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财经》社评

来源:《财经》杂志 2024-08-19 19:53:16

本文1713字,约2分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各方应充分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抓紧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理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动力机制,克服发展道路中的难点和梗阻点,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势顺利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诸多目标。

说千道万,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一次次证明,凡是市场主体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呈现热火朝天、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其中,民营企业的信心和活力直接关系到市场的活力。近年来我们在改善民营经济预期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从中央到地方屡次三番给民营经济吃“定心丸”,《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工作也在加速推进。

除了在宏观政策和制度环境方面让市场主体安心、放心和“开心”,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也需要在微观层面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策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快解决行政审批流程复杂、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产业链资源,这是吸引全球投资、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的有力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制度是市场活力的根基。毋庸讳言,当前市场上仍存在着不公平竞争、行政垄断等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力的释放。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反垄断立法,加强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实现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常态化。当然,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在呵护市场活力、推进创新能力和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等诸多目标间取得较优的动态平衡。

上述目标的取得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的经济治理能力。宏观调控是引导经济运行、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运行面临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宏观调控面临更大挑战。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的协同机制,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在直面挑战的同时,需要看到中国具备丰富的包括市场调控在内的经验手段和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政策储备库和工具箱,这些都为我们深化宏观经济调控改革,推进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健提供了有力保障。

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治理水平,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能力。当前,放眼全球,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国面临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机遇期,应加强科技创新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挑战,并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各方必须加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投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中国拥有深厚的工程师红利、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和日益完善的创新体系,也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理应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高水平对外开放之路。扩大开放是中国参与全球创新共同体、维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地缘冲突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挑战。越是如此,中国越应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外资利用效率,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今夏以来全球极端天气多发,中国也面临气候“年景偏差”的挑战。这再次充分证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在三中全会相关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理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快能源革命,推进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实现产业升级,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绿色助力。当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具备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业优势,这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实基础。

总之,我们应以赶考的心态,必胜的信念,全方位的投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奋进新征程,把新时代三中全会的精神落到实处,尽快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