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国际油价创下每桶147美元的历史纪录,随即连续下跌,在当年12月降至30美元左右,全球石油行业陷入恐慌。
2014年7月,国际油价从110美元左右迅速下跌,12月11日,WTI跌破60美元,几乎腰斩,至五年以来的最低点,难道2008年的行情正在重演?
在本轮油价暴跌过程中,OPEC作为全球主要的原油供给力量,至今仍然坚持每日供应3000万桶,其中坚力量沙特更是几次表态不会减产,击垮了人们对油价迅速回升的预期。多数市场咨询机构认为,油价会继续下跌。
原油市场供过于求
今年,在全球原油供需和国际能源格局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油价却在短期内暴跌,一时间阴谋论满天飞,而沙特正处于各种阴谋漩涡的中心。目前比较流行的阴谋论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沙特和美国联手打压油价大幅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二是沙特和俄罗斯联手压低油价迫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这两个版本都可看作是三个产油大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内讧。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沙特的财政收支从盈余变成了赤字,美国新闲置的油井数量创下近两年来最高,不少油公司已准备降低资本支出20%以上,而俄罗斯年内可能因油价下跌遭受900亿-1000亿美元的损失,今年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经济预计在2015年陷入衰退。据此,暂时难以看出三国中谁会从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阴谋中获利,倒是石油进口大国们尽享渔翁之利。
沙特多年来一直是最重要的原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在OPEC和中东地区都有较大的话语权,一举一动对全球原油市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沙特的不限产当然不会是心血来潮的任性,也不仅是短期阴谋,这一行为更应该是对全球石油行业中长期发展态势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谋划,这也是沙特能说服OPEC成员一致行动不限产的原因。
就中期而言,可从基本面和原油金融两个方面考虑。根据BP的研究数据,从1970年开始,全球原油产能始终大于实际需求。当前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振的背景下,一方面,经合组织的原油消费需求下滑,同时日本、欧洲的经济停滞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全球原油消费增速也将放缓。
IEA在12月发布的月报中将2015年全球石油每日需求增长预估下调23万桶至90万桶。另一方面,全球原油产量稳步增加,非OPEC产油国,尤其是美国的原油产量增长较快,使得中短期内国际市场上原油供应相对宽松。即便在最近的油价下跌期,部分产区(例如美国、伊拉克北部和利比亚等)还在增加原油供应。此外,在过去两年中,中东北非的政治局势动荡、克里米亚事件等一系列地缘政治危机并没有对原油供应造成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减弱了人们对地缘冲突的恐慌。这些因素对全球油价上涨,特别是对油价持续上涨的预期产生了相当大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中短期内全球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已经确立。
在此局势下,如果OPEC限产,对油价的走势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稳定或推高效果,反而会将固有的市场份额让给其他产油大国,从整体上损害OPEC的利益,进而迫使OPEC各成员国争抢市场份额,破坏OPEC的内部合作关系,甚至会导致OPEC分裂。一旦如此,现在的OPEC成员国将失去对全球原油市场的影响力,在石油经济、地缘政治、社会管理等各方面陷入被动和不利。
投机资本被清退
原油已不只是普通的资源类商品,更是可用于投资和投机的金融商品,其价格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供求状况。即便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消费增加、汇率变化、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都可能成为投机和炒作的理由。
有数据研究显示,每桶油价上涨的10美元中,投机炒作因素就占6美元至8美元。而作为世界范围内各种贸易结算的基础货币,美元走势与国际油价的波动趋势也密切相关,原油价格波动往往与美元指数反向波动。2013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对推高油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下半年起,原油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受到了有效抑制。首先,美国推出的《沃尔克规则》于7月生效,禁止银行机构从事大多数自营交易,限制银行机构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对重大交易的内部合规约束也更加严格。6月份摩根士丹利全面退出现货原油市场,其长期以来保持的华尔街最大现货石油交易商地位宣告终结,包括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高盛和巴克莱银行在内的多家大型投行也开始削减大宗商品交易甚至退出部分大宗商品市场。
