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探路私募基金

2014-11-17 11:09:00

在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并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场跨境的资本盛宴或将由此拉开序幕,这无疑也为具有长期性、安全性特点的保险资金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基础设施一直是其重要的另类投资领域。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看来,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的参与,丝路基金可能会采用私募基金的形式,在融资模式上可能会采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尤其适合保险资金这种长期性资金的参与。

截至9月底,保险业总资产达9.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5.9%。近10万亿元的体量,急需寻求除存款加股债等传统品类之外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项目,以减轻资产负债错配的压力,提升投资收益率。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十条”)进一步放开了险资投资渠道,至此,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已基本实现全面放开,保险机构已成为投资领域最广阔的金融机构。而最大的突破在于,打通了保险资金直接对接实体经济的经脉。

以创新思维发挥保险的资本融通功能,探寻参与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模式,成为保险业在新的政策空间下的新命题。国泰君安报告认为,新“国十条”将催生创新蓝海,今后险企将从传统的负债决定资产匹配,转为资产配置主导负债经营。

多方消息显示,在新“国十条”放开的投资新政中,关于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新政将率先落地。

据了解,保险机构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和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细则最快将于今年底前推出。

根据现行政策,保险机构可以参与发起私募基金,但不得自行设立。而即将出台的新政策,则有望放开这一限制,并将夹层基金和并购基金、小微企业基金等新投资品种纳入其中。

保险机构早已摩拳擦掌,未雨绸缪。日前,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三大巨头旗下子公司已获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在私募基金投资领域,多家保险公司亦在尝试模式创新。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更大的愿景将来自成立行业性的大型私募基金,以实现多年的夙愿,而这在即将出台的新政中或将涉及。

新政思路

受限于投资渠道等因素,作为保险三大功能之一的资金融通功能远未充分发挥作用。新“国十条”的发布,为保险资金高效对接实体经济提供了政策的可能性。

“在创新地方投资机制和欠发达地区的融资机制,以及创新投资基金管理的运作方面,我认为保险机构和保险资金大有可为。”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在10月召开的“第三届金融街论坛”上表示。

新“国十条”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创新方式则包括允许保险资管公司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以及投资创业投资基金。

此前,创业投资基金一直是险资的投资禁区。据一位监管人士透露,此前曾考虑放开险资投资创投基金,一度已上了主席办公会,最终因担心其风险过大而遭否决。

目前,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以及《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涉及另类投资的文件中,皆规定“不得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日前在《财经》2015年刊撰文指出,保监会计划推出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小微企业基金等相关政策,以进一步发挥保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10月中国保险学会举办的“贯彻《若干意见》省市金融办(局)负责人经验交流座谈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目前保监会正在研究制定险资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计划于12月底前出台。同时,还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国家对长期投资资金给予税收优惠。

至于私募基金,早在2007年,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曾在“保险资产管理政策培训班”上透露,未来将考虑放开投资私募基金,将其纳入股权投资范围。在此之前中国人寿以“一事一议”的特批形式,参与发起了2006年国内首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首开险资投资私募基金的先例。

直到2010年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险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才得以正式开闸,并在《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里予以进一步规范。

2013年发布的《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则允许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私募产品。近年来,保险机构参与发起了多只私募基金。

不过,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更大的投资诉求在于自行设立私募基金。根据当前的规定,保险机构可以参与投资私募基金,但不得自行设立。

证监会私募部主任陈自强此前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相关报道见《财经》2014年第31期“起底私募监管”)表示,目前证监会、保监会正在就制定险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相关文件进行沟通,争取在年底前出台相关的细则,以拓宽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解决长期性资金来源。

私募基金的监管主要包括募、投、管、退四个环节,其中,险企设立的私募基金的募和退的环节,由保监会和证监会协同监管。

据多位消息人士透露,险资设立私募基金,目前的一个思路是,可能由几家保险公司牵头组建行业性的私募基金管理,类似于“保险业的中投公司”,以便集合行业资源和力量拓展私募基金领域,发挥集合效应。

事实上,这一思路在保险业内酝酿已久。时任中国人寿集团总裁的杨超曾多次在“两会”提案中建议,由大型保险公司牵头、中小保险公司参与、带动社会资本参加,组建专门的保险产业投资基金。

虽然目前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保险公司们已在厉兵秣马、粮草先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中国人保旗下的子公司人保资本投资管理公司已于今年6月正式获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普通会员。10月,中国人保旗下的人保远望产业投资管理(天津)有限公司亦获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

中国人寿旗下的广州国寿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咨询企业(有限合伙)和广州国寿城发股权投资管理企业(有限合伙)分别获准登记备案。

