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子、丝绸之路和人民币国际化

2014-12-29 13:07:08

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货币的全球化早在铜币时代就已经开始。我年长的中国艺术史老师曾经告诉我,中国的钱币和陶瓷片是最早发现的全球化的碎片,从斯里兰卡寺庙到埃及金字塔的碎石堆中都能轻易找到。

在古代,货币跟随贸易的步伐走向世界。由于古代中国金银不足,大多数硬币以铜铸造。早在公元1000年,中国就把银指定为官方的价值储藏物,当每个银锭刻上“两”的重量单位,它就可用于官方的税收支付,但银很少被铸造成硬币。发明纸以后,中国首先开始尝试法币或纸币。但不幸的是,滥发纸币会导致通货膨胀。

宋朝和元朝都鼓励与西方进行贸易,当时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穿过中亚到达埃及和罗马的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是途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出口丝绸、瓷器、工艺品和香料以换取金、银和铜币,因为当时欧洲很少有中国想要的产品。这种贸易的失衡,加上需要抵御匈奴和奥斯曼人的侵略,迫使欧洲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1453年,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后,切断了路上的贸易通道。这迫使西班牙人向西探寻到达中国的道路,并促使他们在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同样地,葡萄牙水手达·伽马在1492年通过南非的好望角找到到达中国的捷径。

但是,直到1571年在这两个国家发掘新的银矿,并且通过马尼拉将银子运送到中国后,才真正形成了全球贸易。

银的供应量大幅增加,使得明朝改革者张居正(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得以在1581年统一中国的税收系统,各地均以银子缴税。

为什么中国需要这么多银子?部分是因为人口迅速膨胀,从5900万增加到明朝末期的1.6亿,部分也归因于政治稳定和外贸增长带来的全国经济繁荣。据估计,南美生产的银子有四分之一到一半流入中国,墨西哥银元在中国被普遍当作货币。银子和后来的鸦片成为解决第一次全球贸易失衡的结算货币。

是中国使用西方在南美生产的银子,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同时,欧洲人为了提高贸易竞争力,不断发展航海工业和科学技术,从而激发了工业革命,最终导致欧洲征服亚洲大部分地区。

中国直到1935年才放弃银子为法定标准货币,结束了900多年的货币历史。银子在中国的金融历史上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现在的“银行”从字面上理解为“经营银子的行业”。

现在,货币仍要紧跟贸易走向全球。

习近平主席宣布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铁路和公路的陆上贸易路线的重塑,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拓展了西方通过东南亚、南亚,并到达非洲和更远处的贸易路线。路上线路分为两条:一是连接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俄罗斯的铁路线路,于2011年7月开通,连接西部的重庆和德国,将运输时间从海运的36天缩短至货运列车的13天。另一条是未来将从云南到缅甸并最终到达印度的铁路线路。

今天,实际上有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传统的走马六甲海峡的南方线路,以及更新的北极线路,这要多亏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一年有四个月时间能让中国的船通过北极圈到达北欧,这要比走苏伊士运河节约30%时间。

这些都表明,中国有一个宏大的战略,即以新丝绸之路加快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一体化,并通过金砖银行、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为其提供资金。人民币国际化被真实贸易和硬件投资所驱动,而不是资本账户。这些将不仅促进全球的复苏,也将推动中国的结构性改革。

以提升内需弥补全球外需的不足需要时间,但中国认识到有更多机会开辟新的贸易线路以及投资硬件基础设施,不仅在中国投资,也在贸易伙伴国家投资。这将使生产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省份,它们与相邻国家有直接的公路和铁路路线,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薄弱,且缺少进入全球市场的通道。

人民币的国际化有模式可循。历史经验表明,全球化货币必须建立在真实贸易和交易的基础上,并通过流动性充裕的金融市场、高效率金融机构和稳健的基础设施提供支持。

中国上一次成为全球货币标准的时代延续超过500年,那么下一次重新成为全球化货币的历程也不会在短期完成。

作者为香港证监会前主席、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前院长,正在创作从亚洲视角看全球变化的新书

沈联涛/文
银子 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