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者童祥苓

2014-11-08 22:36:36

样板戏的剧目和座次屡有变化,自1970年《智取威虎山》第一个拍成彩色电影后,八个样板戏的最后排名由此固定下来,《智取威虎山》不可动摇地排在第一,杨子荣成为样板戏当之无愧的第一英雄。可风光背后,又有谁知道扮演者童祥苓的辛酸和伤痛。

童祥苓,1935年出生在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他叫童福苓。哥哥姐姐比他大10多岁。二哥童寿苓、四姐童芷苓、小姐童葆苓先后跻身梨园,唱出名之后还建立了以童家班为班底的“苓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童芷苓。

童芷苓成名之后,举家迁居北京,北京梨园热闹,童福苓自小便深受哥哥姐姐们的熏陶,到了8岁时光,他决计投身梨园,正式改名为“童祥苓”。他专工老生,经多位名师传授,童祥苓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并很快唱出了名气,小小年纪便有了“铁嗓钢喉”的美誉。1955年8月,20岁的童祥苓又正式拜马连良为师,戏路越来越宽。

经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邀请,童家班南下,在上海成立了以童家班为班底的上海京剧二团,童祥苓在上海正式落户。文革前夕,童祥苓再拜周信芳为师,得以博采众长,艺术水准日臻完善,成为上海同辈中头牌老生。

“头号英雄”

在上海,童家班立足未稳就迎来了反右,童家班遭到攻击,说他们是一堆破烂,被收进上海京剧院这个垃圾桶里。此时的童祥苓20岁刚出头,血气方刚,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哪里受得了这番屈辱,竟然幼稚地要和革命群众对贴大字报,被四姐童芷苓制止。姐姐的劝阻使童祥苓躲过一场劫难,但童家并非安然无恙,他的小姐夫、童葆苓的丈夫,著名话剧艺术家、被称为“话剧皇帝”的石挥,因被打成右派跳海自杀。

1962年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年底又对戏剧界提出了尖锐批评。为迎合毛泽东的批评,1963年新年元旦,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号召文艺界“大写十三年”。

“大写十三年”成绩不小,童祥苓先后扮演了《海港》中的韩小强、《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只是这两个角色都不成功,角色要求和童祥苓的扮相相去甚远。而更加积极投身“大写十三年”的重要人物是即将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旗手的江青。

《智取威虎山》这出戏最初是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演绎而来,由陶雄等人编剧,申阳生执笔,李仲林主演,1958年8月首演于南京中华剧场,9月17日正式公演。1963年9月,上海京剧院得知将要举行“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周信芳院长认为该剧不错,可以修改。年底,张春桥邀请江青亲自“指导”该剧。江青的介入,使《智取威虎山》分量大增。1964年6月该剧进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7月17日受到毛泽东接见,后来,毛泽东还亲自为剧本改过唱词。在其中一稿的修改过程中,江青就五次观看此剧,可见重视程度。

本来,《智取威虎山》是一出“唱念做打”比较平衡和繁重的戏,出演杨子荣的李仲林以武戏见长,文戏方面不太突出,江青对此很不满意,她更不满的是李仲林的个性,曾说“李仲林对我眼露凶光”,于是换下李仲林改由童祥苓主演。1965年夏,张春桥根据江青意见将童祥苓安排到《智取威虎山》剧组,童祥苓正式走上了英雄道路。

江青毕竟从事过文艺工作,具有一定艺术眼光和艺术敏锐性。样板戏中的演员,不论是谁,真是千挑万选,扮相、唱工、做工简直无可挑剔,由童祥苓扮演的杨子荣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十年文革中的中国“头号英雄”。

《智取威虎山》中最经典唱段莫过于《迎来春色换人间》。苍莽林海在悠扬圆号伴奏中更显静谧、深远,杨子荣以极其优美的“马舞”出场,当他唱到“迎来春色换人间”时的一个亮相,真叫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在童祥苓脸上洋溢着喜悦、憧憬、展望的神情。这句唱词原来叫“迎来春天换人间”,毛泽东在1966年冬第二次观摩此剧时将“春天”改为“春色”,毛泽东改动的另外一句是“同志们整戎装飞速前进”,原句则是“同志们整行装飞速前进”。毛泽东在1959年还帮童祥苓的妻子改了名字,将“张兰云”改为张南云。

划不清界限

“文革”正式开始以后,全国陷入一片混乱,童祥苓的四姐童芷苓已成为“反动权威”被揪斗,这对童祥苓是一次巨大考验。但童祥苓没有“经受住考验”,他不仅和姐姐“划不清界限”,还积极为四姐翻案。童芷苓到底犯下了什么样的弥天大罪?

