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若尔:讨巧的学院派

2014-10-19 11:34:52

书 评

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果既令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由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Jean Tirole)独享。

梯若尔195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特鲁瓦,拥有应用数学和经济学两个博士学位,现为法国图卢兹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同时还担任让—雅克·拉丰基金会主席、图卢兹高等研究院执行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且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的是梯若尔“对市场力量和规制的分析”,但这只是他学术贡献中很小的一部分。

事实上,梯若尔迄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震惊,已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出版十几部专著。他几乎每年都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计量学杂志》等经济学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有时甚至一年发表多篇。他与拉丰一起,创立了闻名世界的图卢兹学派,拉丰逝世后,他成了该学派的唯一领袖。

通才及其狭隘

梯若尔最初的学术兴趣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投资理论。1982年和1985年,他在最权威的《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了“理性预期下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和“资产泡沫和世代交叠模型”,这两篇论文一举奠定他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地位。

此后,梯若尔着手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1988年,他出版了代表作《产业组织理论》,这是第一本用博弈论范式写就的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出版后立即成为世界各著名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权威教程,影响了几代经济学者。新产业组织理论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完全竞争市场,洞察自然垄断行业和寡头垄断行业的市场行为。大企业可以利用各种非市场的制度安排,如串谋、内部一体化等解决问题,而不一定要通过市场;它们拥有巨大的市场力量,一举一动关乎整个行业和其他小企业的生死。这是讨论政府如何规制大企业这一问题的基础,也是思考政府干预市场最优政策的前提。

1991年,梯若尔和弗登博格合著的《博弈论》出版,是博弈论领域最权威的研究生教材之一,被欧美各高校广泛采用。该书涵盖非合作博弈的全部重要内容,出版后十几年一直无人超越,对全世界的博弈论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梯若尔和他的长期合作者拉丰共同创立新规制经济学,他们合作的《政府采购和规制中的激励理论》和《电信竞争》成了这个领域的“圣经”。新规制经济学应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致力于化解规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梯若尔和拉丰细致地分析了各种规制政策的激励效应,建立了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从而为市场监管者提供了一个完善的监管工具箱。

1992年,梯若尔发表“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一文,探讨以机制设计方法解决组织或机构中普遍存在的串谋现象。串谋会严重歪曲产业政策和规制政策,导致效率损失。在该文中,梯若尔提出了著名的“防范串谋原理”:一般而言,委托人总可以设计出一组机制或契约,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使得代理人的收益超过他参与串谋的收益,以此来消除代理人参与串谋的积极性,避免串谋给组织效率带来损失。

1999年,梯若尔的论文“不完全契约理论:我们究竟该站在什么立场上”问世,它终结了经济学界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以哈特和摩尔为代表的产权学派认为,当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时,能够保证资源配置帕累托有效的机制并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制度来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以梯若尔和马斯金为代表的机制设计学派则认为,不可预见的不确实性所导致契约不完全性,并不会从根本上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只要当事人的偏好不是非常奇怪的,就有可能设计出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2002年,梯若尔出版专著《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从最基本的微观决策模型出发,分析国际金融体系下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关系对流动性和风险的影响,指出市场失灵对国际金融危机有重要影响。同年,梯若尔还出版了另一本专著——《公司财务理论》,运用博弈论、激励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在不对称信息框架下重新改写了公司财务理论,把这个原本支离破碎、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会计学的领域变成了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从宏观经济学到产业组织理论,从博弈论到激励理论,从信息经济学到国际金融,再到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梯若尔都作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贡献。之所以说梯若尔是通才,还因为他的实证研究也非常出色。在分工细密的今天,理论研究和搞实证研究往往是两张皮,在梯若尔那里却是统一的。

从根本上看,可以说梯若尔是一个经济学直觉非常出色的数学家,他最令人称道的能力是,能够把经济学的几乎任何一个领域中最本质的规律和最重要的成果以最简洁的经济学模型和语言表达出来,并构建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又特别擅长运用博弈论工具对各种具体的现实情况加以界定,抽象出问题本质,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体现出了他“狭隘”的一面。尽管他非常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其实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手里拿着锤子,眼中就只看到钉子”的倾向。他一切都以理性人假设为依归,左手博弈论,右手不完全信息,一心一意只为找到激励相容的机制。就理论追求而言,这种“狭隘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优点。但是,他对确定性结果和最优客观效率的不懈追求,与其他同样有“通才”之称的经济学家(例如哈耶克以及赫希曼)大异其趣。

