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联动转型 须做实经贸一体化

2014-10-18 15:54:24

从台湾“反服贸”到香港“占中”,主角都是年轻人。但是如果人们将注意力过多放到这两个地方年轻人的行为模式和诉求上来寻找原因,可能会陷入更多的困惑与不解。

两地青年的意愿表达折射出的是更大范围的成人社会的失序。换言之,是两地社会精英阶层关于两地未来走向的判断失去了共识,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一种方向感的迷失和焦灼感的弥漫,进而引发原本就易走极端的青年群体采取激进路线。也因此,两地的青年抗议活动并未获得主流社群的背书,更多体现的是民意分歧,因此反而引致更大的争议和舆论撕裂。

港台两地精英层关于未来走向的失焦,脱不开两岸三地30多年来经济融合、转型与重组的大背景。两岸三地30多年来优势互补,共同做大经济蛋糕,进而带动整个大中华区的经济景气长期保持畅旺势头,两岸三地的经济和社会融合也与日俱深。

毋庸讳言,总量的做大与个别群体的得失并未也不可能完全同步。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属于优化的产业再布局,往往伴随着局部的短期阵痛,比如随着相关产业在两岸三地持续地搬迁与重组,港台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和就业岗位的分流,而面对港资和台资“反攻大陆”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上世纪90年代大陆不少国企也曾败下阵来,导致较大范围和较长时段的下岗再就业压力。

这是一个全球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非大中华区所独有。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压力,也曾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管治危机,这种管治危机也被视为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无可避免的副产品。

如果说一个单一政治实体内部面对经济重组所带来的管治挑战和转型压力都不易应对的话,两岸三地一国之内处于不同的社会政治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协同应对挑战压力更是艰巨,而“二战”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三地事实上的分治所导致的隔膜,以及港台两地内部一部分人士对两岸三地经济整合与一体化的忧惧与抗拒,更是升高了协同应对的难度与成本。

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两岸三地携手共进,着眼未来,陆续推出了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与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若干旨在加速两岸三地经贸一体化整合力度以期合作共赢的经贸协议。

这些协议的签订体现了各方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初衷,且体现了大陆对港台两地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利益的输送与让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日益崛起的大陆欲“反哺”港台之意,其中亦不乏对两地当年襄助改革开放盛举的回报之情。

一方面由于相关协议溢出效应的出现与扩散需要假以时日,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转型所导致的利益格局和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前些年的台湾和近些年的香港在社会与政治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某种民粹化与激进化倾向,冀图通过社会政治领域单兵突进推动政经秩序重组,来缓解经济竞争力缺失和创富能力流失所带来的失序感。

在由此所带来的冒进急躁情绪反衬之下,似乎相关协议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甚至被一些阴谋论者解读为两岸三地政经精英出于推进自身利益的“合谋”。不少港台青年才俊“前进大陆”拓展职业生涯以及陆资前进港台,在加剧“留守者”焦虑感的同时,似乎也坐实了相关阴谋论。这也是作为ECFA后续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虽然体现了大陆进一步对台利益让渡,但仍遭遇“反服贸”抗议活动杯葛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两岸三地社会政治发展进程的不同步,也客观导致三地民众对管治之道与民主法治进程应有演进速率的认知歧异,而舆论表达的互联网化又无形中对此一歧异加以放大,似又加深了彼此的龃龉与格。

坦率地说,目前两岸三地的整合有着各种不和谐音,未来也不会一帆风顺,但挑战与机遇从来都是并存。港台两地所发生的青年抗议风波有促使人们更清醒地理解与把握两岸三地经济整合中不那么尽如人意的一面,提醒人们对那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失意者以更多的关注,进而加大两岸三地民生福祉建设的协调与整合。接下来大陆经济的进一步升级转型必将为港台青年提供更多的作为空间,而大陆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必将为两岸三地社会政治发展进程的接轨与融合提供越来越多的助力。

展望未来,人们有充分理由对两岸三地新型政经一体化的前景依然保持乐观。

三地 两岸 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