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决策高层在论及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时,都把提振消费放到关键的位置。关于如何更好拉动消费,官学两界见仁见智,给出不少建议。我们如果换个思路,从目前比较畅旺的消费领域着眼,来剖析促成其成功的个中原因,或许能够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民间购物潮中,几大电商数百亿元销售额的傲人业绩,充分展现了国人的消费能力。这种消费能力在给制造商输送利润的同时,也提振了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然不可小觑。除去“双十一”等各种节点性消费外,人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的日常消费数额也非常可观,已达数万亿元左右。
电商之所以能如此提振中国百姓的消费意欲,与其便捷性密不可分。而这种便捷性主要由高效的在线支付和线下配送来进行保障。此两项配套性服务业能够蓬勃发展,和监管层的“网开一面”密不可分。若是当年监管层“听信”若干行业垄断者的意见,对支付宝和同城快递等进行封杀,电子商务不可能有今日之局面。
如今强大的移动支付和民营物流配送体系无远弗届,将原本偏僻地区的人们卷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列,对中国经济的血脉畅通和城乡一体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反过来又提振了新一轮的消费。
然而,近日相关协会组织关于第三方支付不得与银行直连的要求,在引发市场争议的同时,似又给人们便捷支付之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电子商务的经验充分表明,垄断是消费之敌,只有打破垄断才能更好地提振消费。很多时候消费低迷不是因为需求不足或支付能力不足,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供给能力不足。需求就在那里,关键看我们如何满足。
目前中国在制造业的生产端是高度竞争性的,因此一旦支付和配送环节的瓶颈打开,便释放了巨大的消费能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科教文卫领域,尤其是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由于各种垄断导致的消费压抑现象,或者因供给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或者因价格偏高而令消费者无法承受,而通常这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
因此,虽然层次还稍嫌低端,但中国民众对于工业制成品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了较好地满足,目前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各项服务的消费需求与供给端能力低下和价格偏高之间的矛盾。如何尽快打破相关领域的垄断,尽快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并通过竞争降低虚高的价格,已成为能否进一步拉动内需,进而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提供进一步动力的关键所在。
中央早就提出向社会资本开放医疗、教育领域的投资机会,并陆续推出了各项政策,但始终没有大的改观。这里面既有混淆相关服务的公共属性与市场属性,认为公共服务产品不能市场化供给的观念之障,更有着相关主管部门和既有市场主体不愿放弃审批权益和垄断利润的利益之障。如何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大力提倡的“壮士断腕”落到实处,依然任重道远。
此外,打破垄断,尽快做强中国的服务业,不仅事关消费的提振,还涉及中国的国家竞争力。新一轮全球竞争不仅是制造业的竞争,更是服务业的竞争,关于服务贸易的各种协定正在密集推出。只有先对内进行开放,才能更好应对必然到来的服务业对外开放带来的冲击。
除了能够缓解因消费压抑所导致的消费不振之外,打破垄断还有利于“发现”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美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开始有线网络是为那些身处落后地区无法正常收取电视信号的社区提供服务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其自主选择播放内容。后来,随着相关管制的一步步放开,从优先转播电视台内容,到可以自己制作或购买节目播放,有线电视台网不断做大,而时代公司的HBO家庭影院频道在与联邦通讯委员会多年官司后的成功“上星”,更是催生了一批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如CNN、ESPN、DISOVERY等传媒巨人。在这些公司崛起的过程中,美国和世界观众对其提供的有别于传统电视台的内容趋之若鹜,消费需求常年居高不下,美国也因此成为傲视全球的传媒业强国。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人对多元丰富的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会不断高涨,广大观众对美剧、韩剧等的热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何借鉴美国同行的经验,尽快打破行业垄断,加快推进“数网合一”,简化和透明化牌照审批流程,以更好地满足和“发现”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需要被提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来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