而中国平安旗下则有九家投资机构获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包括平安罗素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平安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平安磐海资本有限责任公司、平安鼎创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平安智汇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昆山平安不动产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平安汇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平安聚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平安阖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保险机构获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身份登记备案,意味着保险机构由此可以开展私募基金业务。华融证券报告认为,随着私募基金开闸,未来以保险和资管为主业的金控平台将有更大的市场主导力量。

此外,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步投资连结保险(下称“投连险”)也有可能作为一种私募基金的品种,纳入证监会对私募基金产品的监管范围之列。

在9月底保监会向保险公司下发的《关于规范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这一思路略见端倪。该文件将投连险的投资范围扩至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保险资管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非标资产。

2012年保监会发布的《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明确投连险账户单列为独立账户,不受权益类投资25%上限的限制。“投连险采用独立账户,本身就有点类似于小私募。进一步放开投资非标资产之后,从投资属性上更适合由证监会来监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投连险从本质上属于基金,按照国际上的做法,一般归由证券监管部门管理。但在国内以机构监管的体系下,便将其作为保险品种划归保监会监管。

据了解,证监会在牵头制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时,按功能监管的思路,就投连险的监管权归属问题与保监会有过沟通。但目前保监会内部有不同声音,投连险最终是否划归证监会监管,目前尚未有定论。

据了解,为了对接新“国十条”提供的新政,除了发布险资投资创投基金和设立私募基金的相关细则,《保险法》、《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暂行办法》以及《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工作,亦将提上日程。

人保广东创新样本

对接实体经济,除了政策助推,需要保险机构在路径和模式上践行。在吴焰看来,保险机构要研究以什么样的投融资模式,实现险资的投资拉动效应。

在“第三届金融街论坛”上,吴焰举了一个例子,介绍保险资金是如何以创新模式参与到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之中。此前保险机构鲜少对外公开详细披露投资项目的运作情况。

这个例子便是今年8月中国人保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的“人保-广东区域发展基金”,这是全国首个由省级平台与金融央企合作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

2013年,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提出“振兴东西北”。在当年的“两会”期间,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曾向吴焰建议,希望中国人保加大对广东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

当时,广东省成立了专门的政府产业投资平台——广州产业基金。广东省政府的想法是,希望向中国人保融资200亿元。这在吴焰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政府要么注资,要么划拨资产。但对于一个地方政府而言,受诸多利益牵制,“要做这样的决策不大容易”,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受融资实力、信用等级等掣肘,做大融资规模更难。

而中国人保的最初设想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广东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之中。

从保险机构以往参与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来看,多集中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或发达地区的中心区域,欠发达地区很难获其青睐。另外从监管政策来说,欠发达地区很难达到项目方资本金比例等相应的监管要求,亦难以实现保险机构对增信措施的要求。

广东保监局关于保险资金入粤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险资投资偏好与地方引资导向不完全一致。保险公司希望投资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的优质项目,特别是资金与项目能一对一对接的项目,而地方政府则希望将预期收益稳定的优质项目与收益相对较差的社会公益项目进行打包,由保险资金进行一揽子组合投资。

吴焰在论坛上坦承,配置在广东13个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在整体的资产和投资配置中,需要找到一个省内的收益平衡,能够满足投资方和社会融资最基本的收益需求。

在此现实约束情况下,如何解决粤东西北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

中国人保提出了一份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即:成立一家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粤东西北地级市(含肇庆)的新区及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项目。

在广东省政府向中国人保抛出橄榄枝一年后,今年2月,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人保)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设立方案》。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保集团、中国建设银行和粤财控股等相关方齐聚北京,签署了《广东(人保)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投资框架协议》和《广东省150亿元高速公路建设融资合作框架协议》。6月,保监会批准中国人保发起设立的“人保-广东区域发展基金”注册。7月,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正式落地,8月,召开了首次合伙人大会。

“人保-广东区域发展基金”由粤财控股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分期出资40亿元、中国人保出资60亿元、建行广东省分行出资20亿元、中银粤财作为基金管理人跟投1亿元,总募资规模为121亿元。按照广东省政府工作部署,今年底前,121亿元的募资将全部到位。

根据《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人保-广东区域发展基金结构图”,该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下设肇庆、云浮、湛江和其他等四个子基金。由中国人保作为优先级LP(即有限合伙人),粤财控股作为劣后级LP,中银粤财作为劣后级GP(即普通合伙人),建行则负责资金托管并补齐募资差额。人保资金的投资份额到期后,将由粤财控股回购。

“人保-广东区域发展基金”被视为广东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次创新探索。其创新之处在于,它是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的结合,地方政府从以往的财政补助贴息转为股权投资、从一次性投入转变为循环使用、从无偿拨付转变为有偿使用。

