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特别是美国联邦储备局、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日本中央银行——先后推出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随着对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得失的讨论深化,其必要性也颇受质疑。
量化宽松还是空投货币?
量化宽松是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不正常的货币政策。在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由央行通过调整短期利率来实现,下调利率有助于增加货币流通,从而鼓励借贷与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并提升通货膨胀率;提高利率的效果则恰好相反,货币流通量的减少能给过热的经济增长“降温”,控制通胀率。
现在的世界经济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短期利率已经普遍接近于零,有些甚至已是负利率。在这种情况下,下调利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手段已经无法使用。二是世界经济现在面临的主要危险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所以央行的政策目标是刺激通胀率(一般认为最佳的是接近2%),防止经济陷入通缩的泥潭。
在常规货币政策已经不可用的情况下,美英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因此推出了量化宽松这样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按照他们的说法,量化宽松的目标是增加货币流通,鼓励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借贷力度,促进企业投资与民众消费,从而拉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问题是,增加需求与刺激通胀的政策目标,只能由量化宽松来实现吗?在零利率的情况下,通过下调利率来刺激增长的常规货币政策已经失效,非常规货币政策只有量化宽松一途吗?在今年初欧洲中央银行决定推出至少1.1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后,有不少人已经提出疑问。
在央行官员和专业经济学家看来,挽救金融危机后的西方经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非量化宽松莫属。从基本的经济常识出发,其实可以找到另一个非常规、但可能更直接有效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有时被称为“空投货币”的政策——政府或央行直接把用于量化宽松的钱发到老百姓手中。
比如,这次欧洲中央银行每月600亿欧元用于购买政府债券的钱,如果分摊给欧元区3.5亿民众,每人每年就能拿到大约2050欧元。这更能刺激消费、鼓励投资并制造通胀。
有没有某些经济体直接发钱给老百姓,直接刺激他们多消费呢?沙特阿拉伯就提供了一个例子。沙特新国王萨尔曼登基后,给老百姓发了总值超过320亿美元的红包。这些钱一部分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另一部分以补贴的形式直接发到老百姓手上。更妙的是,沙特私企也随即响应,给雇员发红包,又有几十亿美元到了普通人腰包里。
如果直接发钱不失为值得一试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为什么西方各大经济体的央行还是执着于量化宽松这一政策手段?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量化宽松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经济的。
量化宽松如何影响经济
所谓的量化宽松,就是央行通过购买包括政府和市场债券等形式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方式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无限量购买资产的一个直接目标是要影响相关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为的是使债券价格上升而收益率下降。这样投资者手中的资产价值就能增加,如果他们把债券卖掉,收益就能通过银行存款的方式由银行放贷或者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被企业用于投资。企业因此更易融资,拥有此类债券的民众手里的财富也由此增加。只要企业把融资得来的资金用于投资,或者民众把增加的财富用于消费,需求就能增加,经济就能增长。此外,央行购买商业银行的资产能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鼓励银行对外放贷。
这就是量化宽松影响经济增长的逻辑。但是,量化宽松完全是通过资本市场注入资金,对实体经济没有直接的刺激。这一政策寄望于通过炒高资产价格来促进企业融资,或以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鼓励银行放贷,但资产价格升高,只能增加一小部分拥有此类资产的大投资者的财富,对于资本市场之外的民众并没有任何好处。
更重要的是,抬高资产价格是否能让资金从资本市场通过投资或消费进入实体经济,还是一个未知数,它导致股市泡沫的副作用倒是无可置疑的。也就是说,量化宽松要影响实体经济,没人知道这一方式是否真能奏效,其直接受益者主要是精通金融市场的银行家、资本家和股市投机商。
西方几大央行为何如此青睐量化宽松?因为这一政策体现的是西方大银行家和资本家集团的利益。
量化宽松的另一个背景是西方经济的高度市场金融化,这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自由主义在美英大行其道又密不可分。高度金融化的结果是央行货币政策被资本市场劫持,资本市场是央行政策绕不开的渠道。难怪每次量化宽松一推出,金融市场就为之欢欣鼓舞。
讽刺意味还不明显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资本市场极端金融化的后果,但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却还要通过资本市场金融化来解决。金融危机应是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好时机,但真正的改革在哪里呢?如果没有真正的改革,下一次金融危机离我们还远吗?
自由市场主义者会说,量化宽松有什么不好?美国和英国经济不就是因为量化宽松才恢复过来的嘛。但有什么直接证据表明美英经济恢复是量化宽松而不是其他政策(如财政宽松)的结果呢?美英经济真的恢复很好了吗?为什么日本的量化宽松就看不到明显效果呢?
实际上,量化宽松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导致资本市场泡沫,引发市场动荡,酝酿新的金融危机,而对实体经济并无实质性助益。其次,由于央行购买的资产大部分是政府债券,这无疑会加大相关政府的负债率,而高负债率又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有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再次,因量化宽松导致的资产升值获益的是有产的投资者,这会进一步加剧财富差距,而美国社会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财富差距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最后,量化宽松直接导致相关国货币的贬值,很有可能引发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战”。实际上,这样的货币战正在上演。
任何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均有其内在局限性,在当前世界经济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寄望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制造经济增长并不现实。西方世界更需要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来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破除量化宽松迷信的时候到了。
作者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学者