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市场经济终结 “疑似权贵资本主义”

2015-02-09 12:37:09

近来围绕“谁是安邦实际所有人”以及民生银行原行长毛晓峰被中纪委带走调查事件,有关权贵资本主义的话题又沸腾开来。

而由于权贵资本主义在中国公开的市场制度环境中并不允许存在,亦非一个公开舆论场中能公然展开的话题,因此所谓围绕权贵资本主义的探讨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疑似权贵资本主义”展开,而所谓“疑似权贵资本主义”就是指在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不会公开宣示,而在实际运行中又似乎为数不少的靠显赫家庭政治背景和人脉关系,来获取相对优越的政经资源和营商条件的一整套行为机制。

关于毛晓峰的问题相关部门尚未给出结论,坊间已经出现了N种解读,最离奇的说法包括为安邦“让路”和与安邦“勾结”两个版本。由于事件发生在安邦强势入主民生之际,且安邦式狂飙突进正引发诸多猜想,两相叠加无形中为坊间的种种传言提供了发酵与流散的温床。其后公众情绪虽经人民网等强势官媒发表力挺安邦的评论而有所平复,但疑虑尚存,估计要等相关事件有了结论才能暂告尘埃落定。

以上情势其实正折射出围绕“疑似权贵资本主义”的种种非议的杀伤效应。相关优势资源的暗中加持,固然有利于把生意迅速做大,且在一段时间内回避舆论的关注,但一旦背负“疑似权贵资本主义”的名声,所谓的财技、经营管理才能、把握时机的眼光和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的能力等等都会被投以怀疑的目光。

在一个法治市场经济体中,恶意并购也罢,两情相悦也罢,只要合乎法律规定,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即可。而在一个“疑似权贵资本主义”的氛围中,即使表面程序并无大的瑕疵,也即符合程序正义,人们也会以目的正义对之进行消解。

而反过来说,所谓打破盘根错节的既得垄断利益集团需要强有力的突破,因此就需要有与强有力势力结为奥援的说法,在舆论场中也很难站住脚,因为人们此时又会以程序正义方面的缺陷来消解其目的的正当性,逆取终至难以顺守。

说到底,相对于权贵资本主义,人们对“疑似权贵资本主义”似乎更不宽容,因为前者虽然有明火执仗之嫌,但至少不会过于“潜规则”。而对于“疑似权贵资本主义”,由于其种种云山雾罩,种种神龙见首不见尾,人们反而更倾向于加以过度解读,更关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这种情境中,比事实更重要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什么是“事实”。

因此,人们最近不仅不再相信寒门还可以出贵子,而且还“变本加厉”地怀疑那些寒门之子要么是伪寒门,要么入赘了豪门,要么俯身权贵,总之,上进之途中肯定走了攀龙附凤的捷径或歪路。比如人们开始怀疑一切的并购背后都有着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那些台面上的人物要么是白手套,要么是虚张声势的棋子。

这种选择性判定真伪的惯性思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直接导致对我们的社会经济赖以运行的基本规则的解构,而这种解构又导致基本秩序的失范,因而格外令人感到沮丧。然而更应该被指责的肯定不是有着这种惯性思维的民众,正是“疑似权贵资本主义”内在的政经杂糅,反过来导致人们不能以纯乎经济的眼光来观看经济行为。当代表着规则与秩序的建制性主体中的关键阶层习惯于视制度为道具,为工具,为私器,为武器时,又怎么能指望芸芸众生对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抱怀有虔敬之心,并进而以戒慎恐惧之态加以执行呢?换言之,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率先选择放弃操守玩世不恭时,整个社会便会在犬儒主义的道路上加速狂奔。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要防“右”,但主要是防“左”。而为左派势力提供充足弹药资源的,恰恰是“疑似权贵资本主义”,因为左派所擅长发动的民粹主义,最容易为“疑似权贵资本主义”所激发。十年前因国企改革大潮中泥沙俱下而导致的改革正当性危机殷鉴未远,所有有志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健康力量应携手早为之计。要防左,釜底抽薪之计即在于及早终结“疑似权贵资本主义”。

法治市场经济强调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而中国梦的最大感召力亦在于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利与自由。一部中国改革史,就是不断打破各种双轨制的历程,从要素价格双轨制,到利率双轨制,到政策待遇双轨制,到资源平台双轨制,一路攻坚克难,方才取得斐然成就。

眼下中央正提倡全民创新,而一个创新型社会的养成尤须各种资源平台的开放透明。只有彻底终结“疑似权贵资本主义”,才能真正破除各种维度的双轨制。

从这个意义上讲,终结“疑似权贵资本主义”,不仅有利于建立法治市场经济的秩序与尊严,进而重建改革正当性,更是释放全民创新创富热情,奠定中国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最大源泉。

以法 权贵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