《海港》还被称作《海港的早晨》时,主要人物不叫方海珍而叫金树英,金树英的扮演者正是童芷苓。却因江青的一句话“与童芷苓在一个党内,我感到羞耻”,童芷苓遭到撤换。江青的这句话让童芷苓在文革中饱受摧残,造反派把童芷苓的头按在马桶里,直至窒息,这还不够,他们把童芷苓装进麻袋,从一楼拖到六楼,反复几次。童芷苓命硬,如此残酷摧残她居然挺了下来。于1995年7月6日逝于美国。

童芷苓的遭遇祸及童祥苓。这个舞台上威风凛凛的杨子荣,由于和姐姐划不清界限,同样也被关进牛棚。童祥苓白天在牛棚里扮鬼,晚上在舞台上装英雄,造反派们逼着他与四姐划清界限,可是童祥苓做不到,他从来没见过姐姐是如何“反动”的,也不知道四姐又怎么成了“文化特务”,在造反派的审查、关押、批斗中,童祥苓死活不肯低头。

为了“挽救”童祥苓,以保持样板戏的革命纯洁性,此时已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张春桥亲自找童祥苓谈话,同时在场的还有姚文元、徐景贤、于会泳,他们集体约见童祥苓,足见谈话的重要性。但是,谈话的结果没有按照张春桥的意图使童祥苓“心回意转”、重新回到革命的正确道路上,童祥苓反而和张春桥拍了桌子,不承认四姐是“反动权威”、也不承认四姐是“文化特务”,惹得张春桥口不择言说:“你们童家能有几个好人?”童祥苓毫不买账,反唇相讥道:“童家有几个好人历史会见证。”说完,扭头便走。既然童家“没几个好人”,于是童祥苓和四姐童芷苓被同台批斗。

1967年5月,已经被册封为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再度进京,参加“革命现代京剧”汇报演出,并接受毛泽东的接见,这是毛泽东第三次观看该剧。《智取威虎山》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但童祥苓却如同坐在火山口上。当汇报演出结束回到上海,他旋即被“隔离审查”,转眼“英雄”又成了阶下囚——张春桥没有忘记童祥苓在康平路办公室里与自己的争吵,此时《智取威虎山》已基本定型,于是童祥苓在“样板戏”的舞台上消失,代替他出演杨子荣的是朱文虎。

嗓子坏了

“文革”期间,仅有这几出样板戏在全国巡回演出,实在满足不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教育和改造要求。中央决定把样板戏从舞台搬到银幕上。《智取威虎山》理所当然地排在第一。

江青有个习惯,她看中演出样板戏的演员,没有她的指令,是谁也动不得、不能更换的,为此,她多次责问于会泳:童祥苓哪里去了?童祥苓出演杨子荣是她钦定,当然也不能随意更换,他塑造的“杨子荣”形象又实在无可替代,只好放他出来继续扮演英雄,童祥苓最终能够登台演出了。可是他沧桑依旧,扮演的英雄和别的英雄不一样。

1968年底,童祥苓被“突击解放”,先随剧团南下广州演出,可怜童祥苓不仅没有受到任何“优待”,还要做许多幕前幕后工作,甚至要为剧组洗刷碗筷。在后来近两年电影拍摄过程中,他既要参与剧本修改,还要不断地接受检查、写交代,童祥苓终于承受不了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悔改”了、向人民“投降”了,他对长期伴随他的“工宣队”头目说:“你们说吧,你们说什么,我写什么。”1972年的《红旗》杂志以《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为题,说剧中的一个主要演员犯了严重错误,经挽救重新回到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其中辛酸,只有童祥苓才有深刻体会。

既然“重新回到了革命路线上来”,童祥苓可以继续留在舞台上了,但是长期积劳成疾,再加上因排演《磐石湾》摔伤,他渐渐离开了舞台。这时,《智取威虎山》已经拍成电影,观众们看到的是银幕上那个威风凛凛、集合所有英雄人物优点于一身、唱念做打已达化境的杨子荣,可谁知生活中的童祥苓受过什么样的磨难,没人知道银幕后的童祥苓始终是个“戴罪之身”,他的“控制使用”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之后。

由于《智取威虎山》在样板戏中的特殊地位,童祥苓的政治地位在“控制”中得到稍许提高,1975年马天水提议他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但这并未给童祥苓带来任何好处,样板戏的重要成员都加官进爵了,人们自然认为童祥苓也是得宠于江青才得到一席“人大代表”资格的,一些与会代表对童祥苓的态度很不友好。

代表们更不知道的是,这是个被控制的“代表”,为许世友将军唱上一段都要受到监控。随后江青宣布:童祥苓不能再唱了,他的“嗓子坏了,声带长了小结”并给他三点指示:养身体,不要演戏,做艺术指导工作。

次年,因日本方面点名邀请,“嗓子坏了”的童祥苓被派往日本演出《智取威虎山》,就是这样,他还是受到“特别关照”,和他同住一房的同事,正是被安排监视他的。

“四人帮”垮台之后,童祥苓因为扮演了“文革”中的“头号英雄”杨子荣,继续接受审查,尽管没有查出什么问题,但童祥苓艺术生涯几近断送,生活待遇也久拖难决,两个儿子双双失业,退休后,童祥苓开了一间餐馆给儿子维持生计。命运对他如此不公,映照着一代伶人的多舛命运。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施京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