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探路能源互联网

2014-12-15 13:32:16

除了无休止地弃风限电扯皮之外,中国风电行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重大新闻了。与投资活跃、创新辈出的光伏行业相比,同属于新能源产业的风电早已不再性感,昔日的明星企业跌落谷底,海上风电毫无起色,风电已经褪变为保守和无聊的制造业。

这一切,因一家企业的横空出世而有所改变。短短七年间,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下称远景能源)就已从一个初创的民营小公司,成长为中国年出货量排名前三的风机制造商。

远景能源的高管,可能并不喜欢“风机制造商”这个称谓。这家公司正致力于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能源+互联网”企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风电设备企业。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风能展上,首次参展的远景能源是整个会场最受瞩目的明星。它没有像同行一样把自家的风机模型摆在显眼位置,而是使用了十多个LED、电脑和电视屏幕布置主展区,意在告诉参观者,远景能源与众不同。

10月22日下午,远景能源在展区发布了智能化风电风险管理工具“格林威治”云平台。此发布会盛况空前,围观人数远超主办方预计,现场人头攒动,人群甚至蔓延至对面竞争对手的展台。

面对数百听众,远景能源董事长兼CEO张雷侃侃而谈自己的互联网能源远景。他的讲话中充斥着“智慧技术”、“智能风电”、“会思考、自进化”、“云端”等时髦概念。

远景能源的品牌公关部门,与虎嗅网、钛媒体、36氪等互联网新媒体保持了密切联系,这样的公关策略,也没有任何一家中国能源企业使用过。

但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这种亮相。在一些同行眼中,远景这次品牌推广行动有些“用力过猛”。

一位来自国有风电业主的专业人士表示,除了一些潮流词汇外,没有看出远景能源的风电管理系统与众不同。“这套系统,外资风机厂商有,国产风机厂商也有。金风和维斯塔斯的展区就在远景能源边上,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

业内更有声音认为,远景所倡导的一系列前卫概念,是在为上市讲故事。近年该公司在风机制造和软件开发领域出众的业绩,可能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能否确保公司现金流无虞,风电智能化软件究竟能否为公司带来商业价值,这是外界对远景的疑问。

张雷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对于远景“为上市讲故事”的猜测予以否定。在互联网词汇的掩映下,这家快速崛起的风电新贵,其企业战略和经营状况外界无从知晓,让市场感觉神秘而又充满期待。

风电“新贵”

在这次大规模“秋季攻势”前,远景能源一直低调。2008年,当远景能源将首批单机1.5兆瓦的33台风机交付龙源电力(00916.HK)时,当年的明星华锐风电(*ST锐电,601558.SH),已经以1403兆瓦的新装机量,荣膺年度新增装机冠军。

次年,华锐风电更是势不可挡,以3495兆瓦的新增装机量蝉联全国冠军,并跻身世界风电企业三甲之列。而成立第三年的远景能源,装机量仅为136.5兆瓦,位列全国第17位。

2007年之前,中国超过80%的风机市场被外资厂商占据,国内风电业主面对外资风机厂商开出的高价,几乎没有谈判能力。

华锐风电的异军突起,一举打破了外企垄断,其机组平均售价比外企低三分之一。同时华锐带动了一批国产风机厂商的崛起。彼时,业内赞许华锐举起了“国产风电”的大旗,打掉了外资风机虚高的价格。

现在的远景能源,肩负同样的期待。目前外资风机的平均价格依然比国产风机高20%,但市场却认可外资风机的价值——其确实在技术、质量、服务上超出国内同行。远景的出现,让市场上多了一种选择:技术和质量与外资风电机组基本持平,但价格略低。

2011年之后,华锐风电因扩张过快,风机质量和现金流量均无法得到保障,成为上一轮新能源泡沫的悲剧。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在远景能源身上出现?