美联储宣布10月退出QE,导致美国国内货币供给下降,美元指数飙升至四年来最高点。这两项措施使得国际金融投机资本大量撤出原油市场,对油价的打压效果非常显著。这也是今年7月至10月间市场对油价持续小幅下跌并未给予重视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两年里,已有行业分析师通过技术分析(而非考虑阴谋)判断出今年油价会下跌,甚至已经有了应对暴跌的心理准备。原油已是全球化的商品,原油市场的体量、流动性、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都十分成熟,原油市场根本不是一国或几国之力可以控制的。也许正是基于对原油市场的充分认识,沙特才会“任性地”让市场来决定价格,借市场之手打击桶油成本较高的竞争者,保住甚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这一点来考虑,沙特玩的是阳谋而不是阴谋。
油价暴跌打击了天然气
从长期来看,替代能源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将大大削弱石油在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推动新时期的全球能源大转型。沙特这类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收入极度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大国,必然会随着石油“退位”而风光不再。
对于产油国而言,未来如果爆发石油危机,将不再是供给不足的问题,而是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足。石油退出历史舞台一定不是因为石油的枯竭,而是因为有了更经济的替代能源和更有效率的能源利用方式。
沙特这样的产油国当然希望延缓石油的退出,给自己多留些经济转型的时间、多得些石油收入。因此,沙特的“任性”似乎还应该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并不限于打击其他产油国,还要作为原油地位的维护者打击替代能源。
目前在各类一次能源中,天然气对石油的替代性最强。过去十几年全球天然气的储采比一直都大于一,供应充足,美国页岩气革命更是改变了全球天然气供求的格局。长期处于80美元/桶以上的油价和采气技术的进步也给了天然气行业发展的空间。而且无论是气态(供暖、发电、CNG车)还是液态(LNG车)的使用,天然气对于消费者而言都很方便。因此,天然气在消费的成本和可用性上对于其他替代能源具有综合优势。BP预计从总体上看,到2030年,天然气可能同煤炭和石油分庭抗礼。
不仅如此,天然气比煤和石油更加洁净。在低碳生活渐渐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生活方式后,天然气消费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习惯。国际能源署也认为天然气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此轮油价暴跌已经使天然气的经济性受到严峻挑战。自今年初以来,亚洲LNG现货价格已经下跌逾一半。根据对分析师和咨询顾问的调查,由于天然气市场进入了供应过剩时期以及受到油价下跌的影响,2015年亚洲LNG价格预计将下跌至多30%。油价暴跌已经有效的打压了天然气价,间接打击了天然气生产者。
替代能源亦遭打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费电气化趋势明显,电能作为二次能源,将在终端能源消费中逐步替代一次能源。根据IEA的数据,过去40年里,世界主要国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稳步上升。埃克森美孚在《2040年能源展望》中预计,30年后,全球电力增长率将超85%。
电动车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电能的应用领域,已经开始威胁石油在交通运输能源中的统治地位。一旦动力电池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石油将无法继续主导由车轮带动的工业文明。
电将成为一个竞争的平台,生物质能、光伏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将和水能、核能以及石油一样,在这个平台上比较能源转化效率、污染排放程度、经济成本。这必将带来能源系统的重大转型。
但是,由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尚不可见、配套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尚需时日,替代能源在石油的应用领域还不具备成本优势,发展需要依靠非市场化干预,例如政府的大额补贴。如果油价在低位运行,替代能源的发展必然更为艰难。
从短期的阴谋论、中期的顺应市场阳谋和长期的打击替代能源战略三个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沙特的“任性”应该是受到多因素驱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个单一目标。在沙特的石油收入遭受重大损失的同时,其竞争者们也被拖下了苦海,这是一种多输的局面。但只要沙特认为自己不是最先倒下的,最终也许还会在能源行业重新洗牌后获利,自然就会“任性”一把。
在市场中,多输策略(相对于多赢策略而言)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不过,这种策略获得成效的前提是技术不变,沙特的底气在于本国原油资源优势。一旦科技发生突变,对于原油资源优势的依赖很可能成为沙特发展的桎梏,甚至威胁到生存。患“荷兰病”的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对于中国这样的原油进口大国而言,油价下跌可以节约进口成本,降低保障能源供给的难度。当前中国也在大量购进便宜的原油,提高储备。但是在享受低油价的同时,不能偏安一时。储备再多也只能解一时之急,科技进步才是重中之重。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减轻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才能更好地保障能源安全。
作者为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