近些年来,梯若尔开始关注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问题,但他的思路仍是用信息经济学重新构造心理学,最终把心理学讨论的各种现象,纳入到理性人假设中。他这种“心理经济学”,显然不同于丹尼尔·卡尼曼等人的思路,与经济学中的行为转向也没有多大关系。

常识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似乎有一个特点:倾向于用最高深的理论去揭示一些最平常、最符合人们直觉的东西。例如,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说,无疑比完全竞争市场假说更符合直觉。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等顶级经济学杂志上的一些论文,大费周章后得出来的无非是“饭馆菜单的首页放上‘推荐菜’可以影响消费者点的菜”“汇率发生变化时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更有可能调整出口商品价格”诸如此类的非常浅显的结论(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其价值)。梯若尔提出的必须驯服大企业、应该设计一些激励相容的防范串谋的机制等结论,也是如此。

归根结底,梯若尔的所有理论努力,都建立在“常识”之上:完全依靠市场是不可能的,政府肯定能够做点什么。而且,梯若尔采用了非常复杂的、无懈可击的数学推理,这种以艰深晦涩的形式来表达常识性主张的做法,反而使他的理论拥有了双重吸引力。在此,不妨借用赫希曼评价凯恩斯学说的一句话:它既能满足知识分子阶层对民粹主义的渴望,同时又能满足他们对理论难度与悖论性的追求。

完全相信市场和完全相信政府的人都已不多,走“第三条道路”这种中左立场显得特别有吸引力。对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说,这也是“有利可图的”:应该设计一些好的机制这个结论很浅显,但是怎么保证激励相容、怎么消除信息不对称,则是经济专家的专属领地。

梯若尔无疑是一个学院派经济学家,但是图卢兹学派对法国及至整个欧盟的经济、金融政策无疑是有影响的。梯若尔本人也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法国产业经济研究所与政府以及许多大企业都有合作关系,他和拉丰介入过欧洲一些国家的电信改革,他还向法国政府提出过改革建议;他的理论为欧美各国监管者提供了工具箱,甚至影响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反垄断法》立法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救助方案。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是“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即政府可以实现对市场的最优政策干预,以驯服大企业,从而促进社会利益。这种主张在中国很可能比自由市场主张更受欢迎。

梯若尔也说过,让市场更为有效依然是确保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但他马上又强调,在那些由非常强大的公司主导的市场上,虽然需要竞争,但是引入市场参与者并非易事,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不同行业设置不同的监管框架。他认为,总的原则是,政府不能够一刀切地通过价格控制等简单手段去实施规制,而要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赋予企业恰当的激励,引导企业自然而然地朝着对社会有利的方向努力。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巧妙的规则来解决。

这对于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无疑有很大的启发价值。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注意一些“具体性误置”。

梯若尔的理论是针对已经进入稳态社会的欧美国家提出的,在那里,市场整体发育成熟,产权重新配置成本可能很高,因而机制设计的成本相对较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否如此?或者说,梯若尔式的规制框架和机制设计是不是中国最优先的议题?

汪丁丁等学者曾指出,图卢兹学派激励理论的许多结论可能敏感依赖于特定情境内的参数,而这一特征是公共政策的大忌。在转型期中国的现实情境,不能满足(激励相容)稳健性的公共政策很可能为权力寻租提供大量机会。

此外,还应该注意法国是欧盟内部经济状况相当糟糕的大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的号召力会受到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的牵制,而图卢兹学派却在法国处于一家独大的状况。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梯若尔以及图卢兹学派对法国的经济政策有多大影响,更加不能说他们应该对法国经济的糟糕表现负责,但是至少同样不能肯定图卢兹学派的经济学思想必定有利于经济增长。

由于中国历来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图卢兹学派对市场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持“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立场,因此在应用梯若尔理论的时候,还须特别注意不可自设陷阱。

作者为浙江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贾拥民/文
若尔 学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