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服巨头洗牌影响何在

2014-12-29 15:12:18

产业观察

全球石油服务行业排名老二的哈里伯顿日前宣布将以350亿美元收购排名老三的贝克休斯。这一油服巨头之间的洗牌之举,早在几年前就已达成默契。因此,并购在双方公司总部所在地的休斯敦几乎波澜不惊。

但并购无疑将影响全球油服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如哈里伯顿CEO Dave Lesar所言,这一合并将使公司油田服务的产品和能力拓展到一个更深、更宽的领域。正在诞生一个以休斯敦为基地的全球油服企业,在全球提供设备和技术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油田服务。

以规模而言,全球油服巨头的座次序列从规模最大的斯伦贝谢(Schlumberger)以下,依次是老二哈里伯顿(Halliburton)、老三贝克休斯(Baker Hughes)以及老四威德福(Weatherford)。因此,如果老二和老三合并,则国际油服市场格局更可能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寡头竞争格局似乎将更加明显。

然而,对于全球石油市场而言,这起并购不会有明显影响,因为石油市场的主导者是石油公司。而即使对全球油服市场而言,也未必会对现有竞争态势有太大影响,因为合并后的两家公司仍将独立作出经营决策以及参与市场竞争。

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十分成熟稳定,基本不会因并购而受影响。上世纪90年代末曾掀起一股国际石油公司并购高潮,其中埃克森收购美孚、BP收购阿莫科(均在1998年)等并购,都可谓国际石油行业著名的大并购。然而,尽管并购潮的结果是使全球石油行业诞生了超越原来“石油七姐妹”的所谓超级石油巨头,但从对国际石油工业市场格局的影响来看,这些并购似乎并没有改变当时由国家石油公司主导全球石油市场的行业状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本是市场常态。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在1976年提出了市场竞争中著名的“三四律”,即:在一个稳定的竞争性市场中,永远不会有多于三个的主要竞争对手,而其中最大竞争者的市场份额不会超过最小竞争者的四倍。

该理论称,在市场竞争对手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即使只是为了保持相对市场份额,竞争者的增长速度也必须超过市场增长的平均速度;所占份额在整个相关市场的30%以下,或者达到了领先者的二分之一及以上时,竞争者维持现状的风险将会很大;越早实现投资利润、越早取得仅次于领先者的市场地位,竞争者的风险就越低,可能获得的投资回报也就越高。

因此,此次并购主角哈里伯顿本以固井公司起家,但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依靠技术转让和并购转型为油服巨头。此后,公司逐步横向发展,一专多能,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具备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的油服巨头之一。

与休斯敦的波澜不惊相对照的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却对这起并购极为关注。或许由于中国正处海外并购潮当中,对任何国际市场的大动作都格外敏感。同时,国际油价进入下行周期也使石油行业的洗牌更引人注目。

然而,这一全球油服大佬间的洗牌对中国市场和企业本身几无影响——中国油服市场的竞争格局既不会因此改变,中国的油服公司也不会因此增减市场份额。

也许最大的影响在于观念和思维方式,即:如此规模的巨头企业仍能大象起舞,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且提前制定战略规划,依靠并购更进一步地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份额。这种战略眼光与竞争能力显然是中国当前以国有油服公司为主的体制所难以做到的。

中国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石油工业体系主要特征是“大而全”,油田服务企业共生于油气企业当中,从属并依附于油气企业。每个油田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服务机构,相互之间竞争十分有限。

因此,此次油服巨头的洗牌对中国企业的最大启示,可能就是使后者意识到加快全方位市场化改革、解除体制束缚的紧迫性——如果行业结构仍维持现状,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巨头洗牌后更加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

《财经》记者 李毅/文
巨头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