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融资”盛宴

2014-12-15 11:28:00

12月1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核准了国信证券IPO申请,国信证券成为两年来第一家拿到A股首发上市的券商。“正逢其时”,一位市场人士如此评价。

随着股指大幅反弹,市场成交活跃,券商急需“备足弹药”。近期,包括国信、广发、华泰在内的多家券商陆续公布了其补充资本的计划;安信证券亦计划将其100%股份注入中纺投资。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正在A股排队IPO的券商还有七家,分别为国泰君安、银河证券、东方证券、东兴证券、第一创业证券、浙商证券和华安证券。此前已经成功登陆H股的中原证券也已启动A股IPO计划。

无论是节奏还是规模,券商当前的“融资盛宴”似乎前所未有。如此急迫融资,除了本身发展迫切需要资金外,与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

11月14日,证监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分别发布了《关于鼓励证券公司进一步补充资本的通知》和《证券公司资本补充指引》,要求各证券公司未来三年至少补充资本一次,并在12月31日前报送切实可行的未来三年资本补充规划。

“三年内必须完成一轮增资,对于券商来说已是一个硬性指标。”一家中型券商高管说,随着创新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融资融券的突飞猛进,券商“资本饥渴”现象日益突出,大幅补充资本已是箭在弦上。

密集补血

与其他券商略有不同,华泰证券于11月25日推出一揽子融资计划。

根据华泰证券公告,“包括短期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融出资金债权资产融资等,不考虑H股,这部分融资权限将超过1000亿元。”

此外,多家券商研究测算,预计华泰证券H股发行募资总额在160亿元至200亿元之间。换言之,仅华泰证券一家上市券商,就推出了总额在1200亿元左右的融资计划,这是目前为止整个券商史上最大的单次融资计划。

华泰证券三季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7%的监管上限。其推出如此规模的融资计划实属情理之中。

华泰证券已明确表示,H股融资其中一个目的是应对飞速增长的融资融券及相关创新业务,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华泰证券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本次千亿元的融资主要是为明后两年公司发展补充资本金做准备。

华泰证券的案例只是券商资本扩容的一个缩影。如何有效利用融资工具,充分考验券商们的资本竞技实力。

据《财经》记者统计,目前已有国泰君安、东方、第一创业、浙商、华安、东兴、银河七家券商进行预披露。同时,首创等证券公司的借壳、重组也在酝酿之中。此外另有恒泰、天风等券商进入上市辅导期,而湘财、联讯两家券商则在新三板完成挂牌。

上市券商对于补充资本的方式多样化。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定向增发的有东吴证券、方正证券、国金证券、光大证券等6家券商。发行次级债的上市券商有方正证券、光大证券等6家,发行公司债的有海通证券、中信证券等3家券商,发行短融的有10家券商。有些大型券商甚至“股债”并举,比如此前宣布H股上市的广发证券,其再融资的方式还包括短期债和短融。

而距离上市比较遥远的中小券商,主要通过发行债券补充资本。其中公司债、次级债、短期融资券是最常见的三种补充资本形式。还有一些中小券商正在积极寻求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让原有股东注资等方式补充资本。

事实上,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已在放开。继10月中旬首批20家券商获准开展证券公司短期公司债券试点之后,11月3日国泰君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备案发行首单证券公司短期债,发行规模10亿元。

尽管如此,随着各类创新业务的扩张,特别是两融业务的飞速发展,已有证券公司感觉现有的融资手段捉襟见肘。“我们的债券已经是顶格发行。”有券商人士透露,市场行情看淡时资金压力尚可,但随着市场走出一波行情,周期短的短期融资券难以满足需求。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指出,其实下一步证券行业增加杠杆还有很多政策调整的空间。市场一直期待发行金融债,为证券公司增加新的工具。

资本金瓶颈

今年以来,上市券商业绩十分靓丽,从结构上看券商经纪业务占比收入进一步下降,而投行、信用业务占比则显著提升。融资融券、股权质押等资本中介业务成为券商重要的业绩增长点。

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17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0亿元,其中来自于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达到163亿元,同比增长144%。19家上市券商三季度所披露的业绩报表中,包括融资融券业务在内的信用业务已成为券商业绩的主推手。