在业内,远景能源一直以重视风机质量而著称。张雷在远景发展初期,就确定了精英路线。直到今天,他仍在坚持“不理性的客户我们宁愿不要”。

在价格战激烈的2011年,如果有人询问谁仍在坚持“高质高价”战略,答案不是维斯塔斯或者GE,而是远景能源。远景的质量控制模式是:采用轻资产运营,不生产任何零部件,而是全球采购高质量零部件,最后进行装配和集成。这使得远景能源的风机价格高于国内同行,但质量受到业主的广泛认可。

从远景能源目前的零配件采购情况来看,均使用了国际国内一线品牌。例如远景的齿轮箱供应商南京高速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装机排名第一的齿轮箱大厂;叶片供应商丹麦LM公司,亦是全球三大叶片生产商之一。

从部分风电项目的投标数据看,远景能源机组的单位千瓦造价,通常会比国内同行高出3个至5个百分点,但比外资厂商低10%至15%。

远景能源的产品和价格定位,似乎在奉行一种更接地气的中庸之道:风机价格低于外资风电厂商、略高于国产厂商,但质量高于后者、亦不逊前者。

2012年,远景新增装机540兆瓦,位列行业第七。今年的预计出货量为2000兆瓦,跃居行业前三名。

随着中国风电市场的逐渐回归理性,中国风电业主开始明白风机质量与价格同等重要——远景能源的战略,正中市场痛点,行业理念的悄然改变是其迅速崛起的另一主要原因。

掌舵者张雷

在新创企业中,创始人的气质往往等同于公司的性格。

虽然做了智能风机,但张雷并非传统制造业背景出身。拥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学位的他,先在道达尔石油公司任能源交易战略分析师,继而在巴克莱银行负责能源金融产品定价。

和很多新能源制造企业相似,远景的起步也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分不开。2007年,张雷带着十人的海归创业团队回到家乡江苏江阴,成立了远景能源全球制造中心。他几次向媒体提及,江阴市政府帮助远景建设了价值上亿元的基础设施,“江苏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是远景迅速产业化的关键”。

金融加国际大宗能源商品的背景,让张雷有别于国内其他风机制造业的大佬,1976年生人的他尤具互联网思维,算是一个新潮而另类的老板。

风靡全球的特斯拉Model S今年4月进入中国时,张雷是最早一批拥有者,他称此举意在体验和思考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布局。

张雷对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推崇备至。这位全球著名的跨界发展奇才,在储能电池和能源消费方式上的创新,给了张雷不少启发。“马斯克现在大规模搞电池技术的创新研究,等成本降低后,电动汽车就变成了经济日销品,大家根本没有兴趣买烧油的汽车。同样的道理,我可以通过另一种储能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让消费跟随时刻变动的供应,让风能和太阳能成为世界主流能源。我的赌局是,五年内(2020年)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价格会低于化石能源。一旦价格低于煤电之后,这个市场就失控了。”

所谓“失控”,是指消费者的自发行为将超越政府规划预期。说这番话时,张雷两眼放光。这样的言论,在中国能源界几乎是“疯话”,但张雷并不是一个偏执狂,他喜欢互动。

《财经》记者曾在上海虹桥机场与其邂逅并同机,当时在机场通越洋电话的他无暇招呼。但在广州落地后,他在出口等了良久,和《财经》记者饶有兴致地探讨智能城市、汽车行业发展的关系。

“他更喜欢跳出行业看问题。”一位从传统行业跳槽至远景能源的员工向《财经》记者描绘。他说张雷喜欢提问题,希望从别人的回答中获得启发。

在接受采访时,张雷长于和媒体的互动,他欢迎媒体为远景出谋划策甚至提出批评;也有记者因无法接受他的反问语气,不欢而散。

能源触网

除了高质量的风机外,“能源互联网”更是远景能源的另一标签。在各种场合,张雷都会提及“能源+互联网”。

今年下半年,远景能源重点向市场推介了智能化风电管理平台“格林威治”云平台,以及Wind OS 智慧风电管理系统。这两大管理软件可以帮助远景的客户实现对风电场机组的实时监控,用于改善风电机组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在前端选址、后期运维过程中,提升整个风电场的效率。

