

上半年,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1.7%。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4.1%,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7.4%,研发与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4.4%。

数据还显示,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8%和8.7%,增速分别快于全部工业1.8个和2.7个百分点。

其中,1月-6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

同时,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6%、34.3%、28.9%。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这些产业大部分属于高端制造业,说明中国工业产业结构正发生良性变化。

在服务业领域,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信息传输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1.9%、9.8%,在服务业细分领域表现中居于前列。盘和林表示,这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产业数字化赋能企业正实现高速发展。

除了这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上半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

东方金诚首席经济学家王青团队认为,下半年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较快增长势头,估计全年增速将达到8.5%左右。这意味着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将得到改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将保持两位数高增状态,这是政策面支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体现。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围绕加快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市场主体有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布局结构。当前,利润不再是研判制造业投资的单一指标,跨产业、跨领域、技术改造投资同样是预测制造业投资的重要变量。

当前,制造业投资有多重利好。

第一,重大项目投资形成产业链正反馈机制。链主企业积极协调推进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全产业链顺畅运转。同时深化开展上下游、企业间、企地间等合作。

第二,技术改造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激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4月,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5%。

第三,高技术制造产业集群催化投资聚变效应。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动能或在中长期得到延续。“预计2024年全年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或可达到8.8%。”

下半年宏观政策有望加码

下半年经济怎么干?

朱克力等多位专家告诉《财经》,当前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已经十分紧迫,到了政策进一步“下猛药”的时候,接下来需要采取更大的政策力度扩内需、提振各市场主体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消费是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主要薄弱点。王青表示,促消费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力。当前促消费政策可重点从两个角度发力:首先,财政政策可在逆周期调节方向适度发力,阶段性弥补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对消费带来的影响。其次,当前还是要加大房地产支持政策力度,核心是引导居民房贷利率持续较大幅度下调,扭转楼市预期,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这对提振消费信心、改善社会预期有直接作用。

财政货币政策或会加码。

财政政策方面,温彬表示,今年上半年,受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以及经济开局良好等因素影响,财政政策发力尚不充分,接下来政策发力空间依旧较大。一方面,抓好落实、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财政支出进度,重点支持科技、民生、教育等与国情发展及战略规划密切相关的领域;深入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国内有效需求有待提振,财政或择机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一是优化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围绕科技创新、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等实行结构性减税,同时完善涉企收费联合监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涉企收费监管的法治化水平。二是新批特殊再融资债额度,预计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三是加强财政货币协同,加量投放PSL(抵押补充贷款)撬动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新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四是加大国有资本经营利润、结存利润、国有资产等盘活力度。

货币政策方面,罗志恒表示,宽松空间要进一步打开。虽然受到内外部息差收窄和汇率的掣肘,但降准降息仍是政策的可选项。货币政策要有腾挪空间,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打击银行违规高息揽储行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遏制套息交易,进一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

房地产政策方面,则要放松限购、增加一线城市购房指标,从优化存量到释放增量需求;加大政府收储力度并由中央解决部分地方资金问题;增加核心地段高品质商品房供给。

除了宏观政策,当前市场最期待的还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提振信心。罗志恒表示,中长期来看,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家、居民和科学家四大主体的积极性十分关键。一是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财政运行紧平衡和地方债务问题,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和活力。二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策稳定性、制度完备性、法治落实和理论突破四个层面提振企业家信心。三是推动收入分配、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水平,化解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长期问题,调动居民消费积极性。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施股权激励、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更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比重,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

孙颖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