随着创新业务的推进,资金缺口已逐渐成为制约券商业务规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尤其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创新业务资本占用较高。

近期券商两融业务的迅猛发展,让部分券商融资额度告急。

“为了支持融资融券,股权质押等其他的融资业务一度暂时收缩。两融永远是首要的,股权质押毕竟也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做,跟自有资金没有关系。”华东一家券商两融业务负责人说。

“两融上升得太快,远远超出预期。目前的流动性问题暂时可以通过一些杠杆来满足小部分需求。再增加,不只是我们没钱了。大家都没钱了。”华南一家券商高管告诉《财经》记者,“流动性突然变得不足了,券商捉襟见肘。按国际惯例,必须立即补充资本金。”

据上述人士告知,“该用的融资工具都用了,像短期融资券、次级债等。总而言之,资本金已经进入瓶颈”。

“未来券商通过这种资本驱动业务引领的方式是必然。现在资本中介业务发展这么快,上市券商的资本补充尚且如此窘迫,更何况非上市券商。”华东一家上市券商董秘告诉《财经》记者。

在她看来,如果两融门槛放低,也允许展期的话,规模会更大。此前有媒体报道,两融业务新规有望在年底之前推出,届时合约期限将由不超过6个月延长至不超过12个月或18个月,门槛也将降低。

近日,多家机构经过调研反复测算,预计两融规模今年底突破1万亿元问题不大,更有分析认为,未来三年左右达到2万亿-3万亿元,明年则预计能达到1.5万亿元。

诸如融资融券这类资本中介业务对资金需求更多的是短期的、较为灵活,可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来满足。从长远来看,包括资产证券化、新三板做市、直投等都是资本消耗型业务,需要长期资金,而且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补充资本显得十分必要。

监管层对券商采取了净资本考核办法,逼近监管红线之后,新的业务会受到限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19家上市券商中9家券商资产负债率超过70%,7家券商在60%-70%之间。

“中小券商感触更明显,特别是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信用交易业务、融资融券等。”财达证券总经理张明告诉《财经》记者。

政策支持

融资盛宴与当前监管政策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今年5月,为落实“新国九条”,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证券公司多渠道补充资本,明确支持券商利用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并购重组等方式开拓融资渠道。

今年9月19日,证监会再次下文,明确取消证券公司上市“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成长性”两项额外审慎性要求,并简化了相关程序,提高IPO上市监管意见书的出具效率。

“取消两项审慎性监管要求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有效地降低了券商上市的门槛,使券商上市节奏提速,也为券商发力提供了良机。”国信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分析。

券商发展初期,野蛮生长,风险高企。综合治理后,其资本中介的投融功能也被削减。券商一度被称为“笼子里的鸟”。自2012年券商创新大会后,监管层逐步为券业松绑,业界人士乐观评述,“算是把笼子打开了”。

11月14日,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分别发布了《关于鼓励证券公司进一步补充资本的通知》和《证券公司资本补充指引》明确表示,除了鼓励券商通过IPO、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资本外,还将降低持股5%以上入股股东及信托公司、有限合伙企业入股证券公司的要求,并通过优先股、减记债、可转债等新型工具补充资本。

“现在证监会的政策已经较为开放。各种形式的资本补充审批都很迅速,剩下的就是券商自己的事了。简而言之,证监会鼓励大家做大做强。”上述华南券商高管告诉《财经》记者。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券商行业的杠杆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重启短期融资券以来,行业的杠杆倍数也只是从1.6倍升至2.2倍,仍远远低于银行、信托等行业10倍以上的杠杆。

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此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证券行业杠杆率向上还有空间。“普通的券商杠杆倍数可以达到5倍,优秀的券商可以达到8倍左右。”

中国对于券商杠杆率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今年8月,证监会启动了该办法的修改工作。目前该办法的定稿尚未出来。“按照开始的框架设计,券商杠杆倍率可以放大到10倍。但现行的监管口径是权益乘数不得高于6倍。”华东一家上市券商董秘告诉《财经》记者。

在上述董秘看来,监管层已经考虑到盲目降低风控指标、提高行业杠杆率后的行业风险控制问题。进一步补充资本金,恰恰解决了这一症结问题。

《财经》记者 陆玲 曲艳丽/文
券商 盛宴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