张雷称,这套智慧管理系统是“在新能源大海中航行舵手的罗盘”,用以帮助新能源投资者识别风险,鉴别投资机会,特别是对于中小投资者和中小运营商至关重要。

远景能源还准备将这套系统复制到光伏领域中去,远景近期将在分布式光伏领域推出“阿波罗”云平台,在功能上与“格林威治”云平台类似。

不过,这样的新能源管理系统在业内早已存在,只不过此前并未有人将其冠以“智慧风电”、“云平台”的“拽名”。

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都拥有类似的管理平台。尤其前者,已在该领域研发投入数十年,拥有业内公认最完备的风电管理平台。

这套系统的原理并不复杂:风机出厂前,风机制造商会在齿轮箱或者叶片等关键部位上安装传感器,用以监视风电机组的表现,并反馈到运维甚至前端设计领域,帮助这些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有实力的风机制造厂商,还会通过在全球建立气象站和监控中心,绘制精细的风资源分布图,从而精确地告诉客户如何布局风电场,或者如何准确选择风机型号和具体安装位置,从而达到投资收益最大化。

在欧美等电力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智能化管理系统还能够调节预测风电场出力和电网负荷变化情况,以实现两者完美匹配。这些早已是风电整机商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是一大卖点所在。在质保期内,业主可以免费使用风机厂商提供的这些服务。出保后如需继续使用,则要另付费用购买运维服务。

目前,维斯塔斯的风机组平均投标价格在每千瓦5000元左右,这其中已折算了智能化风电系统的服务价格。质保期过后,维斯塔斯的客户需要另外付费。

远景能源称自己使用超级计算机分析数据,在维斯塔斯和金风等竞争对手看来,并不稀罕。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称,从格林威治云平台的描述看,远景并没有革新性的变化。

模糊的远景

张雷并不认同上述说法,他认为远景能源最重要优势是“理念”。外资风电巨头“建造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求客户去适应他们,形成垂直垄断,凭什么?”

“我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远景能源对于智能化平台的远期目标是“开源”——建立一个联盟,让所有参与者在智能化平台上共享数据,并参与标准的确立。

与维斯塔斯和金风科技的管理平台不同,远景能源的平台能实现双向互动,颇有“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思维。

“这种双向交互式的理念,以前在风电行业还从来没有见过,很有意思。”对于远景能源这一设想,部分业内人士表现出了期待。有行业分析师与业主人士指出,此举知易行难,关键要看未来的落实和效果。

来自中广核风电公司的一位业主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公司确实使用了远景的“智慧风电系统”,原因是采购的远景风机较多,但具体接入量尚不清楚,而目前只是处于数据收集和简单分析的初级阶段。

一位龙源电力东部沿海地区的业主人士坦言,暂时看不出远景能源的管理系统和金风、维斯塔斯系统的本质差别,“如果要实现双向交互,平台必须具有公共属性,也就是说这个平台不应该只兼容远景能源的机型,还应兼容竞争对手的机型”。

多位受访的风电行业人士大多认为,从目前来看,远景这种双向交互设想实 现可能性不大。不同机组的设计、零部件、运行参数不一样,只有生产商最了解自己的产品。若远景的系统能够为竞争对手的机组提供运维服务,并且帮助使用竞争对手风机的业主提供风电场设计服务,那远景就不再是风电企业。

在行业尚不理性的情况下,远景能源暂不考虑开源,“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可能在一两年之后”。

远景能源声称,该公司生产的软件在欧洲“赚了大钱”,完全可以支撑科研投入,在中国将采用免费模式,将格林威治云平台推广给用户。

张雷强调,远景能源目前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没有融资需求,两年内也没有上市计划。所以,“能源互联网”并非是为上市而讲的故事。

一位长期关注新能源行业的PE人士称,风电行业的“风”已经过去了,风机制造商已不再是这个行业的主角,五年前的吸引力已经逐渐消退,“风电的服务和运维是一个新的概念,特别是能源互联网,能够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但是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商业计划”。

远景能源的软件业务定位有些模糊。若以风机概念上市,难度很大。但互联网大潮兴起,如果能对接能源互联网概念,则有大卖点。不过这样的逻辑已被张雷否决,付费模式亦不会在国内采用。难道格林威治只是为销售风机、吸引客户而开发的增值服务吗?

《财经》记者 朱玥 施智梁/文
远景 能源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