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固体化合物,因其外貌极像冰雪,点火即燃,俗称“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规模巨大的新型潜在能源,其有机碳含量是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总和的两倍。部分学者预测,如能实现商业性生产,按目前的能源消费水平可满足人类使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因而具有极大经济价值。
同时,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环保低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其分解释放的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并有可能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其环境效应突出。天然气水合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产于海底沉积物和陆地冻土区中,其中海底水合物多产于水深300米-3000米的海底,且在海底以下0-1500米的沉积物中产出;陆域水合物多产于陆上冻土区,尤其是南北两极冻土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产地或矿点157处(也有统计达230处),其中陆地冻土区10处,海底或湖底水合物147处。这些产地中采获水合物实物样品的有44处,其余均是依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推断的。
中国自2009年对南海西沙海槽实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调查以来,经15年的努力,先后在南海有关海域(2007年、2013年)和青海祁连山(2008年)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在其他地区发现与水合物有关的一系列异常标志,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既有海底水合物也有陆域水合物的国家之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
据初步测算,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达1100亿吨油当量,其中海域800亿吨、陆域300亿吨。如2013年南海55平方公里内钻探控制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一个特大型常规天然气田,显示出巨大的能源潜力和开发利用前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将向洁净能源比例不断增加的方向转化,煤炭、石油所占份额将逐渐减小,天然气份额逐渐加大。专家预测,2050年前后,天然气将成为主要能源,但国际能源署(2013年)预测,按现有的开采量计算,全球现有的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仅可开采61年。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分布广、埋深浅、资源量大、能量密度高、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质等优点,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也是常规油气的主要接替者。
天然气水合物究竟何时才能商业化开发利用?学者们曾作了不同的预测,以前普遍认为2015年前后能实现陆上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2030年前后有望实现海底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因常规油气充足或页岩气开发等原因,暂时放缓了水合物勘查开发步伐,只有日本、韩国、印度等能源短缺国家继续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进程。综合近期的试采进程和发展趋势,我们预测,2020年前后有可能实现冻土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2030年前后有望实现海底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中长期规划(2010-2030)研究”项目,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进展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路径,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围绕与国际同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的目标,制定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开发、环境评价及防治、技术装备和综合研究路线图,明确了关键时间节点。
同时,首次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认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开发不仅要技术创新,而且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系创新、政策创新。根据中国实情,参照中国其他行业和有关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所需的产业、人才、财政、税务、金融、法律、土地、海洋、外交、生态、环保、安全、能源、装备、准入资质等十余项政策建议。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组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笔者相信,中国有能力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使这一规模巨大的潜在能源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能源,并将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不断增加所占份额,最终实现产业化。
作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