按照基金的设计方案,基金与13个地级市按1∶1比例出资,则可筹资本金规模可达240亿元。然后通过资本金与银行贷款1∶2的比例进一步融资,则可吸收贷款480亿元,据此,一共可撬动720亿元的资金规模。

事实上,根据基金最终确定的模式,其撬动的资金规模远不止于此。据其测算,在九年的存续期内,该基金可滚动周转两次左右,每次约为一年,广东省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由此可放大到30倍以上,则一共可以撬动1200多亿元的投资资金。

除了中国人保,中国人寿集团在广东省亦有参与设立产业基金的举动。在今年3月的“新广州新商机”2014年重大项目招商推介会上,其与广州产业基金等机构签署了广州(国寿)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项目,4月与广州市政府发起设立广州(国寿)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此外,新华保险拟设广州(新华)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广州城建项目。

据了解,广东省发改委曾公开表示,为了引险资入粤,下一步将推行省级产业园区股权投资、研究设立省铁路发展基金以及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基金。

对于多地出现的“产业投资基金热”,徐洪才认为,地方政府从以往以地方债务为主转为设立产业基金等金融形式,是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的一种结合,有利于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夹层基金寻突破口

据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在险资投资私募基金的文件中,将对险资投资夹层基金和并购基金等予以放行。

一位保险公司资管负责人指出,其实从架构上来看,“人保-广东区域基金” 就是采用的“夹层基金”的形式。

夹层基金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类型,属于“类固定收益”产品,可为融资方提供介于高级债权(银行信贷)和股权之间的夹层资本。国际上,夹层基金的投资工具通常为次级债、优先股和可转换债权等标准化或非标准化金融工具,国内则主要是兼具股、债特性的非标准化工具。

通过夹层融资设计,既可使投资者受益于股权收益,同时兼顾次级债权的安全性,又能使融资者在维持负债率稳定的情况下,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夹层基金的优势还在于,有明确的投资期限和退出方式,在时间上保障了投资安全性。此外,分散投资多个项目, 在空间上亦降低了投资风险。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2012年,全球夹层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6.5%。2013年,保险公司在全球夹层基金LP类别中占11%。

人保资产保险与投资研究所魏撰文指出,从国际经验看,适时涉足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是多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选择,而夹层基金可成为公司拓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一个突破口。

魏在文章中指出,在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重大工程投资领域,夹层基金可以避开债权计划激烈的竞争。

随着债权计划改为注册制,保险机构2013年当年新增2477.6亿元债权投资计划,当年规模相当于过去七年之和。如过江之鲫的债权计划,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好项目竞争太激烈了,投资领域过于集中,压低了收益率。萝卜快了不洗泥,一些项目忙着赶工,前期调研和风控措施其实并不到位。”一位参与项目开发的业内人士透露。

从目前来看,保险资金的使用成本在6%-10%之间,如加上银行担保,则又增加了1%-2%的资金使用成本。对于融资方来说,保险债权计划与银行贷款相比,并不具明显优势。

在此情况之下,保险机构亦需通过项目创新,提升对融资方的吸引力。除了“人保-广东区域基金”,中国人寿参与发起的“国寿(苏州)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参与设立的中石油管道联合项目、中再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北京地铁16号项目和“中再—嘉凯城城镇化发展基金”,都属于股债结合的创新探索。

此外,人保资本投资管理公司官网显示,今年8月发起设立的保险业首只医疗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北大人保医疗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股权投资计划”,则采用了债权转股权、跟随投资权和优先收购权等创新设计。

目前夹层基金在国内尚属新事物,魏认为,这是保险机构投资的“蓝海领域”, 在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夹层基金作为纽带,可以较好地匹配企业融资需求和保险资金特性,有助于化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道合金泽股权投资组合基金执行合伙人葛琦此前曾对《财经》记者谈到,保险公司对私募基金的探索很活跃,对直投、夹层基金以及FOF母基金等多种投资形式都有所研究。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一家PE拟组建规模为100亿元的FOF母基金,正与险企接洽,希望与之合作。

险资投资创投基金和设立私募基金开闸,亦与国家鼓励保险公司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密切相关。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关意见》和《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都鼓励保险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上有所作为。

相比间接投资,直接投资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更高,在这片“蓝海”搏击,在资产管理领域进行深入创新,需保险机构加强自身的实力建设。

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曾于瑾此前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提出,保险资产管理要打造升级版,进入所谓的“3.0版”,逐步实现保险资产管理的四个新转变,即:由注重规模、资本实力转变为注重团队、专业能力;由简单、单一工具转变为多工具运用和解决方案;由面向保险间市场转变为面向财富管理市场;由间接投资模式转变为直接投资模式。

《财经》记者 俞燕 陆玲/文
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